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1)

1.1 学术论文的定义

学术论文是由科学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写作文体。一篇完备的学术论文应按一定的格式书写,具有科学性、首创性和逻辑性;还应按一定的方式发表,即有效出版。

1.1.1 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内容不仅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绝不允许凭主观臆断或个人好恶随意取舍素材或给出结论,必须具有足够的、可靠的实验数据或观察现象作为立论基础。所谓“可靠”就是尊重事实、数据真实,并且整个实验过程是可以重复、核实和验证的(论文的可重复性是论文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所谓“科学”就是要正确地说明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推理符合逻辑、数据处理合理、结论客观。

1.1.2 首创性

首创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文献的关键所在。它要求文中所揭示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点和运动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是前所未有的,即文中所报道的成果是前人所没有的。没有新的观点、见解和结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论文的创新程度可以有大小的不同,但都必须有独到之处,不能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

1.1.3 学术性

没有学术性就失去了学术论文的基本资格。学术性是指论文应致力于表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而不是表面现象的简单描述。

1.1.4 逻辑性

逻辑性是论文的结构特点。论文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演算正确、推论合理、编排规范、文字通顺、自成体系,具有可读性,而不是枯燥、晦涩、难懂。不论论文所涉及的专题大小,都应有自己的立论或假说、论证材料和推断结论。论文要通过推理、分析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不能出现无中生有的结论或堆砌无序的数据。

1.1.5 发表或有效出版

科研工作不仅仅限于研究发现和数据记录,而且还必须包括发表。正如Science主编、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KENNEDY博士所述:“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如果结果没有公开发表,就等于没有做实验,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并在具有一定规格的学术评审会上通过答辩或评议,入案存档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才被认为是完备的和有效的论文。不论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论文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真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承认和利用。严格地讲,被期刊接受的论文必定是首次披露,并能提供足够的资料使同行们能做到:

⑴评定文中资料的价值;

⑵重复实验结果;

⑶评价研究过程的学术水平;

⑷可以被同行接受和利用。

学术论文在发表之前一般都要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学位论文要组织专家评议,通过答辩;杂志社要请同行专家或编委等评审;杂志主编、编委和编辑要进行学术把关并要对论文的全面质量进行审查。论文一般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合格者才可能得到发表。经同行专家和有关机构审查通过并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即有效出版的论文,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利用。一篇论文必须正式发表并得到同行的认可,才算有效地完成。

1.2 学术论文分类

科技论文,社科论文;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

综述论文,发现、发明论文。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综述性论文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论文,它不要求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一定有新的创造,但一篇好的综述性论文也应当包含有前人未曾发表过的新思想和新资料。它要求作者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特定时期内有关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此类论文一般题名较笼统,篇幅也可能较长,文后参考文献较多。综述性论文通常有2种写法:一种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最后提出作者的分析观点和结论性看法,某些较活跃的学科的年度综述属于此类;另一种则侧重于评述,通过回顾、分析和展望,提出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建议。综述性论文的撰写要求较高,应具有某一学科领域的权威性,往往能对所论述学科的发展或研究方向起到导向作用。

1.3 学术论文的结构和层次编排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2)

1.3.1 结构

严密的结构、清晰的思路:在形式上通过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和前后照应来体现。

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通过引言、正文和结束语来体现。

立论:确立总论点(主题)和分论点。

谋篇:安排好结构,组织好材料,合理运用逻辑方法通过论据来论证分论点和总论点,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

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

前置部分——题名、作者署名、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类别)(文章编号)符号表(必要时);

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必要时)

1.3.2 层次编排

层次序码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层次分级一般以不超过4级为宜,各级序码之间加一小圆点,末尾一级码不加小圆点,如:1,1.1,1.1.1,1.1.1.1。引言可以编为0,也可以不编序码。科技论文一般不用传统的“一、(一)1.(1)……层次序码,尤其不能时而用标准化表示法,时而又用传统表示法。社科论文好还有用传统的“一、(一)1.(1)……”表示法的,但改用阿拉伯数字层次序码有增长趋势。作者投稿时应以目标期刊习惯为准。

- 02 -

题 名

题名是学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论文的画龙点睛之处,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把报告、论文的主题准确地告诉读者,并具有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为突出论文的核心内容,应尽可能地将表达核心内容的最重要的词放在题名的开头,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

2.1 题名的作用

2.1.1 吸引读者

题名应能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读者通常是根据题名来考虑是否需要阅读摘要或全文,而这个决定往往是在一目十行的过程中作出的,因此,题名如果表达不当,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1.2 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

