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霖,尚小云和芙蓉草等前辈京剧艺人均以擅演《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享名。而如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塑造的萧太后。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1)

陈德霖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2)

芙蓉草

尚小云在"盗令"一场中的那段【西皮慢板】,集中体现了尚派唱腔艺术的特点,尚小云的演唱满宫满调,气力充沛,只唱得一叹三折,万千气象,气势磅礴,听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尚小云的这段【西皮慢板】有两种唱法,一种是先唱一句【闷帘导板】,上场后再接唱5句【西皮慢板】;一种是在"慢长锤"中上场,然后唱六句【西皮慢板】。用内行的话说就是萧太后的上场有两道"蔓儿"。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3)

尚小云 吴素秋 盗令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4)

尚小云 吴素秋 盗令

以上这两种唱法尚小云都用过,比较流行的后一种唱法,如山东的鞠小苏,天津的李莉,张婵玉,重庆的周利等人都采用的是这种唱法;其他流派的演员饰演萧太后这个角色时也大多采用后一种唱法。而河北的肖月珠,天津的张艳玲都采用的是前一种唱法。但是结合剧情来看,第二种唱词更合理。

这两种唱法的唱词都是六句,第一种的唱词和板式为:【闷帘导板】两国不和常交战,【西皮慢板】各为其主夺江山。老王爷设下了双龙会宴,杨家的众儿郎齐赴沙滩。叫番儿摆驾银安殿,展开兵书仔细观。

第二种唱法的唱词和板式为:【西皮慢板】我主爷金沙滩早把命丧,文和武扶哀家执掌军防。奴听随忙挂点亲率官员,一心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叫番儿忙摆驾银安宝殿,阅兵书看何人前来问安。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5)

尚小云 盗令

其实,尚小云这种"慢长锤"唱上是即兴之作,偶一为之。那是1956年,京剧界为成立"京剧联合会"举办筹款演出,于9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了一场合作戏。大轴戏是当时在京的著名演员组成的京剧“梦之队”合作演出的全本《四郎探母》。

由李和曾、陈少霖、奚啸伯、谭富英、马连良分饰前后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前后铁镜公主,尚小云的萧太后,李多奎的佘太君,姜妙香的杨宗保,萧长华的二国舅,马富禄的大国舅,马盛龙的杨延昭,李砚秀的孟金榜(即四夫人)。真是,群星璀璨,花团锦簇,只看这个阵容就能令京剧戏迷陶醉半天了。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6)

尚小云 盗令

据说在那天大轴戏开演前,尚小云突然对尚剧团的剧务唐荣昌说:"荣昌啊,今天我的太后不唱【导板】,我学一学老前辈李宝琴先生的演法,'慢长锤'唱上。你安排去吧!"就这样,待尚小云的萧太后一上场,不仅改了唱法,同时也改了台词。

谢天谢地!这出戏现有录音存世,并被制作成音配像。当年,我买到这出戏的盒式磁带后,听了一遍又一遍,真是百听不厌,只嫌自己生得太晚哪!

据资料载,此剧第二天又演了一次,仍是头一天的阵容,只是其中两个饰演杨四郎演员的出场次序小有调整。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7)

尚小云 马连良 张君秋在谢幕中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8)

萧长华 奚啸伯在谢幕中

只是不知道尚小云当年在这场演出中把唱词改动之后,在表演上又做了哪些相应的改动,数十年来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述。从目前尚派后学的演出情况看,我感觉在表演上存在着与唱词不相协调之处。简析如下。

第二种唱法的最后两句唱词是:“叫番儿忙摆驾银安宝殿,阅兵书看何人前来问安。”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9)

尚小云孙女尚慧敏之萧太后

试问,银安宝殿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君臣们一起共商国是的军机重地,萧太后亲率官员前来伐宋,在两军只有一夜快马脚程距离的对垒之下的紧张形势中,萧太后怎么可能专程到此考察都有谁来向她问安哪?

银安殿是大臣们来朝见和议事之地,在两军对垒之际,他们应该不太可能在没有军情议论的情况下离开岗位,只是单纯的前来问向萧太后安,倘若有此朝礼安排的话,萧太后也就不必思忖“何人前来问安”了。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10)

李莉之萧太后

既然如此,萧太后为何还要“看何人前来问安”呢?

我想,这应该是萧太后看到了远处有人前来,虽然由于距离远没有看清楚这个人的面目,但是从服饰上看,她断定此人非本朝官员而是自己的家人,因此她才思忖是“何人前来问安”,这样萧太后此时的心理活动就能理顺了。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11)

刘山丽之萧太后

京剧四郎探母萧太后唱段(京剧四郎探母盗令)(12)

萧太后之扮相

若上述分析具有合理性的话,萧太后的表演可以增加一些表演,使表演与唱词有机联系起来。即,她先做出一个远眺发现有人前来的神情或身段,然后再接唱“叫番儿忙摆驾银安宝殿,阅兵书看何人前来问安”这一句。如此,表演上也就圆了。

以上一孔之见,不无偏颇,期抛砖引玉,盼师友指教!

注:文字部分为图片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