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高成儿


后梁开平元年,朱温登基称帝,颁布开国诏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其东都改为西都,仍废京兆府为雍州佑国军节度使。”大唐灭亡,新政权以开封为东都,以洛阳为西都,曾经辉煌的长安失去了往日崇高的地位。在中国城市的历史上,这封诏书具有里程碑意义,首都告别了关中地区,东迁至汴梁,从此刻到靖康之变两百多年,虽偶有反复,但中原政权绝大多数时间都把首都定在开封,包括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

显德七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柴氏而代之,建立大宋王朝,他上台后,就像抄作业一样,把国都定在开封。此后的十六年里,他正是以开封为大本营,平定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群雄逐鹿的乱局。赵匡胤为什么要把首都选在开封,而不是另择他处?北宋初年的开封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得到统治集团的认可?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劣势明显(1)

明显的优势

《宋史·河渠志》说:“大梁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古代中原王朝选择国都,要么站在人口分布的角度,定在天下之中,要么选在直面主要威胁的战略要地。开封就属于前者,大致相当于整个人口版图的中心,军队、诏书从这里出发,无论是前往江南的吴越,还是西南的巴蜀,或者河北的宋辽边境,时间差不多都是均等的。四通八达,有利于降低成本,掌控全局。

尤其是在宋初,赵匡胤鉴于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挑战中央的历史教训,确立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在开封地区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用以震慑地方,无论哪个方向需要征讨或者发生叛乱,从开封出兵都十分经济、便利。反观其他地区,都没有汴梁那么好的条件,若定都巴蜀,则人马要翻越秦岭、三峡,极为不便;若定都荆楚、江南,则难以迅速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若定都河北,幽云十六州已被石敬瑭孝顺契丹,辽国铁骑很快便会兵临城下,皇室将有血光之灾。权衡完毕,还是天下之中的河南地区或者关中地区最适合建都。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劣势明显(2)

这一点,其实刘邦、刘秀、曹丕、司马炎、杨坚、李渊等人都看出来了,他们也以实际行动,将国都选在河洛地区或者关中地区。可五代、北宋的统治者为什么更看重开封呢?四个字:迫不得已。天福年间,石敬瑭说:“念京城(洛阳)俶扰之后,属舟船焚爇之余,馈运顿亏,支费殊阙。将别谋于飞挽,虑转困于生灵。以此疚心,未尝安席。今以夷门重地,梁苑雄藩,水陆交通,舟车毕集,爰资经度,须议按巡。宁免暂劳,所期克济”。一个政权想要生存,钱、粮是必不可少的,开封位于汴河与黄河的交汇点上,水路运输极为便利,若选择洛阳、长安,则路途更远,漕运艰难,成本也相对更高。

一条汴河,连接着北宋的政治中心开封与经济重心江淮,缓解了两大中心分离的矛盾。河北是北宋的边防前线,必须驻扎大量军队,以当地的经济水平,难以养活如此规模的士兵,钱粮从哪里来?从江淮经汴河转运而来。开封维持数十万禁军,还有庞大的皇室成员、官僚机构、黎民百姓,生活物资从哪来?除本地自产外,也仰赖运河连接的江淮诸地。

淳化二年六月,汴河某处决口,宋太宗得知消息,寝食难安,亲自跑到工地巡视督察,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汴水就是开封的生命线,国家的大动脉,一旦航运出问题,几十万士兵、上百万居民口粮都岌岌可危,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生存,人什么事做不出来,赵光义急也是有道理的。亲王近臣们看见御驾在泥泞中前进,都十分害怕,恳请领导赶紧回去,但赵光义不肯,等到水势稳定了,他才放心用膳,环顾四周,高官们个个全身是泥。

除汴河外,流经开封的运河还有五丈河、蔡河。周世宗显德六年二月,朝廷征发大量民夫疏浚两河,使汴梁的水路交通更为便利,巩固了航运枢纽的地位。《旧五代史》记载:“甲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五丈河方便了开封以东的交通,乘船可以到达今天的山东地区;蔡河主要是在开封以南,到达陈、蔡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部。

据宋人张方平在著作中披露,汴河每年往开封太仓运输粮食六百万石,主要为粳米和小麦,相比之下,五丈河、蔡河就要少很多,五丈河每年运输粮食六十二万石,主要为杂色粟豆,作为口粮或者马料;蔡河每年运输六十万石,供给太康、咸平等县军粮。七百多万粮食,是多少人赖以生存的保障,所以漕运是北宋“至急至重”的大事,稍有不慎就会人心浮动,士庶不安。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劣势明显(3)