文献检索系统多以题名中的主题词作为线索,因而这些词必须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否则就可能产生漏检。此外,图书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大都使用自动检索系统,其中有些是根据题名中的主题词来查找资料的,不恰当的题名很可能会导致论文“丢失”,从而不能被潜在的读者获取或引用,降低论文和杂志的“影响力

2.2 题名撰写的基本要求

2.2.1 准确(Accuracy)

题名要准确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题名既不能过于空泛和一般化,也不能过于烦琐,使人得不出鲜明的印象。如果题名中缺乏吸引读者的信息或生涩难懂就会失去读者,反之,题名吸引人,读者就有可能会进一步阅读摘要或全文,甚至复制并保存。

题名中准确的线索(keys)对文献检索也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索引和摘要服务系统都已采取“关键词”系统,准确的题名易被理解和检索。

为确保题名含义准确,应避免使用非定量的、含义不明的词,如:新(new)、快速(raPid)等,并力求用词具有专指性,避免夸大其词。夸大其词是题名中较易出现的问题,这些题名通常带有一些夸张性的词,如“……的研究”“论……”等,应删去或根据内容将“……机制探讨”或“……的研究”改为“……问题探讨”或“对……的观察”等。也要避免过于谦虚。对于实实在在的研究,就不要用“……初探”“……浅析”“试论……”“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等与内容无关的谦虚性词语。

2.2.2 简 洁(Brevity)

题名应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尽可能多的内容,既不能冗长烦琐,也不能过简。

GB/T 7713要求,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外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或100个英文字符)为宜。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

题名偏长不利于读者在浏览时迅速了解信息,如能用一行文字表达就不要用两行。如:Preliminary observation on theeffect of Zn element on anticorrosion of zinc plating layer可改为Effect of Zn on anticorrosion of zinc platinglayer。当然也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简短而忽视对论文内容的反映。题目过于简短就起不到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作用。

题名不可滥用介词和虚词。介词在语法中同名词一起构成状语或补语,使用不当容易掩盖名词性主语。

例如:“关于国际海事公约中几处翻译的商榷”可以改成“国际海事公约几处翻译商榷”。

一般情况下,题名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忌用冗长的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内容。还要注意避免词义重叠的词,如锌元素(Zn element)中的元素(element)应省略。

2.2.3 清 楚(Clarity)

题名要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明确表明研究工作的独到之处,力求简洁有效、重点突出。

题名应谨慎使用缩略语,尤其对于有多个解释的缩略语应严加限制,必要时应在括号中注明全称。对全称较长、已得到大家公认的缩写,可以使用。如:LASER(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激光、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在各种科技文献题名中使用;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计算机体层成像)、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核磁共振)等已为整个医学界公认和熟悉,可以在医学题名中使用;BWR(boiling water reactor, 沸水反应堆)、PWR(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压水反应堆)等已在核电学界公认和熟悉,可以在核电期刊中使用;DCPA(distance to closet Point of approach, 最近会遇距离)、TCPA(time to closet point of approach)等已在航海界公认和熟悉,可在航海期刊论文题名中使用。

为方便二次检索,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上下角标,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特殊符号(数字符合、希腊字母等),不常用的专业术语、简称和非英语词汇(包括拉丁语)等。不要使用专利名,化工产品、药品、材料或仪器的公司名、特殊商业标记、商标或商品名称等。

2.3 副题名

在内容层次较多、难以简化的情况下,最好采用主、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副题名起补充、说明作用。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

对于作者来说,每篇论文都应展示相对独立的研究成果,因此作为作者应尽可能将系列成果的论文独立成文,分别发表。

2.4 英文题名的句法结构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3)

英文题名通常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性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1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其中的动词多以分词或动名词形式(即-ing形式)出现,也无须主、谓、宾齐全。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用疑问句做题名。由于陈述句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意,通常也显得不简洁,题名一般不用陈述句。

在能正确反映论文内容的前提下,字数越少越好。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美国医学会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含空格);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J Nat CancerInst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英国数学会要求题名不超过12个词。

近年来英文题名趋向简洁:冠词可用可不用时均不用。题名中字母主要有全大写、首字母大写和每个实词首字母大写等3种形式,越来越多的期刊题名的第1个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全部小写。

英文题名中可以删去不必要的冠词(a, an, the)及多余的说明性冗词,如: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on), Observation on, On the, Regarding, Reportof (on), Research on, Review of, Studies of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ynthesis of, The nature of, Treatment of, Use of ……

2.5 层次标题

学术论文除题名外,其他标题统称为层次标题。层次标题在结构形式上可使整篇内容层次分明,在内容上是对每段中心内容的概括。

层次标题的要求与题名相同。此外,由于这些标题在文中处于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标题表达出相互并列的关系,上下层的标题应显示出直接相关联的关系。具体要求如下:

