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一个头部企业激活一域经济)(1)

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一个头部企业激活一域经济)(2)

□河南日报记者阙爱民孟向东刁良梓

网语云:站对了风口,猪都会飞起来。

把握风的方向,内乡县已经“飞”起来了。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谈到大力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成高原”时,把内乡“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当作了示范案例。

数据显示,牧原集团2020年营收近600亿元,利润超300亿元,总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元。在牧原“头部”带动下,内乡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6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年纳税超亿元企业3家,上市挂牌企业(含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达8家。

这个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传统农区、曾经的“宛西洼地”,逐步变成“县域高原”,走出一条农区工业化突围新路。

牧原是如何成为头部企业的?内乡与牧原又是如何互融互促、成就一方发展的呢?初冬时节,河南日报县域经济调研组走进内乡,一探究竟。

一种模式开创一片经济蓝海

在内乡,有一个人从22头猪养起,最终成为了河南首富。这个人就是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

1992年,秦英林携妻子钱瑛辞去“铁饭碗”,在内乡开启养猪事业。特别是2014年,牧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上市,从区域性企业发展为全国性企业,发展更加迅猛。

目前,牧原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和屠宰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总资产2020亿元,养殖子公司遍布全国24个省(区)102个市215个县(区);2020年出栏生猪1811.5万头,出栏量全国第一。

都是养猪,缘何秦英林却养出一片“蓝海”?

传统观念中,养猪是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但牧原却不走寻常路:将科技研发与传统养殖相结合,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近几年,牧原结合时代趋势,亲密拥抱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搭建起牧原智能物联平台,实现对猪舍采集信息的存储、分析、管理,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畜牧业数字化管理中心,逐步实现智能化“云养殖”。

11月13日,调研组在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里,眼界大开:

在浅山丘陵中一处千余亩的开阔地带,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每栋每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

据了解,每栋楼房猪舍占地15亩,有6层,内部通过电梯转运,每栋楼就是一个独立的集约化养殖场。

连进入猪舍的空气,要经过4层过滤,净化程度接近医院ICU病房的标准;通过每个栏位的出风口对猪群进行精准通风,保证每一头猪都能呼吸到洁净的新鲜空气。

在楼房猪舍里守护猪只成长的,除了养殖人员,还有智能巡检机器、板下清粪机器、捡猪机器、赶猪机器等一批牧原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养殖设备。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出栏,全在这一栋楼房猪舍里完成,引得调研组专家啧啧称赞。

内乡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总工会主席周晓峰介绍,这个综合体总投资50亿元,包括年产72万吨的智能供料中心、年出栏210万头的智能化楼房猪舍、年加工210万头的屠宰/肉食品加工厂等。

一个企业带动一域经济走出洼地

在距离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不远的一个生产车间里,调研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0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一字排开,正挥动长臂,进行精准焊接。流水线的尽头,一台台9.6米长的畜禽运输车内,已配备了空气过滤、喷淋、监控、照明、温湿度监控、空气加热等系统,通过智能化集成自动控制车厢内环境。一个车厢,就是一个移动的新型智能猪舍。

这些车辆来自河南盛达专用车辆有限公司。它是牧原的配套企业,在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结合牧原集团及国内活体畜禽转群对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车辆研发、生产、销售,年产值达4亿元。

这,只是牧原产业链上的一个节点而已。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内乡注册的牧原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已经超过了3000家,落地建厂200余家,从产业链最前端的原粮输入、饲料加工,到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再到农牧装备、物流配送等,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实现多方共赢。

“支持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打造一个链条,崛起一个园区。”按照这个产业生态思路,内乡把牧原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更好地服务牧原,最大化地发挥“龙头”带动功能,2016年,内乡先期建设了农牧装备孵化园,吸引十余家农牧装备制造类企业入驻。几年时间,已孵化出寅兴牧业和恒辉实业两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牧装备企业,并配套建设了寅兴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园、恒辉产业园和农牧装备产业园等3个专项园区。

“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融资建设,企业轻资产入驻,牧原公司对入驻企业进行订单扶持,入驻企业凭订单可到县农商银行申请贷款,政府依据亩均税收情况对入驻企业进行租金奖励。”内乡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常松郁说。

河南寅兴牧业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回创企业,产品主要用于牧原猪舍、猪栏设施建设,去年产值10亿元,其中8亿多元订单来自牧原。谈起近几年企业的发展,该公司总经理姚伟激动不已:“企业‘拎包入住’,订单和资金也不用愁,不仅省心省事,还降低了运营成本。”

不仅如此,内乡还支持牧原筹备建设智慧物流园、牧原食品城、牧原产业学院、牧原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政企合作项目。依托这些项目,众多头部供应链企业纷纷落户内乡,聚合优质要素资源,形成成本洼地。

