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然而很多人不把这种情况当回事,单纯以为归咎于自身肠胃不好,殊不知,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源于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

频繁腹痛腹泻查不出病因肠易激(长期肚子不舒服)(1)

如何简单判断自己是否患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做以下简单测试:

1、腹痛或者腹部不适反复发作,而排便后症状改善?

2、是否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

3、以上情况是否已经持续超过6个月?

4、以上情况最近三个月内每月是否至少发生3天?

如果符合以上四条,则可以初步确诊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01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功能性疾病之一,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根据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肠易激综合征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未定型四型。

频繁腹痛腹泻查不出病因肠易激(长期肚子不舒服)(2)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1、表现为腹痛和腹胀: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多数病人腹痛和腹胀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和情绪激动时出现腹部胀痛加剧。

2、腹泻:主要表现排便次数增多呈糊状,可含大量黏液。

3、便秘:主要表现大便干结,含水量少呈球状和颗粒状,常排便不尽感。

4、胃肠道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症状。

5、肠外症状: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

02

中医怎么治?

中医角度认识肠易激综合征和肝泻症状非常相像,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根为肝木乘脾,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肝郁脾虚型

症状:排便不畅、腹痛或腹胀、胸闷不舒、嗳气频作、两胁胀痛。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证治准绳》)加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生大黄等。

2、肝气瘀滞型

症状:为排便不畅、腹痛或腹胀、胸闷不舒、嗳气频作、两胁胀痛。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证治准绳》)加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生大黄等。

3、脾胃虚弱型

症状: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纳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党参、白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炙甘草等。

4、寒热交错型

症状:大便时干时溏、便前腹痛, 得便减轻、腹胀或肠鸣、口苦或口臭、畏寒, 受凉则发。

治法:平调寒热。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党参、黄柏等。

5、大肠燥热型

症状:排便艰难, 数日一行、便如羊粪, 外裹黏液、少腹或胀或痛、口干或口臭、头晕或头胀、形体消瘦。

方药:麻子仁丸(《伤寒论》)加减。麻子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白蜜。

03

如何预防和避免

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保持心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情绪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同时应少吃油腻、生冷的食物。

不要过于焦虑烦恼,只要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就不必再考虑用什么药来“消除“腹泻。

频繁腹痛腹泻查不出病因肠易激(长期肚子不舒服)(3)

不随意使用抗生素:这种腹泻并非炎症所致,不需要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症状,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正常进餐、普通饮食即可,但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总结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尽量少吃不吃这种食物。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

症状明显及时就诊:现在医院已有很多对减轻患者的胃肠症状和精神症状疗效很好的药物,若按医嘱服药一段时间,大部分患者都能取得较好疗效。

案例分享

王某,女,64岁。

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1年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后缓解。

纳可,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弦。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析:患者腹泻时间长达1年,脾气虚弱。脾气虚则脾失健运,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

土壅则木郁,肝脾不和,则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脾气不运,则乏力;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滑为脾虚之象。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泄泻(脾虚湿滞,肝郁气滞)。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党参,丹参,苍术,白术,茯苓,炙甘草,炒薏苡仁,炒山药,厚朴,枳壳,陈皮,半夏,诃子肉,焦三仙。

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忌食生冷油腻,调畅情志,适寒温,慎起居。

二诊:

患者腹泻次数减少,每日2次,腹痛及乏力减轻,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加炒莲肉10g。7剂,水煎服。

三诊:

大便每日1次,便软,腹痛呕作,舌质暗苔薄白,脉弱。予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