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万能开头和结尾30篇(一轮复习)(1)

(一)议论段的五种句式

微观结构是议论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材料句、阐释句、分析句和结论句内部的结构安排。突出微观结构的严谨性和表现力,是一篇考场作文要获得54分(综合得分一类卷)以上的刚性需要。写好微观结构要突出体现微观结构的基本功能,灵活选用具有表现力的句式结构,恰当运用与内容切合的修辞手法,做到一丝不苟,丝丝入扣。

一、突出体现结构功能

1.中心句

议论文首先吸引阅卷老师关注的是全文和每个层次的中心句,它们或是全文的“灵魂”,或是段落的“眼睛”。好的中心句必须紧扣主论题,或揭示主旨,或点明中心,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示例1:飞禽翱翔天际俯瞰壮美的景色,走兽奔跑跳跃丈量辽阔的大地,伫立于黄土上的大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心中的远方。我赞叹于大树心中留存的理想底色,更佩服于大树为追寻理想结下的甜美果实:它不仅具有理想主义的甜美醇香,更有着现实主义的种子得以扎根四方。踩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才能迈开大步追寻诗和远方。(邱泓韬《让理想之树结出实用之果》)

评析:本段是全文的开头部分。结尾的画线句承接上句、紧扣标题,用一个条件关系复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踩在现实的坚实土地上”照应标题中的“实用之果”,“追寻诗和远方”照应标题中的“理想之树”,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示例2: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能涵养精神、塑造人格。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无不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体现。“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一颗炽热的、鲜活跳动着的热爱劳动的心。他们的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地不懈奋斗。(2019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评析:本段是全文主体部分的其中一层。开头的画线句承上启下提出本层中心,递进关系的复句使中心句的表述更有层次感,同时起到文脉作用,清晰地显示了文章的论证思路。

2.阐释句

阐释句的表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心句的内涵作补充性阐释,一种是对原材料的內容作概括性或具体化阐述。

示例3:劳则生欢,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抽时间劳动并不意味着苦和累,而是一种泼洒汗水、收获快乐的过程。通过劳动,我们可以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获取帮助别人的满足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学习虽然忙碌,劳动虽然也有劳累,但劳动更多的是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单调,而是繁花似锦、热烈充盈。(2019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评析:画线部分用并列关系复句对开头的中心句作补充性阐释,进一步界定并强调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泼洒汗水、收获快乐”既能照应中心句“劳动使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又能总领下文“通过劳动,我们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享受生活细小而平凡的乐趣”。

示例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的家族文化中,家国情怀,从未缺席。你的二太爷爷全家投身报国事业,他们用“誓扫倭奴不顾身”的坚毅决绝换来金瓯无缺,用拼搏争先的“铁人精神”点亮万家灯火,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改革求变筑起高堂广厦,又手执青霜,守卫四方,守护国泰民安。在他们的家族文化中,变的是报国的形式,不变的是百年如一甘洒热血、矢志报国的赤胆忠心……(曾子欣《一脉相承,家国同辉》)

评析:画线句是对原材料内容所作的具体阐述。“投身报国事业”高度概括二太爷爷全家所代表的家国情怀,以下四句具体阐述原材料中“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等相关内容,内涵丰富,善用修辞,语言形象而富有感染力。

3.材料句

材料句的功能是论证中心句,表述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显性或隐性地切合原材料内涵,与之形成类比或对比的印证关系;二是突出材料的内容要素,如事实类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影响,言论类材料中的关键词等。

示例5:劳动恰如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载着青年人逆波而上到达理想彼岸。“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图景;“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改革开放的巨幅画卷中更是少不了劳动者的身影,是辛勤的劳动让他们闪耀出时代光芒,照亮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贵州遵义的黄大发身体力行,用艰辛劳动开凿出天渠,为百姓创造福祉;工程师林鸣十年筑海,用创新劳动联通港珠澳,为梦想奏响华章。人们纷纷为这些深悟劳动、热爱劳动的身影点赞,又将目光投向下一代青年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且看钢铁工匠在火花激荡中燃烧梦想,挑山工在陡峭天梯上攀登高峰,无数个体的刻苦劳动,汇成江河,才有国势滔滔。吾辈青年,怎甘落后?只管秉承劳动之光,奋力前行,书写我辈风流!(2019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逐劳动之光,扬时代之帆》)

