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

作者:朱光潜

解读:常玉国

先读一首诗吧!

格桑花开了,开在对岸看上去很美。看得见却够不着够不着也一样的美

雪莲花开了,开在冰山之巅我看不见,却能想起来想起来也一样的美

看上去很美,不如想起来很美你在的时候很美,哪比得上不在的时候也很美

相遇很美,离别也一样的美

……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1)

风中摇曳的格桑花

读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感觉?这位诗人又是谁呢?

“美”。一段节选,却有10个“美”字,描述着不同的美!

美!读着文字的美,却能感受到画面的美,诗意的美,还有那种难以描状的情思之美。

他就是自称“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人称“最美的藏族诗人”、官方称作“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

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高僧,仓央嘉措可能是个失意者。可是作为一个诗人,他却广受爱戴,甚至在他故去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给普罗大众带来远远胜过宗教的快乐。

人们说,读他的诗,感受就是一个字:美!

什么是“美”?“美”又从何而来?古人的“美”和今人的“美”、西方的“美”与东方的“美”又有何相同与不同呢?

恰好,这里有一本书,为我们寻根溯源,引领我们一起探寻“美”的发现历程,感受“美”的滋生过程。

这本书的书名是《西方美学史》,书的作者就是蜚声中外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2)

《西方美学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

01 作者何人?“恒、恬、诚、勇”,4字铭言传抱负

三月,春寒料峭的一天,北大燕南园66号那栋古旧的二层别墅里。一位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多时的老人,神志比往日清醒一些,趁着家人不在身边,他竟然拖着病体,艰难地一级一级台阶向二楼的书房爬去……

家人发现后,赶来劝阻。老人嗫嚅地说,要赶在死前,把手头的书稿完成。

三天后,老人溘然长逝,大地肃穆,天注雨雪。

这是1986年3月6日,这位老人就是朱光潜先生,享年89岁。

20岁出头时,朱光潜先生请当地的书法名家为他写了“恒、恬、诚、勇”4字条幅,作为他的座右铭。虽然,后来他又写过两次座右铭,但正是这青春时期的4字铭言,揭示了他一生的志向和抱负。

朱光潜先生出生于1897年9月19日。虽家境寒微,但他一心向学。20来岁时,就崭露头角,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倡导在学术界培养"爱真理的精神"、"科学的批评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证精神"。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3)

青年才俊

1925年,朱光潜先生出国深造,游学英、法、德等西欧名校,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博士学位。归国后,朱光潜先生先后任职、执教于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处,抗战胜利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就在北平解放前夕,朱光潜先生拒绝了国民政府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的邀请,毅然决然留在了北京,参加如火如荼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在随后数十年,朱光潜先生以学者风范、赤子情怀,走过了那段“也有风雨也有晴”的日子,奠定了他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地位,成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以及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先生熟谙中国古典文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60多岁时因工作需要又自学俄语,堪称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4)

睿智老人

“恒、恬、诚、勇”4字铭言开启了他的青年人生,陪伴他走上了一生的治学之路,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美学研究宝贵资源,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就是《西方美学史》

02 美是什么?“西洋美学”,5大流派话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座座高矗的山峰,在世人眼中尚且难以有个定论,对于相对抽象的“美学”来说,因为个人所处的环境与背景不同,更是如此。

但是,学问,毕竟是学问。在一辈辈前人的努力下,“美学”终于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分支,渐渐独立而成为一个具体的学科。

其间过程纷繁复杂,各领风骚;种种影响此起彼伏,难成定论。

《西方美学史》从教材编纂的角度出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史海钩沉,广征博引,梳理提取出了西方美学史上的5大流派,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美”的本质。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5)

西方美学五大流派(根据图书内容整理)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重在和谐。“黄金分割线”。

代表观点:“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作美。”(西赛罗)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形式美 理性美。

代表观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鲍姆嘉)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就是快感,美即愉悦。强调唤醒观者的情感共鸣

代表观点:“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都会见出一种不同的美。”(休谟)

代表观点:“我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我把这个定义只局限于事物的纯然感性的性质。”(博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于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代表观点:“艺术美之所以高于自然美,也就因为它是绝对精神的显现。”((黑格尔)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赋予“生活”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美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美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6)

《西方美学史》(四川文艺出版社)

既然是“史”,就有史的特点: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样样俱全;

因为谈“美”,也多了几分美感:结构、文辞,西学修养相伴东方灵性。

03 洋为中用?“美美与共”,借双慧眼看世界

风景总是山那面的更好。月亮又是哪里的更圆?

关于“美学”,是西方的更美,还是东方的更美呢?见仁见智,何须分出高下。

苏轼的诗词名扬天下,其中这首吟诵杭州西湖的小诗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7)

西湖景色(网图)

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就是因为它朗朗上口,让西湖的“美”更美。

而且,让“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两种相对的“美”都能获得观者的欣赏与认同。

1980年12月,在一个隆重的生日聚会上,寿星佬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提出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16字“箴言”,轰动一时,影响深远。

这16个字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位寿星佬就是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

费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为何大受欢迎?

演绎到美学研究,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不光自己要美,也要懂得欣赏别人的美;二是如果大家都能包容、欣赏不同的美,那么整个世界自然会成为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8)

《西方美学史》(四川文艺出版社)

发端于北京大学课堂的《西方美学史》,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三千年间的美学精髓,既是美学研究者的绝好资源,又是普通爱好者一观世界的人文通识教材。

写在最后

美,属于那些懂得美的人。懂得美,需要熏陶。更需要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先生借阿尔卑斯山谷路边一块提示大家欣赏美景的标语牌,劝告世人:“朋友们,慢慢走,欣赏啊!”

先生风骨,山高水长。

打开《西方美学史》,打开一扇发现美、培养美、欣赏美的窗户。

一本书看懂西方美学(借我一双慧眼吧)(9)

《西方美学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05)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学评·伴读君)

四字铭言扬青春,学贯中西化桥身;

恰如南北望明月,也有风雨也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