⑴同一层次的标题应表达同一层次的内容;

⑵同一级标题应讲究排比,即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⑶不同层次的标题,有上下关系者,在内容上应相互联系。

2.6 题名示例

示例一:《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

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可以说,其中的学术 academic,探讨discussion on和 the book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学术academic 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故the book 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 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中英文符合用词数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标题:《中国近代货币史》的若干问题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换paper money, 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示例二: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

示例三: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

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中文标题可改为: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英文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

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

- 03 -

作者署名

3.1 署名基本原则

署名是拥有著作权的声明。《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版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获得报酬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署名权即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表明作者的劳动成果和作者本人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即作者向社会声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署名也是作者应得的荣誉。

署名是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所谓文责自负,即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对作品负有责任,包括政治上、科学上、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如果文章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有政治性、学术性、技术性错误,署名者应负完全的责任。署名即表明作者愿意承担责任。

署名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表明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愿。

在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和合作(相对于单位、团体或小组而言)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得列为作者;也有人对研究工作确有贡献并对成果有答辩能力,但未直接参加作品的创作工作,也不宜作为论文的作者署名。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关于学位论文改写后在期刊上发表时的署名,由于发表的是在答辩通过的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改写完成的,而且学位论文及其报道的成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的,所以可以由学生和导师共同署名,一般是学生在前导师在后。

多作者联合署名时,第一作者是主要贡献者和直接创作者,同时又是作品的直接责任者,享有更多的权利,承担着更多的义务。

学术论文一般应使用真实姓名。

学位论文作者署名一般置于首页并包括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学位授予单位、答辩日期等。

署名在必要时应附注汉语拼音。依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参照ISO690,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可,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名连成一词不加连词符,名字不缩写。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外国作者的姓名遵从国际惯例。

3.2 作者工作单位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4)

文献标志码为A、B、C的文章,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不得采用缩写)与省市名之间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

英文作者工作单位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间以逗号分隔。如:

(Merchant Marine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以逗号隔开,以利于计算机自动区分。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并列排列。如果多位作者属于同一单位中的不同下级单位,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小写的英文字母,并在其下级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上相同的小写英文字母。

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示例:

张 三1,2,李 四3

(1,3. ╳╳大学╳╳学院,上海 200135;

2. ╳╳大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3.3 作者简介

国标要求: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作者简介一般置于论文首页脚注,有的置于文后,并包含作者出生年月、性别、出生地、研究方向、E-mail等。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的标志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如下:

作者简介:张三(1966-),男,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形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E-mail:abc@163.com

英文文章的作者简介及通信信息用“Biography:”作为标志。

3.4 文献标志码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根据其内容性质设一个文献标志码,共5种:

A——基础性理论与应用研究 (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

B——应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札记(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政策性评论、标准技术规范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志码。

- 04 -

摘 要 (Abstract)

GB 6447:文摘编写规则。

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知识传播、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媒介。各检索机构的数据库对摘要的依赖性很强,一篇好的摘要对于增加期刊和论文的被检索和引用机会、吸引读者、扩大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也就是说,文摘是可供引用的完整短文。随着全文检索光盘的出现、期刊上网,摘要介绍论文内容和吸引读者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和期刊的被利用情况和知名度。

文摘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一般为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特殊需要,字可以略多(GB 7713)。论著类文章必须附中英文摘要。一般而言,3000字以下的研究简报或简讯可视情况不附摘要。

4.1 摘要功能

●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后是否会继续阅读论文的其他部分,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的。不阅读论文,就不可能参考和引用论文。不被参考和引用,也就谈不上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

● 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

4.2 摘要分类

● 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又称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报道性摘要全面、简要地概括反映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主要结果与结论(重点是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和(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如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或结论,是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所以学术性论文(包括论著)大多选用报道性摘要。阅读这种摘要通常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篇幅较长,以300字左右为宜

● 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又称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或论点摘要(Topic Abstract)。该类摘要一般只用二三句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目的是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帮助潜在的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多用于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如综述、会议报告,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篇幅以100字左右为宜。

● 报道-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这种摘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性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篇幅以200字左右为宜。

对摘要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类型摘要的功能,对摘要的写作及编辑加工是非常有用的。论文发表的最终目的是要被人使用。如果摘要写得不好,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要进入文摘杂志、检索数据库,被人阅读、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得多,甚至彻底丧失。一篇论文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若写成指示性摘要,可能会失去较多的读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摘要文体——结构式摘要(Structural Abstract),实质上是报道性摘要的结构化表达,一开始曾以“更多信息性摘要”(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命名,强调论文摘要应有较多的信息量,其特别之处在于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内容,行文中用醒目的字体(黑体、全部大写或斜体等)直接标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等标题,其长处是易于写作(作者可按项目填入内容)和方便阅读(逻辑自然、内容突出)并且表达准确、具体、完整。这种摘要目前在生物医学类期刊中使用较广泛,且有发展到其他类期刊的趋势。目前大多数期刊已采用此种摘要。作者可按以下答辩式思路去撰写:为了达到什么科研目的,采取了哪些有效方法,取得了多少相关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出了什么有意义的结论。