在此背景下,位于黄河、汴河、五丈河、蔡河交汇处的开封,地位便凸显起来,成为帝国首都,这也是它能够击败洛阳、长安最大的法宝。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驾临洛阳,说:“洛阳宫阙壮丽,然城北地隘,穀、洛浅滞,辇运艰阻,谅非久居之所,第因行礼,暂巡幸耳”,虽然认可洛阳宫殿华丽的优势,但也指出最大的缺点,航运条件差,很多物资进不来,不是能够长久停留的地方。否则一百多万人吃什么、用什么?不把经济问题解决,不把军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这个政权岂能长久。与洛阳比,长安在此方面的劣势就更大了,关中经济水平有限,早在唐朝就已经无法养活首都人口,皇帝常常跑到洛阳蹭饭。水运到洛阳尚且艰难,更不要说比洛阳还远的长安了。

赵匡胤以开封为都,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郭威、柴荣执政期间,已经组织军民对汴梁城进行扩建,到陈桥兵变时已初具规模,成为一线城市。广顺二年春,郭威命令五万五千人修东京罗城,两旬而罢。显德二年,柴荣认为开封还是太小了,无法满足长期发展需要,遂扩展外城,提前做好了建设规划,还要求百姓不能在规划区七里之内修建坟墓。显德三年,后周朝廷再次动员周边十几万百姓修城。所以赵匡胤上台后,几乎是坐享其成,柴荣惨淡经营、大兴土木构造的城市,被赵家人一场兵变就夺取了。既然有刚刚兴建的都城,赵匡胤直接使用即可,不需要耗费民力财力再造一座,天下尚未平定,统一才是头等要务。

残酷的劣势

虽然开封有着居天下之中、水陆交通便利的优点,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位于华北平原之上,无险可守。汉唐时期,至少可以利用幽云地区的山脉作为屏障,到北宋时也已荡然无存了。在位十五年后,赵匡胤也发现了强干弱枝政策的弊端,开封要维持几十万禁军,就需要从外地源源不断地运输物资,消耗的人力物力太高,劳民伤财。

开宝九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提出迁都之议,却连遭反对。起居郎李符上奏八难:“京邑凋弊,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宫殿、太庙、防御设施都没有修好,天气太热,洛阳经济凋敝,百姓生计困难,军粮也不够,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赵匡胤不听。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洛阳漕运不便,无法养活众多军民,自五代以来,开封成为首都已几十年,上上下下都习惯了,突然改变它实在是不好。赵匡胤又不听。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劣势明显(4)

最后是晋王赵光义来劝,宋太祖告诉弟弟,迁都洛阳只是第一步,最终要迁到长安去。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去除冗兵,效仿汉唐凭借山溪之险保障国都安全,开封地处平原,没有山川关隘只能靠人墙,维持大量禁军并非只是为了震慑地方,也是为了弥补国都的劣势。赵光义奉劝哥哥,在德不在险,一个政权最主要是修德,获得百姓支持,如果失了人心,即使有山溪之险也照样灭亡,秦朝定都咸阳,王莽定都长安,隋朝定都大兴,都很快就亡了,函谷关、潼关、武关等诸多关隘没能阻止义军的步伐,刘邦、李渊不照样打进关中了,如果政权得了人心,即使不在险要之地也能长久。赵匡胤没有办法,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太祖皇帝并不认可晋王的意见,只是姑且听从,言下之意是,以后还是要迁都的,维持冗兵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几个月后,赵匡胤驾崩,长眠于永昌陵,宋太宗登基后,当然不会想迁都之事,他是持反对意见的。宋真宗即位没几年,开封的劣势再一次显现,契丹军队南下,攻到了离汴梁不远的澶州,朝野震动,有人建议迁都巴蜀,有人建议迁都金陵,寇准力劝真宗御驾亲征,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这已不是开封第一次面临外患威胁,五代时期,辽军就攻入过汴梁。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开封无险可守劣势明显(5)

宋仁宗时,迁都又被不少士大夫提出,范仲淹反对迁都,认为国家太平,岂可有迁都之议,但也认识到“太平则居东京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西洛险固之宅,以守中原”,富弼也说:“今来都城并无险固,所谓八面受敌,乃一古战场耳。若四方各有大盗,朝廷力不能制。渐逼都城,不知何以为计?臣每念及此,不寒而栗。”事实上,无需四方都有大盗,只需北方有就足够了,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被金国所灭,二帝北狩,群臣受辱。以宋军当时的战斗力,即使定都洛阳也难以挽回灭亡的命运,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并非拥有地利就可以万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