#创作挑战赛#

《明史》孙传庭传里有这么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简单来讲就是孙传庭一死,明朝就亡了。毕竟明末那么多名将,像什么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曹文诏等,都是当时一等一的战将,还都有不俗的能力,为何单单就孙传庭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呢?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1)

孙传庭

在小编看来,孙传庭在当时是个相当奇怪的人,因为在杀死高迎祥之前,他从未带过兵,从未打过仗,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主要工作是人事干部。

这人有什么特点呢,在魏忠贤得势的时候,他主动丢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官位,提前三十年退休,毅然回到了家乡。

崇祯元年,魏忠贤被办挺了,他无动于衷,但是八年之后,他打破了平静,主动前往京城,请求复职。出发之前,他说出了自己的动机:“待天下平定之日,即当返乡归隐”。

孙传庭来之前的陕西啊,可是真的乱成一锅粥了。当时的各路农民军什么高某某,李某某,张某某全都来了。特别是当时的陕西巡抚,出去溜一圈,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所以当时的陕西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管辖的状态。此时咱们的孙传庭同志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了,并且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把崇祯给感动的,当即就拉着孙传庭的小手不放。


1、孙传庭请命入陕西剿匪

孙传庭在出发之前,崇祯特地召见了他,并给了孙巡抚六万两白银,作为军费。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给。兵更是一个都没有。

按照崇祯的说法,这六万两还是自己扣扣索索地挤出来的,再多也没有了,你拿走吧,省着点用。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2)

崇祯皇帝,影视形象

孙巡抚也不墨迹,他收了钱,也不废话,直接和崇祯商量,别的我也不要了,这样吧,你让我自己筹钱,自己干活,朝廷别问,干好了,是朝廷的功劳,干不好,我也跑不掉。

但凡这种情况下,接下来的剧情肯定就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等过程,差不多奋斗个两三年,此时兵也练好了,粮饷也充足了,然后闪亮登场,大破敌军。

而实际上孙巡抚,从走马上任到活捉高迎祥,仅仅只用了四个月,是的你没有看错,孙传庭从一无所有,到所向披靡,只用了四个月。

他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可是人家就是完成了。所以说啊,有些人你还真的就不得不服,人家的段位就放在那里呢。

想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魏延曾经献上一计说,由他率5000精兵,从子午谷快速穿过,拿下长安、潼关;同时诸葛亮从斜谷出兵入长安支援,双方在潼关会师

这个计谋被称为:子午谷奇谋。至于故事的结局呢,地球人都知道,魏延要打,诸葛亮不让。我相信此时很多人都会愤愤不平。如果当年诸葛丞相采取魏延的计谋,也许当年的《三国演义》,就改叫《大汉重生》了。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3)

闯王高迎祥

当时的魏延确实也觉得诸葛亮过于谨慎。一千年之后的高迎祥也和魏延的想法一样,出兵子午谷,到达西安,是一条绝佳妙计,可惜高迎祥忘记了自己的对手是谁,很快他将为自己的妙计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率领全部主力,冲入了子午谷,从这里,他将迅速到达西安。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条路还迅速通往另一个地点——地狱。

高迎祥在子午谷艰苦跋涉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和孙传庭,也就是他一生之中最厉害的敌人决一死战,准确的说是高迎祥的必死之战。结果不出所料,高迎祥在子午谷和孙传庭激战四天之后,大部队开始崩溃,进而被孙传庭全歼,高迎祥被活捉,当了俘虏。

高迎祥被俘后,孙传庭又招抚了农民军领袖拓养坤(蝎子块)、张文耀(张妙手)等,击破张天琳(过天星)、马进忠(混十万)、高见(大天王)等。到崇祯十年初基本确保了关中地区的安全。孙传庭由此崭露头角,声名鹊起,几乎就要超过了他的顶头上司洪承畴。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4)

明末起义军

此后,孙传庭一面清屯练兵,一面围剿农民军,洪承畴则负责围剿西面的“闯将”李自成等,孙传庭则继续负责围剿东面的郭汝磐(混天星)、张天琳(过天星)等。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到八月,孙传庭先后于合水、澄城、庆阳等地连败六队、过天星、混天星、大天王等三部义军在屡战屡败后,都陆续归降。

同时,洪承畴也在与李自成的战争中连续获胜。李自成本想东出与过天星等部会合,然而他们早已投降了孙传庭。此时的李自成是势孤失援,洪承畴、孙传庭则趁机在潼关南原将其主力歼灭殆尽,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围。被逼无奈之后张献忠、罗汝才也陆续投降了明廷,农民军也一时归于沉寂。

从崇祯九年四月到崇祯十一年九月,短短三年时间,孙传庭凭借一己之力,联合洪承畴将农民军基本消灭殆尽,要招安的也招安了,要杀的也都杀了,在经过长达十年的混乱之后,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


2、孙传庭抗清蒙冤

此时北方又传来的一件大事,再次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命运。崇祯十一年九月,皇太极在和崇祯议和失败之后决定进攻明朝。同时派遣多尔衮、岳托率清兵分路从墙子岭(今北京市密云东北)、青山关(今河北迁西东北)入塞侵扰,发功猛攻。同年十月十五日,崇祯急令洪承畴、孙传庭赴京勤王。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5)

