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豫之门》 是河南卫视播出的一档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元素,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明的鉴宝类大型文化综艺节目。节目宗旨是从文化解析中发现中华文化,在欢快的气氛中谈论古今中,诠释中华文化。

这档节目自2004年1月4日开播以来,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是河南卫视三大品牌栏目之一,其收视率一度高居全国前十。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

出现在《华豫之门》上的帽子

2009年的一天,一个名叫王同安的福建男子,捧着一个装裱得十分精细的匣子走进了《华豫之门》的节目现场。

一开始,王同安并没有引起主持人陈琨的注意。自从2006 年主持《华豫之门》以来,陈琨见过的持宝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虽然这些民间收藏家在节目中也带来过一些稀有的古董,但大多数人拿来鉴定的“宝物”,哪怕包装得再怎么精美,但大多都仍是赝品。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2)

按照惯例,陈琨请王同安作了一番自我介绍。王同安说自己是福建南平人,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这次带来鉴定的宝物,是一顶不知道什么朝代的官帽,想请专家给鉴定一下到底是哪个朝代的,能值多少钱。

陈琨请王同安打开匣子,看到了一顶从没见过的乌纱帽。这顶乌纱帽全部用银丝编成,上鎏有极细的金丝,泛出一种特别的光芒。陈琨知道这顶帽子定然大有来历,于是让王同安将帽子交给了在场的专家鉴定。

出现在这次鉴宝现场的专家,是国内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白明先生。白先生用专业的手电仔细地照了好一阵,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看得出来,见多识广的白明也被这件东西给震撼到了。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3)

白明放下这顶乌纱帽,向王同安问了一个问题:“这顶帽子是你家祖传的,还是从其他渠道得来的?”

王同安倒也老实,回答说这顶帽子是自己十几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收藏过来的。白明点了点头,笑着说:“要是这顶帽子是你家祖传的,那你家老祖宗可不是一般人物啊!”

见王同安和现场的观众不解,白明拿起这顶帽子介绍起来:“这顶帽子和我们平常见到的乌纱帽不同,它是‘两坡式’的,也就是后面的帽梁高,前面的帽染稍矮一些,两个梁构成了两个‘坡’,像这种造型的乌纱帽,在北京明代十三陵中万历皇帝的定陵里曾发现过一顶。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4)

这顶帽子和定陵里的那顶相比,定陵中的是纯金的,这顶是纯银丝鎏金的,都是明代中后期到清初期的东西,帽子的主人地位极高,至少应该是二品以上大员,甚至是明代某一位藩王戴过的乌纱帽。”

经过专家团的评议,王同安带来的这顶乌纱帽,不仅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极为罕见,因此这顶乌纱帽也不出意外地登上了当期《华豫之门》的“藏宝阁”。

专家嘱咐王同安一定要好好保存这顶帽子,如果有可能,可以捐赠给当地的文物部门,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见识到这顶明代中晚期王侯戴过的乌纱帽。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5)

中国古代帽子的发展史

“乌纱帽”在古代又称“首服”,在注重“衣冠礼仪”的中国古代,它不仅是中国服饰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在古代,首服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身份等第乃至道德修养均有直接关系,其社会价值功能已经超过了其实用功能本身。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6)

古人认为,人的头是人身体上最重要、最醒目的部位,代表人:“男子二十,冠而字”,说的就是古人在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是成年,才有资格谈婚论嫁。

自从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部造形加以模仿,用鸟的羽毛制成冠戴在头上,以期达到“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境界。

由于这种羽毛制成的帽子是身份的象征,虽然无法御寒也不能保暖,但除了贵族和巫师,一般人是不允许戴帽子的,因此“冠冕”、“冠带”久而久之也成了社会上层士大夫的代名词。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7)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均作出过具体的规定,如汉代时期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弃大冠,小吏戴却非冠,儒生戴儒冠,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所戴的帽子,清楚地辨识其社会身份。

古代的“冠”经过长期发展之后,形成了“单体式”、“分体式”和“复体式”三个类型。单体式的“冠”没有帽圈,冠体也较小,看起来就像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用绳子系在人的发髻之上,不需要覆盖住人的整个头顶。

这种单体式的帽子流行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受当时喜欢玄学和清谈的士大夫们的喜爱。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8)

东汉时期的平民也可以戴帽子,他们戴的是一种分体式的“平巾”。这种“平巾”以青色为主,可以整个覆在头顶上,如果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也可以在“平巾”上套上一个发罩,能起到防止头发被雨雪打湿的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上层社会戴的帽子逐渐变大,装饰也趋于华丽,有了明显的帽状外形,上面的装饰也逐渐增加,“复体冠”也应运而生。