评析:本段为论证劳动之于理想的意义,先引用范成大和《诗经》的名句,强调热爱劳动是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继而详叙黄大发、林鸣两个典型事例,论证劳动让劳动者闪耀出时代光芒,照亮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最后再概述钢铁工匠、挑山工等普通劳动者的例子,论证无数个体的劳动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材料句的表述句式整齐,要素齐全,紧扣“劳动”主题,中心突出。

4.分析句

缺少了分析句,材料句和中心句之间就缺少了联系的桥梁,文章就会出现“以叙代议”的问题,从而降低说服力。分析句的基本写法是围绕论证中心,选择分析角度和方法。分析的基本角度有原因、影响、实质等,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等。分析句可以独立于材料句之后,也可以与材料句互相融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现。

示例6:“梦里时光”的“不重样”是对新式菜品的自觉创新,是对创意创造的无上推崇。层出不穷的新鲜菜式,焕然一新的店面设计,“梦里时光”出售的是美味,秉承的是开拓与创新,经营的是创意和想象,带来的是无限可能与惊喜不断。试想一下,同一家店铺,千百种味道,每一次重逢都是初见,每一道菜肴都是唯一,每一次品尝都有无限可能。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的“梦里时光”,又有谁能不心动呢?

众所周知,米其林手册对餐厅的评价十分严格,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菜式创新,从选材搭配,到烹饪技术,到配料调味,永远在尝试,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开发更多的可能,永远在拥抱更新更好的未来。那份对“不重样”的小期待告诉我们,创新始终闪烁一种耀眼的光芒,如火炬,如星辰,打破局限,点亮未来。“梦里时光”中,有创新有惊喜,更有广袤无垠的可能。(黄子娴《看传统与创新双生共舞》)

评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论证层次。第一段的画线句先点明“梦里时光”餐厅秉承的创新理念和效应,再运用假设分析法,进一步揭示菜品创新对顾客的吸引力;第二段由“梦里时光”餐厅联想到米其林餐厅,画线句着重分析创新的重要意义。两段分析都能结合材料,紧扣标题中的关键词“创新”,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在整齐中有变化,语言富有气势和说服力。

5.结论句

结论句有两种,一种是一个段落的收束句,一种是全文的结尾段。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具有概括性、照应性;不同点是前者重在立足本段概括小结,后者重在放眼全文总结提升。结论句的主要写法有照应式、提升式、号召式和展望式等。

示例7:两种理念的共存还启示着我们,传承与创新的合理融汇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老味道”和“梦里时光”在相异中把握着共同的价值实现方式,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其终极意义都是发展,用发展推动美食进步,推动文化繁荣。“国家宝藏”因为与综艺效应结合,成功将文物唤醒,与民族的文化血脉一同重新沸腾;而国粹京剧与比基尼的结合,却因为逾越了物质属性的界线生硬嫁接,酿成了一场文化的闹剧。两种探索的不同结局启发我们,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尺度,让两者实现恰切的融合,是当今文化发展在高速前行中的关键意旨。(周宇禧《美味——传承与创新的交汇》)

评析:本段着重论述“传承与创新的合理融汇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结合原材料分析“老味道”和“梦里时光”餐厅共同的价值实现方式与终极意义;再夹叙夹议,运用因果分析法,在对比中呈现“国家宝藏”与国粹京剧两种探索的不同结局;结尾的画线句紧扣开头的中心句,小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恰切融合对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收束自然,照应圆合。

示例8:我心坚,如磐石;我心固,如金汤。愿你我少年,岁月无负天地,梦想辽阔高远。愿每一天皆是劳动节,处处尽是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的景象,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2019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

