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老书的名字叫《1984》。

如果你是,或曾经是,一位文学青年,那么你一定早已读过《1984》这本书了吧。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那就先读读俺的介绍吧。以后,如果再听到别人说:“That’s so 1984…” 你就不会再是一脸茫然了:)

初见悉尼往事(介绍一本老书和一个新电影)(1)

想起来介绍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最近俺在北京王府井书店4楼很醒目的地方看到了它的中译本,而且还不止一个译本!要知道,这本书在很多国家,包括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曾经是一本禁书。后来,这本书被解禁,并被列为了“世界文学经典”。在澳洲,这本书和莎翁的作品一样,是广大中学生必读的,它也是澳洲学生历年高考写作题目之一。

初见悉尼往事(介绍一本老书和一个新电影)(2)

你一定已经猜到了,是的,《1984》并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休闲书籍。即便是对我这样“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它也是读起来非常痛苦的一本书。我常常都会觉得很迷惑,那些 16,7 岁的傻白甜们,是如何理解这本书,又是如何写出那些一篇又一篇的深刻分析的呢?

《1984》的作者是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乔治·奥威尔)。这本书是在1948年创作的。当时的 George Orwell 幻想了1984年的“未来世界”。这本书在1949年出版。而 George Orwell 本人则在1950年就去世了。你会非常惊讶George Orwell的想象力。他想象的这个“未来世界” 在经历了核战之后,地球上只剩下了三个超级大国。中日等国为首的“东亚国”,俄德为首的“欧亚国”,英美澳为首的“大洋帮”。这三个超级大国的政府以本质一样的方式运行着。他们不再互相使用核武器,因为他们都知道那样只会导致大家一起毁灭。与其一起毁灭,不如频繁的小打小闹,这样会有很多好处。比如, 可以消耗国内过剩的财富,让大多数人因为贫穷而忙于生计,因为忙于生计而停止思考... 再比如, 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让政府的权利更加牢固…

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大洋帮”。在“大洋帮”,人被分成了三等,这个分类非常象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的那三个空间的人。《北京折叠》在2016年获得雨果奖,而《1984》却在1948年就有了类似的,并且更加深远的“幻想”。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第一等人,其实就是拥有了超级权利的政府,政府的终极化身就是 the big brother(老大哥)。老大哥的形象出现在每一个角落,书里的一个名言就是: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老大哥在看着你”。) 金字塔顶端的权利拥有者,并不世袭,他们相信自己是精英,人民群众则是愚昧的,是应该被精英统治的。

第二等人则是为政府服务的各行业知识分子。对于政府来说,这类人是危险的,是需要严密监视的。小说的主人公 Winston Smith 就是这类人。他在“真理部”工作,因为经常要按政府的要求篡改历史,从而逐渐对“老大哥”产生了怀疑。书里的另一个名言就是: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则是第三等,就像是《北京折叠》里第三空间里的人们那样,生活艰辛。对于泯泯众生来说,“生存”远比“自由”更重要。只要让他们生活在贫困边缘,然后用一些低俗娱乐来麻醉他们,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他们了。

在“大洋帮”,科技的进步让政府可以用 telescreen(电幕)来监视人民的一举一动,连说的梦话都会被分析。政府设立了“思想警察”。“思想警察” 通过 “电幕” 不仅监视人民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监视人民的思想。任何反对或者质疑 “老大哥” 的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从肉体到精神的 “改造”。

这本小说写的就是主人公从怀疑老大哥,到被改造的过程。具体的细节就留给读者自己去看吧,俺就不剧透了。

60年代的时候,书中的很多故事都曾经在一些国家真实上演,但是, 到了90年代,大家都认为这本书里的预言是不会再发生了。如今,又过了20多年,大家却猛然发现,“我们该不会是正朝着1984大步前进吧?”

几年前,Edward Snowden (斯诺顿)就曾经公开指责 CIA 就是个“老大哥”。当时有评论文章就说,Edward Snowden 就是现代版的 Winston Smith。也不知道斯诺顿现在到底过得怎么样,希望不会被 “欧亚国” 的老大哥真的当成 “礼物” 送回给 “大洋帮” 的老大哥吧。

最后来说说今年4,5月出的这个电影:The Circle。 为什么要说这个电影呢?因为我在看这个电影时,真的忍不住会联想到《1984》啊!

初见悉尼往事(介绍一本老书和一个新电影)(3)

电影由Emma Watson 和 Tom Hanks主演。

这个电影描述了现代科技是如何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毫无隐私的未来: 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急速便利时,人也变成“透明”的了。我们热衷于这种“透明”,鼓吹因为透明,我们变得更安全,更循规蹈矩,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而如果有隐私,人就会有自由,人就会离经叛道,甚至犯罪,变成“更坏的自己”。高科技公司“The circle” 甚至推出了 “soul searching” (灵魂搜索) 的功能,它可以挖出任何人的任何隐私.....

初见悉尼往事(介绍一本老书和一个新电影)(4)

看到这里,你难道不觉得,这一切就像是一个 “电幕” 加上 “思想警察”?

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好,因为大家都觉得它虎头蛇尾,最后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

可是,“正确答案”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到底是更渴望“透明”,还是更渴望“自由”呢?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呢?

也许,你的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正确答案”吧。

好了,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关于生活,关于悉尼,关于快乐,关于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