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1)

文学图书

在我国的新时期,文学的潮流就如天上的云彩一样,随时随刻都在不停地变动着。

路遥《人生》的成功,也是有时间因素的。

他虽然思考了3个月,但写作只用了20多天,于是这部书就赶上了好时机。

《人生》正好是新时期文学中,比较早的从“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脱离出来,回归现实的,对人性进行探索的文学作品。

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所遇到的人生选择更是当时整个农村有志青年们所遇到的选择,所以这部书一下就引发了轰动,而《人生》也一时“洛阳纸贵”,让路遥在一夜之间就火遍了全国。

这是路遥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因为《人生》的成功其实还是带有偶然性的,它刚好在这个时期相似作品成堆的时候,找到了“城乡结合部”这个区位,这其实也是路遥迎合了文学潮流的成功。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2)

《平凡的世界》

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由于路遥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给予了非常的厚望,所以他用了三年准备,才开始真正开始写作。并且没有追随文学潮流,而是坚持了“现实主义写法”。

在1986年的初夏,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

但是这时的思潮,对于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写法”,已经被文学评论界批评为“过于陈旧”的写法了。

所以他的《平凡的世界》,好像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悲剧的命运。

虽然路遥已经感受到了当时的文学思潮对于自己的这部作品是不利的,但由于他是《人生》的作者,再怎么说,他还是有一些自信的。

毕竟他曾经火遍了大江南北,还是值得一些信任的。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3)

文学杂志

正当他满怀信心,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自己的手稿交给他心仪的《当代》出版社编辑周昌义手中时,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其实路遥找到周昌义也是经过了思考的,因为周昌义曾经也是一名矿工,来自底层,所以他应该更能理解这部书中描绘的这群底层人物的生活苦难。

可遗憾的是,周昌义却对这部作品毫无兴趣。据他后来回忆时当时的感受就是:“读着读着,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而周昌义的退稿,对于路遥的打击可谓是非常大的。

虽然他早有预感,但是没想到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周昌义,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样:“当时的中国人,对于新文学作品的渴望,已经饥饿了非常多年了,眼睛都是绿的。当时的人读小说,除了要有情感,更重要的还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写法,新形式。总之,一切都要是新的。”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4)

堆积如山的图书

这都是时代造成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如饥似渴,就连喘气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当时是80年代的中期,正好是放得比较开的时候,外国的各种思潮,文化作品也不断的涌了进来。

于是那些国内好的期刊,杂志都把眼睛盯上了那些国外的最前言的作品去了。

那时的风气已经与《人生》发表时大不相同了,出版界对于作品的选择开始去强调人的情欲,以及原始性,非理想状态等等。

当时的作家们也开始了跟风,都朝着什么“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等方面去写作,时间就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大家都争先恐后的,生怕让别人抢了先。

那杂志社和出版圈自然而然的肯定对路遥《平凡的世界》这种土里土气的,描写底层乡下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5)

路遥故居

后来总算是路遥的人脉不错,再加上《平凡的世界》确实是一部好作品,也就勉强在《花城》杂志上全文刊登了。

同时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青年编辑李金玉在无意中听到路遥有一部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于是专程去找到路遥,与他交流沟通,并成功的打动了路遥,于是路遥就决定将出版权交给了文联出版社。

当李金玉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出版社之后,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

出版社的领导因为知道了这部书是被《当代》退稿了的,也是忧心忡忡。

但是无论是对于《花城》也罢,还是《中国文联出版社》也好,此时的《平凡的世界》虽然有成为绩优股的潜力,但是现在却都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几个月后,到了1987年初,《花城》和《小说评论》一同在北京为《平凡的世界》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6)

各类杂志报刊

在当时的思潮下,结果可想而知。

许多专家学者读了书之后,都表示出了失望,甚至有人还不相信这是《人生》的作者写的书。

对于“文学思潮”来说,路遥还是轻视了它的威力。

结果就是《平凡的世界》在“逆风而战”中,败下阵来。

在刊物出版中,第一部在《花城》出版了,并没有引发轰动;第二部甚至都没有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第三部更是在一个小刊物《黄河》上发表了。

在出版社方面,第一部印了几千本,也只卖出去一半左右;第二部的印刷数更少。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部作品的优秀,但是《平凡的世界》后来的成功,那是带有许多运气成分在里面的,也有路遥的预测。

他在等“现实主义”的写作风刮回来的那一天。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7)

铜川垭口路遥文化馆 路遥铜像

路遥坚定的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看的,而非是给某些专家学者看的。

任何跟风的文学,没有群众基础的文学都只会火一时,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从结果上看路遥是对的,再加上《平凡的世界》运气很好的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的青眯,她将其引到了《小说连播》的节目中,于是这部书就跟随着电波,飘进了千家万户,一下就火了,而且是火得一塌糊涂。

当年《平凡的世界》的直接听众就达到了3亿多,听众的来信也达到了当时所有同类节目之最。

而正是这个社会的巨大反响,才迫使得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反思对于《平凡的世界》的认识,也促使加快了“文学思潮“”的转变。

这也是这部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当然也是路遥坚守初心的胜利。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差点儿没法出版的罪魁祸首)(8)

《平凡的世界》歌剧 剧照

“文学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将一部作品打入深渊,也能让一部作品飞上青天。

但是一部作品是否是优秀的,最终的结果如何,还是需要读者的认同和时间的验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收藏,还有更多相关文章等待你的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