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网页的诞生1989年: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粒子物理研究通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所进行合作)的IT部门工作的Tim Berners-Lee向其领导提出了一项名为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的提议: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远程站点的研究人员能够组织和汇集信息,在个人计算机上访问大量的科研文献,并建议在文档中链接其他文档,这就是Web的原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javascript是学习前端的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javascript是学习前端的吗(web前端以及javascript的前世今生发展史)

javascript是学习前端的吗

静态网页的诞生

1989年: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粒子物理研究通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所进行合作)的IT部门工作的Tim Berners-Lee向其领导提出了一项名为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的提议: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远程站点的研究人员能够组织和汇集信息,在个人计算机上访问大量的科研文献,并建议在文档中链接其他文档,这就是Web的原型。

1990年,Tim以超文本语言HTML为基础在NeXT电脑上发明了最原始的Web浏览器。

1991年,Tim作为布道者在Internet上广泛推广Web的理念,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超算应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发了名为Mosaic的浏览器。

1993年4月,Mosaic的浏览器发布。

1994年5月,第一届万维网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1994年7月,HTML2规范发布。

1994年9月,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立了HTML工作组。

1994年11月,Mosaic浏览器的开发人员创建了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并发布了Mosaic Netscape 1.0 beta浏览器,后改名为Navigator。

1994年底,由Tim牵头的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这标志着万维网的正式诞生。

此时的网页以HTML为主,是纯静态的网页,网页是“只读”的,信息流只能通过服务器到客户端单向流通,由此世界进入了Web 1.0时代。

JavaScript的诞生

1995年,网景工程师Brendan Eich花了10天时间设计了JavaScript语言。起初这种脚本语言叫做Mocha,后改名LiveScript,后来为了借助Java语言创造良好的营销效果最终改名为JavaScript。网景公司把这种脚本语言嵌入到了Navigator 2.0之中,使其能在浏览器中运行。史称 JavaScript 1.0。

1996年,微软发布了VBScript和JScript。JScript是对JavaScript进行逆向工程的实现,并内置于Internet Explorer 3中。但是JavaScript与JScript两种语言的实现存在差别,这导致了程序员开发的网页不能同时兼容Navigator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开始抢夺Netscape的市场份额,这导致了第一次浏览器战争。

Netscape的市场份额逐年萎缩

1996年11月,为了确保JavaScript的市场领导地位,网景将JavaScript提交到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以便将其进行国际标准化。

1997年6月,ECMA以JavaScript语言为基础制定了ECMAScript标准规范ECMA-262。JavaScript是ECMAScript规范最著名的实现之一,除此之外,ActionScript和JScript也都是ECMAScript规范的实现语言。自此,浏览器厂商都开始逐步实现ECMAScript规范。

1998年6月,ECMAScript2规范发布,并通过ISO生成了正式的国际标准ISO/IEC 16262 。

1999年12月,ECMAScript3规范发布,在此后的十年间,ECMAScript规范基本没有发生变动。ECMAScript3成为当今主流浏览器最广泛使用和实现的语言规范基础。

第一次浏览器战争以IE浏览器完胜Netscape而结束,IE开始统领浏览器市场,份额的最高峰达到2002年的96%。随着第一轮大战的结束,有了相对的规范,浏览器的创新也随之减少。

动态页面的崛起

JavaScript诞生之后,可以用来更改前端DOM的样式,实现一些类似于时钟之类的小功能。那时候的JavaScript仅限于此,大部分的前端界面还很简单,显示的都是纯静态的文本和图片。这种静态页面不能读取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了使得Web更加充满活力,以PHP、JSP、ASP.NET为代表的动态页面技术相继诞生。

随着这些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的出现,页面不再是静止的,页面可以获取服务器数据信息并不断更新。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及各种论坛相继出现,使得Web充满了活力。

从Web诞生至2005年,一直处于后端重、前端轻的状态。

AJAX的流行

在Web最初发展的阶段,前端页面要想获取后台信息需要刷新整个页面,这是很糟糕的用户体验。

1999 W3C 发布 HTML 4.01 标准,同年微软推出用于异步数据传输的 ActiveX,随即各大浏览器厂商模仿实现了 XMLHttpRequest(AJAX 雏形)。

Google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发布了两款重量级的Web产品:Gmail和Google Map。这两款Web产品都大量使用了AJAX技术,不需要刷新页面就可以使得前端与服务器进行网络通信,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十几年前AJAX却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颠覆了用户体验。

AJAX使得浏览器客户端可以更方便地向服务器发送数据信息,这促进了Web 2.0的发展。

前端兼容性框架的出现

IE在第一次浏览器大战中击败Netscape赢得胜利,垄断了浏览器市场。作为独裁者,IE并不遵循W3C的标准,IE成了事实标准,一家独大,处于垄断地位的IE,滋生了懒惰傲慢这种情绪,IE5之前,IE每年进行一次大版本更新,而IE5到IE6用了两年的时间,更牛掰的是,从IE6到IE7居然过了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web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蠕虫病毒,以及层出不穷的漏洞,但是微软对此置之不理,这让一直致力于干死微软的Mozilla基金会看到了机会。

