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先从字面上说说它的意思:

在轰隆隆嘹亮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我们又迎来来崭新的一年,和暖的春风开始吹遍了大地,人们打开窗户迎着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欣赏着美丽的春色。

春天里看那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走入新年的千家万户,人们早已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了新的桃符。

在这首诗里,元日是旧历新年正月初一,即春节。古代是没有阳历的。阳历即西历,是从1912年的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行的,与阴历合起来使用,叫阴阳合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里面的爆竹也有来历,我们后面再详细叙述。古人没有火药,因为火药还没有发明,火药是东汉炼丹家偶然发明出来的。古人用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诗里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诗里的桃指桃符,古代一种风俗,上古时,黄帝架下两位力神神荼、郁垒,皇帝让他们保护黎民。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就是早期春联的雏形。桃木可以辟邪大家都知道。

我们从这首诗作为引子,简单地从年的来历说说对联的来历。

据说很久以前有位叫年的怪兽,经常来人们居住的地方危害乡里,不仅让人们贡献牛羊等供品,每年到最后一天的夜里还让人们供一位美丽的女子作为它的新娘供它受用。先供它蹂躏,然后吃掉。每年最后一天,都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受害。有一年,到了大年三十,轮到一位老两口所在的村子提供新娘。老两口有一位独生女儿,貌若天仙,十里八里绝对挑不出第二个来。她勤劳善良,不想让其他姐妹们受害,于是主动提出去做年的新娘。老两口虽然万分不舍,为了村子村子里的姑娘们免受其害,于是就张罗起来。这个姑娘,最喜欢红色,平时就是一袭红色女儿装,仿佛是天仙下凡一般。跳起舞来仿佛是一团飞动的火焰。

这一天大年三十晚上女儿要去年那里了,年马上就要来了。老两口在厅里厅外,家门街门以及出入的小巷都挂满了红色的绸缎。微风吹来,绸缎随风飘拂,整个小院和附近的街道在火光的照耀下好像一片火海一样。为了在晚上让绸缎更加红艳,老两口上山砍了许多竹子,垒起许多旺火,在晚上点着,竹子趁风着起来,火焰冲天。由于竹子又粗又大,几个旺火也大,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噼里啪啦声。老两口又拿出平时不舍得喝窖藏的百年屠苏老酒,准备喝完跳入火中了结残生。这百年老酒一出坛,香飘十里。

这一天晚上,全村人都出去躲避去了,因为年身上不断散发出邪气,人闻见了轻则中毒昏迷,重则失去了性命。老两口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女儿又要被糟蹋残害了,自己也不想活了,任凭女儿怎么劝也不离开。晚上十点,一阵大风吹来,村子里冷风嗖嗖,阴风阵阵,天昏地暗。老两口知道年来了,就带着女儿在门口迎接。刚到老两口住的巷口,喝得醉醺醺的年抬眼一看,眼前看到一片红艳艳的火海,醺醺燃烧;听到震天动地的噼里啪啦的响声;闻到了窖藏百年屠苏酒,顿时三魂少了七魄,浑身酥软,掉头就跑。再也没敢回来。

出去躲避的村民们回来,看到老两口和他们美丽的女儿平安无事,就问怎么回事?年没有来?老两口把自己的准备以及见到年的情形说了一遍。族长听了,看了看他们准备的东西,忽然明白了:这年兽害怕红色,又害怕噼里啪啦的响声。同时又见老两口虽然中了年的邪气,但身体安然无恙。是这些东西把年吓跑了。于是,每到大年三十,就让人们在院里门前挂满红布,院里点起爆竹,家家户户喝屠苏酒。从此,年的怪兽再也没有来过。所以,那些红布或者红绸子就成了对联的原型,竹子也就成了对联的原型了。

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

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杀人无数,即位后,晚上常常做噩梦,身体也变得极差。李世民受不住折磨,召集众臣商议。后来丞相魏征就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身体才得以好转。时间久了,唐太宗怜惜两位将士的辛劳,于是命令宫廷画师将两人的形象绘制成画,悬挂在宫门两旁。

后来这件事传到民间,老百姓把他们二人的画像一左一右贴到门上,也可以起到驱邪避魔的作用。于是就成了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这也是对联的雏形。

后来,道教逐渐发展起来,道士画桃符和用桃木做桃人立在门的左右两边用来驱鬼怪避邪魔。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了,不过有待考证。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以后有钱人仍然用红绸红布写春联。穷人们买不起布,就以纸代布,写上字,作为春联。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 “山河万里红艳共,万户千度新春”。几乎家家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它美化了街巷、带来了喜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同时还有祈求祥瑞,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健康的意义。

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写春联了。古时候,由于读书识字的人少,到了这几天,这些读书人就会被人们奉为上宾,好酒好吃的供奉着。一个村子往往没有几个读书人,而且毛笔字也要好。所以人们早早就开始写开春联了。写春联就成了比较重要的迎春活动

了。

同时,贴春联也是一种比较郑重的年事活动了,一般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人们就把春联贴好了。大家族贴春联时也有讲究,光棍寡妇不能贴,因为孤单寂寞而不吉利,冲撞了喜气和;未成年也不能贴,因为对联是成双成对。门口上的对联不能有春子,有春就可能有怡红院的嫌疑。贴对联时,面对门,从门的右边为上联,古代人崇尚右为上。而且古代书写是从右边开始的。现代人也有从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现在人迎合时人习俗,横联从左往右书写,其实是不对的,其实古时候人们写对联就是从右往左写。现在的对联上下联由于不按平仄书写只要好听就行,所以,有时候左右两边反了也没什么不对。但古代的对联是有平仄联律,按联律书写的。尾字仄声为上联,尾字平声为下联。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最重视上下联的位置,贴不对,那就是贻笑大方,那是最丢脸的事。也有不识字的人把写给六畜的对联贴在门上,引起不少笑话。

当然,这些禁忌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人们遗忘了。现在人也不怎么重视了。但好多人家还在讲究。

中华民族的对联文化从古到今在民俗文化发展方面也经历了从神话到实用再到文学再到时政的发展过程。

  后来对联从最初的辟邪驱鬼怪妖魔祈祷丰收祈求祥瑞的实用工具变成了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互相调侃,或者讽刺社会时事以及互相攻击或者人身伤害的工具了。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1)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2)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3)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4)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5)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6)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7)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8)

贴对联的讲究有哪些(从民俗文化方面谈对联的来历以及贴对联的讲究与禁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