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与上海朋友聊天,他蹦出一句奇怪的话:吃不饱的菜,最妙。

我一头雾水,这是居家时间太久,疯魔了不成?赶忙追问此话何来。

“这话是蔡澜先生讲的。”——蔡澜先生,出了名的饕客,绝不是什么清心寡欲的主儿,还记得他跟倪匡、金庸有个“吃喝玩乐组合”,三个拥有旷世之才的大家,在吃上从来肆意无拘,怎得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我被封控在家,不得不认认真真琢磨吃喝之后,才发觉出这句话的妙处。以前的生活,动不动大快朵颐,放纵无度,但其实从没把食物当过一回事,也从没想过日子本该有万般嚼头。”

“蔡澜先生说的没错,要学会浅尝啊。”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1)

怪老头汪曾祺说过,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什么都试一试,蔡澜先生的意思也大抵如此。人家问他,世间美食这么多,你怎么办?蔡澜答:“一切浅尝,什么都不必狂吞,多吃几样。

“学会浅尝不容易,要如何开始?”

也不难,无非是珍惜地吃,认真地吃。把味觉世界打开,其实就是把世界观打开,浅尝,反而是向着宽广处来。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2)

被封控在家的上海朋友,分享了一个这样的小心得:“如果想要在食材不够丰富的情况下保持食欲,重点就是不要把所有菜混到一起炒,其次就是不要吃太饱。”

什么“一锅端”啦,“大杂烩”啦,把胡萝卜土豆包菜全都放在一只锅子里烹熟,是他独居时常常糊弄一顿饭的做法,可若是连吃几天,很快就厌烦了,“简直这辈子都不想看到它们。”

后来,他把食材分开,每种菜单独做,用不同的做法,每道菜只炒一点点,多做几样,虽然麻烦许多,却能吃到更丰富的滋味,不失为“保持食欲”的好法子。

我无奈地笑他“苦中作乐”,他却说,其实不然,“我以前不爱吃木耳,觉得没有吃头,家里存了许多,都是母亲之前留下的。这次不得已换了七八种方法做木耳吃,发现其实很好吃的,或与蒜片清炒,或炒鸡蛋,或用红油炝锅,或炖汤喝,都不错,糯中有脆,实在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3)

虽是浅尝,却是为了更深更广的世界。或许,我们过去错怪这句“浅尝辄止”了,就如同我们错怪那句“不求甚解”一样。

在《五柳先生传》原文里,本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讲求的本是读书时不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因拘泥词句而误解作者意思,切忌陷入书里去。

翻书时,怀着“浅尝”之心,不必处处深思熟虑,虽是“不求甚解”,却意在“每有会意”,一旦会意,自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后言“正合我意”。

浅尝,实际是在留出富裕,给更宽更广的世界,求更深更幽的极致啊。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4)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5)

身边有位移居去山里的朋友,常常在朋友圈分享她的餐食。

总是很简单。夫妻二人,一蔬一饭,偶尔有从村民那里买的腊肉,或是小鱼,已经算丰盛。她说,以前大快朵颐的生活过久了,再怎样飨盛,似乎都不能满足。反而是自己开始打理园子,与土地相处之后,才发现自然的滋味已经足够了,实在不需要更多,吃六七分饱,睡八九分满,身体愈发清简,对食物也好,对时光也好,也愈发爱惜起来。

人活在世上,诱惑何其多,学“浅尝”,实际也是在修养一份爱惜之心。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6)

弘一法师当年初修净土宗,随即转修律宗。律宗讲究戒律,弘一法师严守不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之俭约克制,足为教内持律典范。

他与夏丏尊到白马湖同住,第一天吃饭,弘一法师只要一碗素菜。碗里不过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可是他却当做什么世间美味一般,喜悦地把饭划进嘴里。

第二天有一位朋友送来四样素菜,其中一道放多了盐,夏丏尊怨其太咸,弘一法师却说:“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夏丏尊感叹,“在李叔同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7)

浅尝,是不图多,不图满,只把手上的福气细细品用了,是尽可能地珍视、爱惜。

弘一法师说,“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8)

去年入秋时,朋友寄给我山里的橘子,我掀开纸箱,先看到一张古意盎然的旧纸,印的王羲之的《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三言两语,思之神驰。

朋友在背面用小字写:“山里的橘子,略带些酸,长相一般,你当尝尝鲜,别笑我附庸风雅”,我却觉得这风雅实在借的极妙。

王羲之也只是心里惦记朋友,这感情不必多么浓墨重彩地讲述,只稍来霜降前的橘子,不必多,但你就懂了,我是记挂着你的。朋友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讲求“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浅尝,留大片空白,有余味滋长的空间,才雅。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9)

读《红楼梦》,反复感叹过贾家老太太的美学修养。尽管是不识字的老人家,却从来不喜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很懂得“浅尝”的雅意。

过年时,贾府设家宴,请了外面的戏班子来助兴,席间贾母对这陈腐老戏码进行了一番批判,然后叫来自家的小戏班给大家唱两出,老太太说:“咱们清淡些......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用箫和笙笛,馀者一概不用。”

只用箫和笙笛的曲儿,惊个众人鸦雀无声。薛姨妈笑:“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萧管的!”可这《牡丹亭》里的“寻梦”一折,是昆曲,只用箫和笙笛,让乐器音“浅”了,才可听出“发脱口齿”和“喉咙”,这是懂戏之人才会品的人声和唱功。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10)

中秋节,阖家赏月,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于是下面便唤来十几位女子来奏乐。

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笛,古时亦作“涤”,有涤荡清心之意,与笛声的清脆悠远相契。若是只干巴巴地看月亮,实在无趣了些,而太多乐器合奏,又毁了月夜的静谧,贾母要单单一把笛子,还要远远地吹,让声音飘过来,缥缈雅致,此举实在高远。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11)

少年时,不懂浅尝。

也不会有人来教你懂——对于少年人的期许,从来都是蓬勃肆意,雄姿英发,要把年轻的生命像太阳一样绽放出来,轰轰烈烈才好。既然有着无限精力,何必三心二意,浅尝辄止?

幸而时间总有一股不由人做主的力量,它会让许多滋味沉淀下来,让韵意飘散出去,回头看,才发觉自己小看了“浅尝”。

品尝智慧(学会浅尝)(12)

淡极始知花更艳。浅尝虽浅,却不是无趣无味无聊,相反,浅尝清淡,余味更长久。

过度求满,容易过犹不及,该当如周作人所述那般,过一种清浅而真实的生活,凡是狂热与虚华的,皆为我所不喜欢,最好是蜻蜓点水,便可荡开一塘夏意的意蕴,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细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

浅尝二字,不好学,却值得慢慢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