评析:本段是全文的结尾部分。本段之前作者阐释了“小我之劳”之于“大国之梦”的意义,批驳了因学习任务繁重而惧怕劳动、逃避劳动的不良现象,提出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具体建议。本段先以两个整齐的比喻句表达热爱劳动的决心,再面向你我少年提出希望,最后回扣标题,结束全文。全段语言铿锵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高远情怀和坚定信心。

二、灵活选用句式结构

以上五种基本功能句需要灵活选用句式结构,如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等。长句内容丰富,准确严谨;短句节奏感强,简洁明快;整句气势贯通,音节和谐;散句句式参差,富于变化;陈述句利于叙例,疑问句利于表达感情,引起读者思考。

示例9:中国电影之巅峰便是获得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的“疯魔”。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出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缱绻轻靡;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庄重严肃。它像一个千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这便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射既古老又现代的光芒。(201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评析:文中画线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材料句,以整句呈现京剧的形象魅力;第二层是分析句,以散句揭示京剧的深厚底蕴;第三层是分析句,以整散结合句式,在对比中凸显京剧的丰富内涵。作者对京剧的深挚之情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示例10: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渺远天际,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201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近,自然来》)

评析:本段画线句是对原材料的转述。作者打破以陈述句转述材料的常规方式,连用三个疑问句,并独立成段,概括生活中人们心灵远离自然的现象,使下文分析消极影响、提出中心观点更具针对性,也容易激发读者思考,引起阅读兴趣。

三、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议论文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如排比手法能使语言更有气势,内容更加丰富;比喻手法能使说理通俗易懂,利于读者理解;引用名人名言能提升立意高度,突出说理的权威性。

示例11:科技之光,让我们在支付高铁和共享单车时都更轻松。只需手机即可完成的移动支付,这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每一处的便捷,也是“中国速度”下细致的关怀。掏出手机,走上高铁,轻轻扫码,骑走单车。高铁如树干,单车如枝叶,而移动支付如同其中脉络,为树带来无穷的活力。中国这棵大树,是迅速生长的,也是绿意盎然的。(2017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科技之光,照耀九州》)

评析:本段中的移动支付是全文所写的第三个关键词。作者以移动支付巧妙串起高铁和共享单车,突出移动支付的便捷与人文关怀。画线部分先用三个比喻句揭示高铁、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之间的密切联系;再以大树为喻,展现在科技之光照耀下中国迅速发展的蓬勃生机。比喻手法的运用既能增添文采,又能使论证具体深刻。

万丈高楼平地起,独具匠心的蓝图需要制作精良的砖瓦去实现;议论文写作中,深刻新颖的立意也需要完整精细的结构来突显。在立意切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都臻于至善的作文无疑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最终脱颖而出,获得高分。

(二)主体议论段的构段模式

要增强议论文的阐释性,关键是要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落。所谓标准议论段,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议论段,它依次包含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

标准议论段有常式和变式等多种情况,下面结合实例几种范式。

范式一:常规式

常规式标准议论段是标准议论段最基本的写法,段落依次由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等五种不同功能的句子组成,一个议论段其实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例段:

扬长避短,成就辉煌。(观点句)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扬自己所长,避自己所短,而不能一味地去补自己的“短板”。(阐释句)史铁生原本要当运动健将,可19岁那年无情的上帝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文学成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他也为文学的天空增添了最瑰丽的云朵!(材料句)残疾,那可是人生最大的短板啊,上帝可以剥夺他站立的权利,可无法剥夺他爱思考、爱文学的习惯,生命中的长板还在,正是靠这块长板,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学辉煌。(分析句)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此当然也最容易成功。(结论句)

不难看出,这个议论段共五句话,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其实就是分论点;第二句话是对分论点的解释,揭示分论点的内涵;第三句话叙述论据材料;第四句话分析材料,促进材料与分论点的融合;第五句话总结全段,回扣分论点,首尾照应。五句话构成一个议论段,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有结论,就是一篇微型议论文。