Netscape于1998年被AOL收购前创建了Mozilla社区,Firefox于2004年11月首次发布,由开源社区贡献,得到了人们的认可,9个月内下载量超过6000万,获取了巨大的成功,这时候的IE已经开始渐渐沦为下载浏览器的工作平台,微软再一次慌了。web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浏览器上玩各种小游戏,对此支持良好的火狐等浏览器再次占据市场,而移动端的Safari和Opera市场份额遥遥领先。IE的主导地位首次受到了挑战,Firefox被认为是Netscape的精神续作。

之后Firefox浏览器一路奋起直追,逐渐蚕食IE市场份额,这引发了第二次浏览器战争。在2008年底时,Firefox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5%以上,IE则跌至65%以下。

微软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初能称霸的机会,这次它不想失去,IE再次开始迭代,各大浏览器厂商又开始不顾标准,迭代再次开始,为了统一化标准,W3C开发了HTML5,但是迟迟得不到微软的认可。

在其他浏览器纷纷支持HTML5后,微软发现,自己又成了孤家寡人,份额不断缩水,谷歌浏览器后来居上,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IE的时代落下了帷幕。

第二次浏览器战争中,随着以Firefox和Opera为首的W3C阵营与IE对抗程度的加剧,浏览器碎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同的浏览器执行不同的标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恶梦。

为了解决浏览器兼容性问题,Dojo、jQuery、YUI、ExtJS、MooTools等前端Framework相继诞生。前端开发人员用这些Framework频繁发送AJAX请求到后台,在得到数据后,再用这些Framework更新DOM树。

其中,jQuery独领风骚,几乎成了所有网站的标配。Dojo、YUI、ExtJS等提供了很多组件,这使得开发复杂的企业级Web应用成为可能。

HTML5

1999年,W3C发布了HTML 4.0.1版本,在之后的几年,没有再发布更新的Web标准。随着Web的迅猛发展,旧的Web标准已不能满足Web应用的快速增长。

2004年6月,Mozilla基金会和Opera软件公司在万维网联盟(W3C)所主办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份联合建议书,其中包括Web Forms 2.0的初步规范草案。建议举行一次投票,以表决W3C是否应该扩展HTML和DOM,从而满足Web应用中的新需求。研讨会最后以8票赞成,14票反对否决此建议,这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不久后,部分浏览器厂商宣布成立网页超文本技术工作小组(WHATWG),以继续推动该规范的开发工作,该组织再度提出Web Applications 1.0规范草案,后来这两种规范合并形成HTML5。2007年,获得W3C接纳,并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团队。2008年1月22日,第一份正式草案发布。

HTML5草案发布不久,Google在2008年12月发布了Chrome浏览器,加入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当中。Chrome使用了Safari开源的WebKit作为布局引擎,并且研发了高效的JavaScript引擎V8。

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中,各个浏览器厂商都以提升JavaScript运行效率和支持HTML5各种新特性为主要目标,促进了浏览器的良性竞争。在这一场战争中,Chrome攻城略地,抢夺IE市场份额。2013年,Chrome超过IE,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浏览器。2016年,Chrome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

自2008年以来,浏览器中不断支持的HTML5新特性让开发者激动不已:WebWorker可以让JavaScript运行在多线程中,WebSocket可以实现前端与后台的双工通信,WebGL可以创建Web3D网页游戏......

2014年10月28日,W3C正式发布HTML 5.0推荐标准。

HTML1.0:在1993年由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众多不同版本HTML陆续在全球使用,但是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广泛的有相同标准的版本。

HTML2.0:HTML2.0相比初版而言,标记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HTML3.2:HTML3.2是在1996年提出的规范,注重兼容性的提高,并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改进

HTML4.0:1997年12月推出的HTML4.0,将HTML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该版本倡导将文档结构和样式分离,并实现了表格更灵活的控制。

HTML4.1:由1999年提出的4.01版本是在HTML4.0基础上的微小改进

20世纪90年代是HTML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是自1999年发布的HTML4.01后,业界普遍认为HTM已经步入瓶颈期,W3C组织开始对Web标准的焦点转向 XHTMI上。

XHTMI1.0:在2000年由W3C组织提出, XHTMI是一个过渡技术,结合了部分XML的强大功能及大多数HTML的简单特性。

XHTML1.1:XHTML1.1是模块化的 XHTMI,是货真价实的XML。

XHTML2.0:XHTML2.0是完全模块化可定制的XHTMI,随着HTML5的兴起,XHTML2.0工作小组被要求停止工作。

2004年,一些浏览器厂商联合成立了 WHATWG工作组,致力于Web表单和应用程序。此时的W3C组织专注于 XHTML2.0。在2006年,W3C组织组建了新的HTML工作组采纳了 WHATWG的意见,并于2008年发布了HTML5。

由于HTML5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规范还未定稿的情况下,各大浏览器厂家已经开始对旗下产品进行升级以支持HTML5的新功能。因此,HTML5得益于浏览器的实验性反馈并且也得到持续的完善,并以这种方式迅速融入对Web平台的实质性改进中。2014年10月,W3C组织宣布历经8年努力,HTML5标准规范终于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