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友谊才是最好的(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1)

文/芨芨草

人生三大情:亲情、爱情和友情。其中,即使想扔都扔不掉的是亲情,可能一生等不到的是爱情,不经意间可能就得到或失去的是友情。

“三大情”今天只说友情,所以,亲情和爱情只能委屈一下了。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能医生都不会有爱情,但友情一定会有的。除非你独自生活在渺无人烟的大沙漠中间,否则,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友谊。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何况你。

关于友谊,名人也多有高论。培根曾说:“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因此,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读书时,会有同学发展为友情;工作后会有同事发展为友情;退休后会有牌友发展为友情。总之一句话,只要活着,每个人就和友情不可剥离。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友情好像也有保质期,有的一辈子,有的三五年,有的可能几个月就发生变化了。究其原因,是友谊的某一方功利性太强,或者下面两种情况,友谊的小船才说翻就翻的。

什么样的友谊才是最好的(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2)

第一种是求全责备,要求苛刻,对朋友做的任何事情都吹毛求疵。

近读“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基本典籍之一”《唐摭言》,其中一个小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唐宪宗年间,长安城有一个和尚很善诗文,比诗文更擅长的,是挑别人诗文中的毛病。尤其是某人写诗借鉴了前人的语言或内容,他必定引经据典,给予批判,大有“老子就是天下第一判官”的架势。

诗人张籍看不惯他这种恶毒的批评方式,有一日就拿了一首自己刚写的诗句“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去找和尚,让他鉴别和前人有无瓜葛。和尚不是善茬,还真是饱读诗书,只看了一眼就随口吟诵道,“见他桃李发,思忆后园春。”

张籍听完,忍不住大笑,然后摇摇头,拂袖而去。

他这才明白,这和尚就是闲的没事干,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这样都算抄袭,那世上真没有一篇所谓的原创了。即使《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其中也有多首诗歌借鉴了别人的作品。

如林黛玉的《题帕三绝》,其一为: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此诗,明显是套用了明末李香君的《诀别口占》:

眼空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

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添悲!

如果以此推断,那《红楼梦》岂不是要从“四大名著”中腾空出来,给别的更好的作品?

如此苛责,分明就是没事找事的吹毛求疵。

放到朋友之间的友谊上更是如此。如果你身边有个这样的朋友,你就会感到被凌迟的痛苦。

什么样的友谊才是最好的(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3)

第二种是不知感恩,对于朋友的帮助不仅不感谢,还会找理由说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一个美国人开车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但到了那里才发现,车位很紧张。如果到下一个停车场,走回来要半个多小时,就影响开会了。于是,他心中默念:“上帝,如果你能在二分钟内给我找到一个车位,我发誓从此戒赌、吃素、与情人断绝往来,并且每个星期天都带家人上教堂做礼拜。

话音刚落,美国人就看到密密麻麻的车辆之间,一辆车开了出来,美国人口念“感谢上帝”,然后将车挺好。下车的一瞬,美国人高声说:“上帝,您无须为我找车位了,我自己找到一个!”然后,心情愉快地走向会场。

嘴里刚说完“感谢上帝”,随即就撇开和上帝的关系,这类人就属于不懂感恩的人。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这类人明知道是别人的帮助,却不知道感恩呢?其实,有时候他只不过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或努力,或者觉得朋友之间不言谢,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循环,不管多少朋友都曾帮助自己,但到底还是自己努力最重要。在这样的思维下,他们还会认为朋友帮助自己是应该的,没必要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即使没人帮助,我同样会成功”的曲解。

其实,这是对友谊最大的亵渎。你帮住过朋友,可以不用记得;朋友帮助你,一定不能忘却。

爱比克泰德说过:“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珍惜困难时向你伸出手的朋友吧,懂得感恩,并且随时准备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朋友。

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什么样的友谊才是最好的(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4)

那么,友谊如何才能做到历久弥新呢?

我觉得,朋友老翟理解得就不错。

老翟说:友谊不代表必须天天问候,但需要彼此关心,遇到难题,不用叫就能来帮忙;

老翟还说:没有什么必要的寒暄用语,不管距离多远,一句“棒槌,出来”就开聊。

老翟又说:最重要的是。朋友之间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好像从没离开过,一睁眼,恍若昨晚还在一起喝茶呢。这种感觉就是对的。

当然,真正的友谊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不知朋友们看后,是不是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