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军(作者原创授权)
《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宋徽宗年间为背景,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英雄事迹的故事。在《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是正面人物,被朝廷压迫逼上梁山,最后以忠义为名接受招安,大部分好汉晚景凄凉,死的死,伤的伤,仅有少数得以善终,让初读《水浒》的读者们为之惋惜。
常言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其言不无道理,初读《水浒》,一般读者都被鲜活的梁山好汉人物魅力所吸引,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读者无不为好汉们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乘分金,大块吃肉的“快活”意境所感染,以梁山英雄为侠义的榜样。可再仔细阅读几遍以后才发现,原来初读水浒有点三观不正,梁山好汉们的侠义是有双重标准的,好汉们也是没有正确是非观念,打家劫舍、偷鸡摸狗、滥杀无辜、坑人害人的事也都没少干。偏激一点说,纵观整部《水浒》,其实就是一部贪官打强盗,强盗替贪官打反政府武装的故事,里外都没有什么好人。
说完了高俅发家史,接下来说说高俅的奸臣史。
在《水浒》里高俅是四大奸臣之一,可就是这么一个官居太尉高职,坏的冒水的大人物,在宋史里,却居然没有留下明显痕迹。我们都知道,但凡朝代修史,忠烈之臣和奸佞之臣都会被贴上标签立个《传记》,比如岳飞、宗泽、秦桧、蔡京、童贯等等,管它好坏,《宋史》里都是上榜人物,可高俅居然落榜。这就说明,高俅的奸臣标签被《水浒》故事给夸大了,这哥们虽然真不是什么好人,但也没说坏到大奸大恶的程度,而且高俅和蔡京和童贯分歧很大,尤其童贯有事没事总给高俅下绊使坏,在金兵大举南侵的时候,童贯就带着宋徽宗先行跑路,把高俅留在前线送死,好在高俅聪明,请病假回到东京躲过一劫。也因为上述原因,高俅在史官的眼里,仅仅就是一个小角色,没有把他重点写入宋史。
高俅之所以没有上榜,理由很充分,高俅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军事才能,也深谙官场之道,但他只是宋徽宗皇帝的一个弄臣,而非权臣。因为宋徽宗喜欢高俅,所以就变着法的想提拔高俅。但宋朝的官吏晋升制度严格,纵然赵佶是皇帝也不能太任性,只能遵循着朝廷制度和规矩办事。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太祖自己作为武将权臣,黄袍加身,靠暴力改朝换代,当然不希望这种事在子孙后代重演,所以对武将的权利做了诸多严格限制,地位明显低于文官。在宋朝,即便是个县令,基本也都是三次会考下来的进士出身,随便拿出一个文官来都是才高八斗,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著名文人诗人比较多的原因,所以,有这么多高级人才比着,高俅作为一个刀笔小吏的文化水平,显然靠文官晋升是难上加难。于是宋徽宗给他选择了弃文从武这条捷径,宋朝对武将的聘用门槛很低,但想跃居高位也很难,因为制度规定:“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就是说,没有战功是进入不了中枢部门的。于是,宋徽宗一开始就安排高俅下放基层,到最能出成绩的边关去锻炼镀金。当时镇守边关的名将叫刘仲武,在边境大小战役取胜无数,高俅也就借着刘仲武的顺风车,累计战功最后成为了殿帅府太尉。
虽说高俅是做火箭升上去的,但早期在统帅军队领兵打仗这方面还是做了一定的贡献,工作上也算恪尽职守。高俅身居高位后,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常照顾苏东坡后人,还屡次救过刘仲武的命,也算是知恩图报。晚期的高俅,只是一味的逢迎宋徽宗,疏于军事管理,还搞小金库,把京畿守卫的军队变成了自家的建筑队,让军士们去承揽工程盖房子给自己挣外快,导致军人不训练,丧失了战斗力,到了“军政废弛,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地步,为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总结高俅一生,生的默默无闻,死的默默无闻,他的官场史也只能说是中国历朝历代大多懂得专营的小人官员的一个缩影。真要感谢施耐庵笔下给高俅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否则像高俅这样的历史人物,也只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