范式二:增强式

增强式标准议论段是相对常规式标准议论段而言的,常规式标准议论段通常是一则材料 一则分析,而增强式标准议论段则是两则 两则分析,或者更多。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1 分析句1 材料句2 分析句2 结论句

例段: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1)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1)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2)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2)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在这一议论段里,阐释句和结论句之间,两次列举论据材料,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这实际上是在常规式论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次的事实论证。这样论证就显得更加充分,说理也更加有力。

范式三:铺排式

铺排式标准议论段,其实就是利用铺排的手段叙述事例,组织论据,这是许多有经验的考生常用的方法。它不同于常规式只用一则材料,而是铺叙多则材料,也不同于增强式,增强式多则材料分开叙述,分开分析,而铺排式是三则或三则以上材料构成排比,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议论。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排比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例段:

有人总觉得宁折不弯才称得上勇敢,而宁弯不折则有懦弱之嫌。其实,宁折不弯未必都有价值,宁弯不折也未必都是消极的明哲保身。(观点句)许多时候,它是审时度势的明智,是一种力量的过程。(阐释句)勾践深通此道,屈辱求和,终于灭吴称霸;刘邦深通此道,自甘下处,终于汉立楚亡;毛泽东深通此道,土地革命时期,被民团抓获,他用两块大洋买通押解,得以逃脱厄运。(排比材料句)如果勾践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佳话;如果刘邦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就不可能有“开创王朝四百春”的历史;如果毛泽东坚守宁折不弯的信条,那一次吉凶就很难预测,中国革命很可能就会失去一位英明的领袖。(分析句)须知,我们的目的是消灭敌人,而不是消灭自己;惜生怕死应当是人之常情,而非罪孽。(结论句)

在结构上,排比式与常规式没有区别,只是单一的材料变成了复合材料。在这个议论段例,作者用一组大致相同的句子来叙述勾践、刘邦、毛泽东三则材料,这种铺排叙事简洁,内容集中,可以增强了论据的集团效应。

范式四:对比式

对比式标准议论段,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选择材料,叙述论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议论。这种构段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反对比论证。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正面材料句 反面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例段:

有人说,幸福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己“过”出来的。(观点句)诚哉斯言,弱者自强不息、笃行不怠,也能与幸福撞个满怀。(阐释句)你看,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胼手胝足地奋斗,将黯淡无光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正面材料句)反观某些自甘躺平的人,他们四肢健全,身强力壮,却庸庸度日,将有滋有味的日子过成了白开水般。(反面材料句)人残心不残,苦难面前不低头,便能从苦日子里“过”出幸福来。心残人不残,好日子不当好日子过,永远与幸福无缘。(分析句)还是那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结论句)

文段在引出论点、稍作阐释之后,先概述张顺东、李国秀夫妻的事迹,再概述某些自甘躺平者的情况,正反材料对比鲜明,论证指向一目了然。再针对正反两则素材,紧扣“幸福”和“过”略作分析,最后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结。

崇拜不可怕,可怕的是崇拜错位。(观点句)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少人问,这不能不令人忧心。(阐释句)虎将张万年在其87岁的人生中,有71年军旅生涯,他走了,仅在微信里有零星的哀悼;而歌手姚贝娜患乳腺癌去世,年仅33岁,网络中祈祷铺天盖地。在网络世界里,张万年获得的是一个普通的百科页面,简简单单;姚贝娜则是一个精美的纪念页面,有视频可以向其献花。(正反材料句)功勋殊异,礼待相反,一代名将还不如一个名伶,如此错位,令英雄心寒。(分析句)一个民族崇拜虚荣,崇拜看脸,娱乐胜过一切,浮华成为时尚,难以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结论句)

