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本报通讯员 孟广耀摄
农民在收获马铃薯。本报通讯员 周鑫俞摄
定边马莲滩森林公园绿树成荫。 本报通讯员 周鑫俞摄
小学生经典国学诵读表演。本报通讯员 周鑫俞摄
火红的“采油树”。 本报通讯员 顾东峰摄
进入9月,有着塞上名城美誉的定边县瓜果飘香、风景如画。南部山区,百万亩粉色的荞麦花、黄色的黄芥花、白色的马铃薯花在蓝天的映衬下争相绽放,风力发电机与采油机忙碌地舞动着,描绘出一幅幅巨大的花海风光图;北部滩区,享誉全国的马铃薯、辣椒、西甜瓜上市销售,乡间道路车辆穿梭,农贸市场一派繁忙景象。“全国县级区域石油产能第一大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陕西省现代农业强县”……一个个响亮的称号,渗透着定边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映射出定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截至2018年年底,定边县生产总值317.28亿元,财政总收入24.1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017元和13831元。2018年,定边县跻身西部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400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1 农业生产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定边县农业由于饱受战争创伤,经过3年连续开荒,才恢复到历史正常水平。此后,全县上下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定边人民依靠丰富的耕地资源优势,埋头苦干,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由一个广种薄收的农业基础薄弱县蜕变成一个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大县。
定边县有耕地420万亩,基本农田28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定边县先后涌现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以李林军为代表的领军人物,辐射带动当地乃至周边农业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效益化。近年来,全县立足马铃薯、玉米、特色蔬菜、名优小杂粮、优质油料等5大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了6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即北滩辣椒、中滩西瓜、东滩地膜玉米、南部浅山区马铃薯和红花荞麦、西南部山区油料、南部深山区杂豆。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318.90万元上升到2018年的47.24亿元,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1.0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37.5亿吨。
近年来,定边县连续创出玉米、马铃薯、球茎甘蓝、地膜辣椒等10多项全国单产最高纪录,在产业富民战略的引领下,农业发展成绩喜人。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定边马铃薯进入中国最美食材马铃薯名录;马铃薯、蔬菜、玉米、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创造全国多项单产纪录;打造了定边马铃薯、“一定”牌辣椒、“定之荞”名优小杂粮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区。陕西金中昌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生产项目稳步推进。
2 工业 从传统手工业到能源强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定边县只有二毛裘皮、精洗食盐、柳编等传统手工业生产,工业总产值只有51.3万元。改革开放初期,定边县工业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农副产品初加工、生产资料制造为主,总体规模偏小,对社会经济贡献不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石油开发拉开了“工业强县”的帷幕,定边地方财力也逐年稳步提升。
“十二五”以来,定边县按照“强油、兴气、攻盐、创新”的思路,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盐化工为支柱产业,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新兴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配套产业的工业格局。随着全县油气产能的不断释放,该县石油探明储量16.18亿吨,含油面积5000平方公里;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含气面积4992平方公里。定边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县境内共有油气井2万多口,采油气井场7000多个,油气年产超过1000万吨。
此外,定边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居西北前列、陕西第一。定边县是“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县按照省市提出的“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和“打造陕北大型光伏电站”的战略构想,规划到2020年全县风力、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6600兆瓦。截至目前,风力发电已建成并网1530兆瓦,在建1580兆瓦,共计3110兆瓦。全县光伏发电已建成并网920兆瓦,在建870兆瓦,共计1790兆瓦,是陕西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产业基地。陕北至关中750千伏第二输变电工程、国家电网330千伏输变电站以及汇集风电光伏的郝滩、油房庄、王盘山、公布井4座330千伏升压站全部建成投运。
经过多年的努力,定边县在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实现了由传统手工业向能源强县的蜕变。
3 生态环境 昔日黄沙漫天到今朝绿海无边
8月的定边,白于山区景色优美,毛乌素沙漠边缘绿染沙丘。站在一望无际的“城防林”长城林场段,一个个纵横交错的绿色屏障郁郁葱葱。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303.2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提高到现在的29.2%。
新中国成立初期,定边是陕西省沙地面积最大、荒漠化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县之一。风沙、干旱、沙尘暴、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居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改变这一面貌,20世纪70年代,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定边县实施飞播造林和承包造林,北部风沙滩地区已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中、南部山区出现了以柠条、沙柳、桃杏及沙棘为主的大片水土保持林。治沙期间,涌现出了治沙英雄石光银、全国绿化标兵杜芳秀等一批治沙造林模范人物。定边还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林业工程。2011年,定边林业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实施了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和千里绿色长廊造林运动。
近年来,定边县为了提高造林造景层次,提升景观品位,为人民群众提供随处可见的生态产品,先后进行道路绿化、造林1.56万亩,打造了全长54公里的环城防护林带,造林面积9209.4亩。
经过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行动,定边县域内的流动沙丘基本消失,基本形成林草围沙之势,南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改变。
4 脱贫攻坚 由饱受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
曾经,定边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群众一度饱受贫困之苦。
1951年,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的李守林动员组成两个造林互助组,开始了改天换地防风固沙的战斗,以“林网化加水利化”取得了“树木成林、桃果成园、粮食倍增”的明显成效,初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面貌。在李守林精神的感召下,治沙英雄石光银、“延长铁人”张林森、“全国劳动模范”史贵禄等定边籍志士名人,情系故土投入巨资深度参与家乡脱贫攻坚,为改变定边荒凉贫穷景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定边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重点县。2014年,定边县响应国家号召和省市安排部署,咬定目标不放松,众志成城“摘穷帽”,攻坚克难“拔穷根”,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
2014年,定边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9790户36253人。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定边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的总体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强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实施了“菜单式”服务、“清单式”问效、“台账式”管理、“大数据”统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经过全县上下合力攻坚,各级帮扶单位大力帮扶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圆满完成了79个贫困村、8892户34159名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2018年7月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验收。2018年9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定边县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油灯变电灯”“旱地变水地”“土房变洋房”“贫穷变小康”……如今,定边这片土地充满活力,承载着新的希望。
5 民生 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定边县的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逐步得到提升。
近年来,定边县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除了积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政策外,还全面落实高中阶段和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经过多年的改革优化,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22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8%。
新中国成立以来,定边县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仅健全了管理医药卫生的行政机构,而且医疗、防疫等事业单位遍及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逐年增加和提升,医疗设备逐年完善。
“十二五”期间,定边县投资1.6亿元,新建了县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及县人民医院医技楼、门诊楼、急救中心,购置了县中医医院综合大楼,扩建了11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社会保障惠泽百姓。70年来,定边县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基本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各项社保参保人数31.98万人,覆盖率达95%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到位。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定边县体育场馆、火车站广场、马莲滩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该县不断发挥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书香定边”全民阅读、基层文化辅导等活动;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建成试点示范村13个,全县乡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全县“户户通”用户达8.7万户,广播电视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陕西日报(通讯员 周鑫俞 闫鹏飞 记者 赵波 雷魏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