复体冠包括祭祀用的冕冠,官员上朝用的皮弃冠、韦弃冠、爵弃冠,也包括了中下层人民戴的普通的帽类。这些帽类在之前的“平巾”的基础上加上了绳扣,其外观为扣戴遮覆式样,类似于今天的“斗笠”。

除了帽子的样式有所改变之外,隋唐以后,帽子的材质也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别。有用细纱、细绢制作的“纱帽”,有用麻、葛、丝、毛及棉花等纤维织成的“布帽”,有用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织成的“罗帽”,有用锦制成的“锦帽”等等。

这一时期的中下层劳动人民和士兵,则喜欢戴一种用动物皮毛制成的“毡帽”。

这种毡帽有良好的回弹、吸震、保温等性能,唐人编著的《资暇集》上说:“帽或以太薄,冬则不御霜寒,夏则不障署气,乃细色厨代藤,曰毡帽,贵其厚也。”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9)

“乌纱帽”是怎样成为官员专属的?

相比于下层人民戴的毡帽,“乌纱帽”作为官员的专属“冠服”,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成帝时,都城建康的人喜欢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称作“乌纱帽”。

“乌纱帽”之名,南朝刘宋时成书的《宋书·五行志》上也记载说:“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统军赭圻,制乌纱帽,及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0)

随着这种帽子在民间的流行,它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乌纱帽还没有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隋朝建立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虽然在最早时,乌纱帽不分贵贱、不分官民皆可以戴,但到了隋朝后,朝廷对乌纱帽的形制、佩戴对象,包括乌纱帽上的玉饰数量都定下了严格的级别限制。

隋朝的《通典》记载:“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隋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也和百官一样戴乌纱帽。乌纱帽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摇身一变,成了等级的标志,渐渐远离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圈。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1)

到了唐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以戴乌纱帽为时尚。这些乌纱帽的区分就在于上面的玉饰的多少。一品大员的乌纱帽可以装饰九块玉,二品八块,三品七块,四品六块,五品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唐高宗时,乌纱帽被正式定为官帽。《唐书·与服制》规定:“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朝廷规定,官员们上朝和出席重大典礼时必须戴上乌纱帽,至于平时在家戴不戴,给了官员们自己选择的自由。

到了宋朝,乌纱帽的样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两边的帽翅变得极长,和唐代的乌纱帽有了大大的不同。作出这个改变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2)

据说宋太祖看到大臣们在上朝时经常交头接耳,金殿上一点严肃性都没有,所以下了一道诏书,命令所有的官员都要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只尺余长的翅子,并装饰以不同的花纹以示官阶。

宋太祖的目的达到了。从那以后,朝堂之上如果有人交头接耳,两只帽翅便会摆来摆去,非常地碍事,甚至可能会把对方的纱帽碰掉。在宋太祖的“天才发明”之下,金殿上交头接耳的现象大有改观。

到了明代,乌纱帽成了文武官员日常佩戴的服饰,其造型、制作、审美终于趋于成熟稳定。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3)

乌纱帽的“高光时代”

199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延池县出土过一顶明代的乌纱帽,其帽体共有内外六层,由前屋、后山及翅角三部分组成。

其中前屋高12厘米,后山高19厘米,头围59. 5厘米,在前、后山交接部有黑色缎作镶条饰边,帽底部下围有缝线固定,后山顶部用本料抽一长细带,由后至前,固定在与前屋交接处,将后山分为内凹的两部分。

这顶乌纱帽的帽体用铜丝制成框架,用细竹蔑作胎,外层为黑纱敷面,内衬一层红绢,最内层为皮面作衬,下部正中有一铁质制翅管,呈椭圆形回折对接,乌纱帽后山两侧伸出一对耳状装饰物,称为高蝉”,其根部则称为“翅脚”。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4)

这顶乌纱帽的前额部分有横竖两条装饰线,称为“两梁”。最外层帽体裱覆黑色平纹给纱,表面布满方孔,有着很好的透气性,符合明代乌纱帽“黑给纱为表,漆藤丝或麻为里,质坚而轻”的特征。

有人会问:明代乌纱帽如此透气,那么到了冬天,戴的人不冷吗?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因为到了冬天,戴乌纱帽的人会在帽内裹上无披幅的头巾,以此御寒。

明朝谢肇测在《五杂姐》上就说过:“北地苦寒,亦有以绢布为网巾者,然无屋终不可见人。”