清军入关

崇祯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洪、孙率五万秦军离开陕西,经山西入京,行军过程中上疏主张对于清军不可轻战、严加防守、伺机反击。后因高起潜与卢象升不和,高起潜便在卢象升与清军决战之际,悄悄调走了卢象升的兵马,导致卢象升无兵可用,最终战死巨鹿。

崇祯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祯帝命孙传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接替卢象升,总督各镇援兵,并赐以尚方宝剑。但因为前此卢象升、高起潜相继兵败,孙传庭此时虽名为总督,实则已无兵可督。

同时清军在山东大肆劫掠之际,因高起潜放任清军劫掠。孙传庭因此上疏指责关宁总监高起潜要对济南失守负责,又得罪了高起潜。导致与高起潜产生了裂痕。

孙传庭在总结经验之后,制定了坚持不轻出、严守备、伺机攻打的御敌方略之后,先后在东安(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武清、蓟州、冷口关等处邀击清军,取得小胜,一直到三月十一日清军出塞之后方才罢休。

兵部尚书杨嗣昌在看到孙传庭的能力之后怕崇祯下令让孙传庭取代他的兵部尚书职位,遂屡屡阻挠,孙传庭得方略,使其只得待在通州待命。后因得感冒导致耳聋,无奈之下于五月初九日上疏请辞保定总督,并举荐杨文岳替代。于是崇祯便认为他在故意推诿责任,并要求他继续负责练兵,并命兵部派人核实,汇报属实后,才将他革职,并又派御史杨一儁再去核实。再加上杨嗣昌、高起潜等人不断在崇祯帝面前指责孙传庭作战不力,最终崇祯帝失去了对孙传庭的信任,将孙传庭逮捕入狱。

此时此刻,我在想,为啥大明朝老老实实办事的,不是被革职就是被砍头,不办事的、诬陷他人的反而活得好好的。看到这里我想明白了。在明朝那个体系之下,老老实实办事的大都是在外辛辛苦苦奋斗,而不办事的、诬陷他人的,全都在北京城和崇祯低头不见抬头见。人啊,永远都只相信身边的人,而且很容易陷入少数服从多数的心态里面,一个人说孙传庭不好,崇祯还不信,但是当很多人都说孙传庭不好,而且还是自己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怪不得最后崇祯说了一句,“诸臣误我。”可惜崇祯醒悟得太晚了。


3、李自成乘机做大,孙传庭仓促出兵

孙传庭被捕入狱三年期间,李自成、张献忠等又重新起兵,熊文灿、杨嗣昌镇压不力,致其坐大,明朝国势江河日下,岌岌可危。此时的崇祯再次想起了孙传庭。

崇祯帝遂于崇祯十五年正月释放孙传庭,并在文华殿召见他,询问天下大事。只可惜短短三年时间,李自成早已拥兵数十万,其实力已非往日可比。孙传庭无奈,便向崇祯帝提出练兵两万、给饷百万的方针。惹的崇祯帝很不高兴,虽然批准了,但要求他在拿到军饷一个月后就须率兵出潼关围剿李自成。此时已经是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崇祯帝于六月二十四日任命苏京为监军,催促孙传庭出关救援开封。孙传庭表示这些新兵未经训练,不可轻易出战,崇祯不听,孙传庭只好出战。果不其然,孙传庭与李自成大战之后兵败柿园。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6)

李自成潼关之战

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为尽快重新有可战之兵而到处招兵买马、发展生产、置办武器。并在陕西练兵期间,驭下严厉,动辄以军法从事,加上他屡屡催促地主捐献,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导致陕西士绅为了让孙传庭尽快出征,并谣传孙传庭按兵不动是养寇自重,此时崇祯帝也“下手敕催战”。

最终孙传庭在面临粮饷、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无奈出征。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李自成部绕道潼关侧后,内外夹击,攻破潼关,孙传庭力战而死。

自此,朝廷再无用之人,也无可用之兵,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也无人能挡,北京城也很快在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攻破,明朝亡。


孙传庭在大明最危难的时候主动请命,先于陕西活捉高迎祥,后又在商洛将李自成打到剩余十八骑,将岌岌可危的大明朝从危难边缘拉了回来。只可惜天不随人愿,农民军还未完全消灭,又遇上了清军入关,无奈之下孙传庭赴京勤王。虽多次战胜,但又因小人诬告,导致崇祯帝猜忌,并将其打入大牢三年之久。而后天下大变,孙传庭又临危受命,最终在粮饷、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无奈出征,最终寡不敌众,力战而死。

孙传庭对明朝重要吗(都说孙传庭死明朝亡)(7)

孙传庭败亡

孙传庭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如果没有这些阻挠,没有小人的嫉妒和崇祯帝的猜忌,很可能大明也会重生的。只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同时也注定孙传庭这样的猛人,在明朝无法生存下去,也许战死对他来说最好的归宿吧!

正如孙传庭当年出发之时说的那句话:“待天下平定之日,即当返乡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