头部企业的强劲带动,给了内乡跨越发展的底气,2020年,内乡县在建设“全国现代猪产业第一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目标:建设世界农牧装备之都和冷链物流强县。

内乡县委书记杨曙光不无自豪地说:“这几年,我们围绕发挥头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链主’功能,实施存量裂变、价值再造,与头部企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内乡制造’向‘内乡智造’升级跨越。”

杨曙光的话,在内乡真真切切得到了验证。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内乡全县三产结构持续优化,GDP也由初期的147.9亿元增至末期的263.1亿元,成为南阳市各县(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县,头部企业推动县域经济迅速隆起。

一种环境形成投资兴业“超强磁场”

内乡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头猪,实现智能化“云养殖”,布局全国24个省(区);一根管,打造汽车“动力引擎”,催生全国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飞龙公司;一粒石,打磨出新型建材,成为中国第三大石都……

牧原发轫于内乡,壮大于内乡;内乡借力于牧原,不仅养好“一头猪”、造好“一根管”、磨好“一粒石”,更乘势提升隆起,把牧原“头部”带动作用催化为勃兴县域经济的“强磁场”效应。

几天调研,记者想弄明白一个问题:众多企业扎堆进驻内乡,除去牧原本身的吸引力,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强磁场”的形成呢?

内乡县县长张智广认为,内乡这几年持续提升基础产业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该是形成产业集聚的一个最基础条件。

记者跟随陪同人员走进国投华中内乡煤电运一体化电厂,只见蒸发塔高耸,厂区内干净整洁。据介绍,电厂两期工程实施后,装机容量400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内乡的供暖、供气、增量配电试点建设、源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都将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和低成本生产要素保障。

尤其是随着宁西铁路、浩吉铁路、沪陕高速的开通及内乡县九纵十二横交通体系的日益完善,内乡的区位优势将愈加明显;同时受益于牧原公铁联运一体化智慧物流园区,内乡将成为500公里内规模最大的物流港……

张智广说,此外,一个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头部”集群的关键磁场,也是决定区域发展最核心、最长期的变量。

在内乡县城湍河东岸,有一栋两层门面房,门口一块“内乡县支持牧原集团发展指挥部”的大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原来,为支持牧原集团发展,内乡县于2019年专门成立了这个机构,下设11个专班,全程服务牧原项目建设。据了解,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做”一个政府服务机构,这在河南独一无二。

“政府权力有边界,但服务无边界,服务好牧原是内乡干部的必答题。”张智广说。

内乡与牧原密切到啥程度?原本属于企业自身行为的供应商大会,政府主动与企业联合举办,并出资对优秀企业家进行奖励。牧原的实力,加上政府的支持,使得2020年供应商大会后的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有2000多家企业在内乡进行工商注册,出现了备受瞩目的“虹吸”奇观。

一些专家在考察内乡的经济现象时指出,在过往的十几年中,内乡县委、县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纵深推进政企合作,助力牧原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成长起来的牧原则以投资和项目反哺内乡,推动内乡发展。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彼此“成全”,这无疑是龙头企业和县域经济高效、良性互动的完美诠释。

“在助力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县域还要通过多元化培育产业体系、拓展产业领域等手段,有效分散龙头企业经营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调研组认为,这是政企双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专家点评

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内乡县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辐射带动,形成了以头部企业为主导、以配套企业为支撑的庞大产业集群,有力地提升了县域工业化水平。内乡县“头部带动型”县域工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破题之路。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牧原集团从22头生猪养殖开始,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设备制造、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于一体,总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元,业务遍及24个省(区)215个县(区)的全链条企业。牧原的成长离不开内乡县的支持和帮助,内乡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支持牧原发展的指挥部,下设11个专班,全力协助牧原集团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牧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超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拉伸产业链条。内乡在推动县域工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拉伸产业链条。通过牧原产业链的延伸,打造出从原粮输入、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到物流配送、农牧装备、食品加工、医疗化工等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着力优化产业生态。牧原集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配套需求,内乡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发挥牧原集团头部、龙头、链主作用,规划建设了农牧装备孵化园、智慧物流园、国际食品城等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并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产业生态不断优化,等于抓住了产业集聚的“牛鼻子”,从而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内乡。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牧原集团为什么能够成长壮大于内乡,并且辐射带动大批企业落户内乡?说到底还是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些年,内乡县委、县政府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从软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保障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这是企业愿意落户内乡的根本原因。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谷建全)

图①中(中国)以(以色列)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栀子摄

图②内乡县城一隅。

图③牧原食品城车间。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栀子摄

图④内乡制造业强筋壮骨。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总策划:董 林刘雅鸣

策 划:孙德中

专 家:谷建全郑 林任晓莉高 昕孙 禹

统 筹:阙爱民宋华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