可见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古人出于保温的考虑,会使用绢布、缎等材料制成网巾戴在帽子里面,起到保暖的作用。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5)

明代有些乌纱帽也有帽翅,但从现存实物来看,这种帽翅和宋朝那种宽大的帽翅有了很大的不同。

明代乌纱帽的帽翅是以一根金属丝为骨架,以金属丝作翅脚,将金属丝弯成椭圆形回折对接,插入翅管之中。这样从外面看起来,只有短短一截,而不会像宋朝乌纱帽那样有着那么长长的一对帽翅。

明代乌纱帽的金属翅管是可以与帽体分离的一种可随时装卸的单独配件。《水浒》第七四回就说李速“取出埃头,插上展角,将来戴了。”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6)

指的就是将分离的帽翅插进帽体的翅管上。虽然《水浒》是一部小说,但其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对乌纱帽还是很了解的,他在小说中对乌纱帽这种装卸的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还有一个问题:明朝哪些人可以戴乌纱帽呢?朱元璋曾在洪武三年规定: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

同时他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有功名而尚未授官职的进士,也可以戴乌纱帽;但那些因故被撤职的官员,则不许再戴乌纱帽。

除了官员之外,明朝的皇帝也戴乌纱帽,不过他们的乌纱帽有着另外的名字:“乌纱翼善冠”。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7)

“翼善冠”是明朝皇帝、太子、亲王、皇室成员所着之首服,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有二龙戏珠造型。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它又分为“金丝翼善冠”和“乌纱翼善冠”两种。

定陵出土过万历皇帝戴过的两顶翼善冠。一顶是金丝翼善冠,它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另一顶是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径19厘米,总重量307.5克。

金丝翼善冠比较沉重,并不适合日常穿戴,万历皇帝平时并不会戴它,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件奢侈的工艺品,以及陪葬的冥器。

相比之下,万历皇帝的那顶“乌纱翼善冠”,才是明代皇帝日常佩戴的帽子。它用细竹丝作胎,内衬红素娟,外敷黄素罗,外层为双层黑色纱布,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造型,十分的精美。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8)

乌纱翼善冠是明永乐三年在定皇帝常服时,被规定成皇帝和皇族成员日常所戴的帽子的。《明史.舆服志二》上说它的折角向上有一个“善”字,因此被称为“乌纱翼善冠”。乌纱翼善冠庄重典雅,透气轻便,戴着很舒适,很受皇帝和皇族成员的欢迎。

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受到明朝的影响,朝鲜的皇帝和官员也纷纷以戴乌纱帽为时尚,乌纱帽也是朝鲜官员的正式官服的一部分。

《高丽图经》上记载:“高丽国王的常服戴乌纱高帽,左右卫牵庞军戴乌纱软帽。”这也证明,不但明朝的皇帝戴乌纱翼善冠,朝鲜国王及王世子、安南国王、琉球国王也在日常戴着这种“乌纱翼善冠”。

有一点和明朝不同的是,朝鲜除了官员以外,老百姓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是可以戴乌纱帽的,比如朝鲜男子举行婚礼时,就可以戴上乌纱帽。而这在明朝是不被允许的。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19)

“乌纱帽”的没落

到了清朝,乌纱帽却走向了没落。

清朝由于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实行的是“剃发易服”的政策,所以在帽子的形制上和明朝有了很大不同,官员的乌纱帽也被换成了红缨帽。

从形制上来看,清朝官员的帽子非常特别,在将乌纱帽换成类似于斗笠样式的红缨帽的同时,又在帽子上加上了不同品质的顶子,还在帽子上加上了用来装饰的红缨,显得非常的另类。

清朝官帽的顶珠,视官员的品级,是用各种不同的宝石制作而成,比如一品官用的是红宝石,二品官用的是珊瑚,三品官用的是蓝宝石等等。顶珠的下面是翎管,用来插各种材质的花翎或者蓝翎。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20)

虽然乌纱帽从清代开始被红缨帽所取代,但千百年来流传的“乌纱帽”代指官位的习惯,则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每当看到那些贪官落马之后,群众都会奔走相告:“这个大贪官的乌纱帽,终于被撸掉了!”

了解了乌纱帽的历史,我们也会感到王同安先生拿到河南卫视的那顶“纯银丝鎏金乌纱帽”背后的历史价值。

但愿这顶珍贵的文物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或者王先生有朝一日能将它捐献出来,让它能长久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见到这件珍贵的文物。

传家宝是帝王后代吗(2009年男子带传家宝)(21)

参考资料: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