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秋节为什么是八月十五?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秋节为什么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

中秋节为什么是八月十五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中秋的起源及历史

中秋起源于古代一种拜月的祭祀仪式。

古代人崇拜自然的神秘力量,将太阳、月亮视为天神,以祭祀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在春天时需要祭拜太阳,晚上的时候像月亮祭拜。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慢慢地,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为什么把八月十五称为中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按照我国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居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旧时的中秋节,被人们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有赏月、拜月、饮团圆酒,吃月饼等风俗,因而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过节,始于唐代,因唐明皇游月宫的传闻,赏月成为中秋节的韵事。

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中秋节“临轩玩月,……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的记载,可见中秋节赏月团圆已形成风尚。

中秋风俗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渐渐淡化,但设宴赏月仍然流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苏东坡《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将“月”和“饼”联系在一起。

明代以来,有许多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记载。《西湖游览志》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明末彭蕴章在《幽州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絮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年药,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单颜。”这就说明,此时厨师已将嫦娥奔月的传说艺术地再现于月饼之上。

到了清代,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月饼的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等特色品种。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据说大的直径有一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流传至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