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说话的系列。咱们先说说为什么要讲这个系列?

说话,谁都会,从小就开始学说话,牙牙学语,妈妈爸爸,除了天生的身体障碍,世界上没有人不会说话。

古人不会怎么说话(跟着名著学说话)(1)

但是说话的学问实在太大了。尤其是中国人说话,汉语本身就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的文字,不同的说法,就又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刚才咱们说的,会说话,和会说话,就不一样。你问一个孩子的妈妈,这孩子会说话了吧?这个会说话是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能说话,但是,能说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这个人的话特别多,说某某某特别能说,这也叫能说话,和能够说话意思不一样。和第一个会说话不一样。那么,第二个会说话,就是我们这个系列要让大家去学习的,这个会说话,指的是好的口才,能把话说准,说对,说好,才是真正的会说话。

就说话这件事,中国人最会说话,也最不会说话。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特别多会说话的人。有不少靠说话出名的人,说话就是他们最突出的能力,甚至成了职业,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靠三寸不烂之舌青史留名。今天的很多职业,也都得说话,比如新闻发言人,主持人,谈判专家,演员,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而几乎所有的职业,都要掌握说话的技巧,才能把工作干好。推销产品,不会说话不行;服务员,不会说话也不行;导演,不会说话也不行;就是做医生,不会说话也不行,看拍的片子,确诊是绝症,也要避开病人,先和家属沟通,在告知事实的情况下,尽可能委婉的向病人传达。要是发现问题就直接给病人说:“你这病很快就得死!”病人一听,当场吓死了,医院赔不赔?

所以说,中国人最会说话。那为什么又最不会说话呢?

因为中国人害怕说话。有很多成语,什么祸从口出,言多必失,都在提醒大家一定要少说话。孔子也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还说“敏于事而慎于言”,所以其实很多人都不爱说话,或者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多说话。而且,不爱说话的人,往往给人印象都不错,至少,传统的思维下,人们评价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说这是个老实人,可信。对话少的人,大家总是愿意表扬,你看很多词都是称赞话少的,比如说一言九鼎,一鸣惊人,说话晚,说话慢,被称为贵人语迟。说话多呢?基本上都是贬义词,花言巧语,油嘴滑舌,现在的年轻人,说话多,贫嘴,话痨,也算褒义词,不爱说话的,人们也有好的评价:“酷”。酷毙了,毙了都不说话,打死我也不说,也是褒义词:守口如瓶。

古人不会怎么说话(跟着名著学说话)(2)

那既然这样,是不是不说话或者少说话就最好?

两千四百多年前,就又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姓陈,叫陈亢,字子禽,他的问题是:“多言有益乎?”

然后,有个人是这么回答的。

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

翻译过来就是: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墨子,墨子的意思是多说没有用,但是要说,要把话说准。该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说,该怎么说怎么说。不说也不对,雄鸡要是不打鸣,我们肯定早就杀了吃肉了对不对?

那么,想真正会说话,把话说的像雄鸡打鸣,容易吗?当然不容易,偏偏就有人不光能打鸣,而且能下蛋,关键时候还能开屏。所以这样的人就能做好多别人做不了的事。

怎么样才能会说话呢?有技巧,也需要积累。拿我自己举例,十年前的时候,我根本算不上会说话的人,当时我主要是写作和研究,所以最初《百家讲坛》找我,我一点信心也没有,第一次录完节目,在灯光下面对着摄像机,浑身都湿透了,就到这种程度,所以,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现在应该也算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这其中,有一些心得,在这个系列中,我会给大家讲。

古人不会怎么说话(跟着名著学说话)(3)

那时的我确能看出紧张

另外,这几年,我一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从事语言类节目创作,我们知道不管是小品还是相声,之所以归结到语言类节目中,关键是因为语言太重要了,人物的语言,就是说话,每一句话,都非常重要。所以,对于人物怎么说话,我也有一些体会,会在这个系列里陆续给大家分享,一直合作的郭冬临老师有个小品大家比较熟悉,叫《一句话的事儿》,其中说: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能坏事儿,一句话能成就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真的把每一句话说好!也不容易。

我们为什么要跟着名著学说话呢?因为我一直说名著是百科全书,里面有形形色色生动的人物,也有千姿百态的语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比方说大家一说四大名著当中,有的人就很会说话,《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会说话的呢?《西游记》里的沙和尚,成天就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大师兄说的对。这是电视剧的改编,小说里的沙僧真的这么不会说话吗?未必,话不多,但很会说话。将来聊西游时,我会给大家具体分析。

为什么咱们这个系列从《水浒传》讲起?首先,水浒对人物的塑造非常生动,茅盾先生曾说“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为什么会各有面目呢?金圣叹曾说,《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所状,人有其声口”.

所谓声口,就是说话,不说话,就没有人物,或者说没有声口,人物就成了牲口。有了这么多生动的不同的话,如果我们读懂了,琢磨透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因为要想自己会说话,得先能听懂别人说话,从这个角度说,《水浒传》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大量案例,有正面的案例,也有反面案例。

古人不会怎么说话(跟着名著学说话)(4)

而且,另外,水浒传里的人物不光说话不一样,书中还有很多特别会说话的人,很多关键时候靠说话解决的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使用了许多说话的方法,采取了很多说话的技巧,这些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这个系列,我们围绕着名著,争取做到三有:有趣,有料,有用。让不会说话的,学会说话,让会说话的更会说话。充分了解说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像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思勰说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读名著,学说话!会说话,行天下!下期咱们聊,在被动局面下怎样主动进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