文段在阐释句之后,叙述张万年和姚贝娜的身份及所受到的“礼遇”,正反对比鲜明,论证指向一目了然。并以“如此错位,令英雄心寒”进行分析,再“娱乐胜过一切,浮华成为时尚,难以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作结,

范式五:正反式

这里说的正反式标准议论段,是就对材料的分析而言的,不同于论据材料本身的正反对比。这种构段模式,一般在材料句之后先借助因果分析对材料进行正面分析,然后再用假设推导的方法从反面对其进行分析。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正面分析句 反面分析句 结论句

例段:

失败是有层次的,即使一败涂地也不应当放弃。(观点句)一败涂地固然不是寻常败绩,但也不同于全军覆没,完全有东山再起的可能。(阐释句)曹操赤壁大败,八十万大军折了大半,大伤了曹魏元气,但毕竟他们实力雄厚,休养生息几年,最终还是灭了蜀、吴。(材料句)正因为心不死,志不灭,有一线生机也不放弃,曹操才最终消灭了蜀、吴。(正面分析句)试想,如果当初曹孟德也学楚霸王,羞于见江东父老,一头跳进江里,那还有后来的一统大业?(反面分析句)所以,我们不妨学学曹操,即使一败涂地时也别灰心丧气,以为天就要塌下来了,而要重整旗鼓,从头干起,这样“天不灭曹”的厚爱说不定也会落到你的身上。(结论句)

文段在叙述论据材料之后,用“正因为……”对论据材料作正面分析,再用“试想,如果……”对论据材料进行反面分析,由正而反,正反结合,说理充分,论证有力。

“正因为……;试想,假如……”,这是分析论据的典型句式,初学议论文写作,不妨借来一用。

范式六:融合式

融合是指材料和分析高度融合,难分彼此。有一些事例家喻户晓,用不着专门的叙述,用这样的材料做论据,就可以省去对材料的叙述,而以分析代替叙述,将材料和分析融为一体,以增强议论的重量。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分析融合句 结论句

例段: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观点句)这正应了那句名言: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只有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才能风生水起、事半功倍。(阐释句)阿里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市场,得益于依靠众多科技类公司的先进技术所推动的互联网时代,而阿里所做的,则是在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纵横捭阖,营造自己的生态系统。没有中国的背景,阿里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不是因为互联网时代,阿里何以能够在互联网经济中如鱼得水?(材料、分析融合句)

一个英雄的出现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客观环境造成的,过分夸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难免陷入老师唯心主义的泥潭。 (结论句)

这一议论段在观点句、阐释句之后,没有叙述阿里的具体情况,而是直接进入对阿里成功原因的分析,突出了议论的力量,恰到好处。

范式七:简化

融合式实际是省略了材料句的标准议论段,除此而外,还可以省略阐释句和结论句。

其结构模型:观点句 材料句 分析句

例段:

自信,但不能盲目。(观点句)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材料句)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分析句】

这一议论段只有观点、材料和分析三种功能的句子。但无论怎样减省,也不能省去对材料的分析,那样就只有孤零零的事例了。观点 事例,没有分析提轮,以叙代议,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

例8:引言式

以上诸例都是事实论证,其核心是要分析材料。引言论证是以名言为材料的,同样要对其进行分析,没有分析,直接拿来做论据,往往武断。

例如: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可见不可见呢?可见,但能见度不高,因为这一名言“可见”的结论绝不仅仅是“积累”的重要,为什么偏偏见出“积累”呢?

下面请看以这一名言为材料所写的标准议论段:

(一)开端决定终端,入手决定出手。(观点句)《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句)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分析句)可见,“始”之重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二)积累是生命的年轮。(观点句)《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句)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三)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观点句)《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句)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同样的名言材料,经过不同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可见对材料的分析的重要。对于主体段而言,最核心的构件是观点、材料和分析。分论点是主体段的灵魂,没有分论点主体段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散谈。而材料和分析则是构成主体段的血肉,没有材料、只有议论的主体段是空泛的,而缺少分析的主体段,只是材料的简单展示,无法产生无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