4.3 撰写中文摘要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方面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如一篇文章的题名为《几种药物的降压作用》,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药物降压作用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可的结论。

(4)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建议采用“对……进行研究”“报告……现状”“进行……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

(5)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中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以及相关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不要使用插图和表格。

(7)不得使用一次文献(即论文正文)中列出的章节号、图号、表号以及参考文献号等

(8)必要提及的商品名应加注学名。

(9)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摘要中常见的主要问题:

● 要素不全

● 出现引文

● 无独立性与自明性

● 繁简失当

● 引言性文句

学位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页后单独占页。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4.4 英文摘要

GB 7713规定,为了国际交流,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应附外文(多为英文)摘要。原则上讲,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和编辑加工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

为方便文摘刊物的编辑使用,英文摘要最好不用第一人称,多用被动语态或原型动词(To …)开头。

英文摘要时态的运用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

(1)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如:This study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undertaken) to…;The result shows (reveals) …;It is found that …;The author suggests…;… is (are) studied (suggested)。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当然要用一般现在时。

(2)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时段)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医疗等过程)。

(3)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比较少用,但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已经完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

英文摘要的语态尽量不要混用,尤其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科技论文多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科技论文主要是说明事实经过,至于那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说明。事实上,在指示性摘要中,为强调动作承受者,用被动语态较好。即使是在报道性摘要中,有些情况下施动者无关紧要,也必须用强调的事物做主语。但现在摘要中用主动语态的也有,因其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如:The author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

- 05 -

关键词(Kew words)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5)

5.1 关键词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数十万篇,学术界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文章。关键词选用是否恰当,关系到该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该成果的利用。

关键词包括2类:

●叙词(正式主题词)。系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叙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直接从文章的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文章正文内容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即《汉语主题词表》中的上位词、下位词、替代词等非正式主题词和词表中找不到的自由词。

5.2 关键词标引

GB 7713和CY/T 173规定,根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每篇报告、论文宜选取3~8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在英文摘要的下方著录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GB/T 3860《文献叙词标引规则》规定了文献主题的分析及根据各种汉语叙词表进行文献叙词标引的方法。

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摘要检索途径,学术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化为叙词。作者所选用的关键词应确切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以便读者检索、查阅论文。在标引关键词以前,作者应首先从题名和摘要中选取基本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全文内容检查这些关键词是否能全面概括论文重要内容,若不能则从正文中选取,有的甚至要借助于文后参考文献来补充关键词,只要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所必需的词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关键词标引的原则:

● 专业专指性原则。应选择明确表达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并为大家所熟知的词汇作关键词。

● 全面性原则。应尽量将论文的主题概念表达全面。核心主题因素应作为必要因素标引,对核心主题因素起限定作用的概念应标引,核心主题因素的具体研究内容应标引,与核心主题因素紧密相关的研究目的、出发点、结论和潜在用途等内容也应标引。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新方法及改进的常规方法应标引,对核心主题因素起限定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应标引,可与核心主题因素组配且能准确地表达主题内容的通用概念应标引。注意分析论文所包含的隐含概念,使选出的关键词能全面反映论文主题。如果存在多个同级概念,应全部选取。

● 规范性原则。为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题,提高文献的检索率,应选择学科领域内公认的规范术语,涉及科学技术名词的应选用规范的科学技术名词。

5.3 关键词排序

对所选出的关键词要按照反映主题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清楚明晰地、层层深入地反映论文的主题。表达核心主题因素的关键词排在前面,表达非核心主题因素的关键词排在后面。尤其要注意选择首标词。首标词是表达论文最核心的关键词,它是数个关键词中第一个标引的词,其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标引的质量和论文的导读。首标词选择合理、准确,提示了论文主题最本质的内容,大大缩小了读者查找文献的范围。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在《关于在学术论文中规范关键词选择的决定(试行)》中指出,关键词按以下顺序选择:第一个关键词列出论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第二个关键词列出论文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个关键词列出论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结论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名称,对于综述和评论性学术论文等,此处分别写“综述”或“评论”等;第四个关键词列出前3个关键词中没有出现的,但被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名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如有需要,第五、第六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关键词。这就为学术论文关键词标引顺序的选择提供了具体的有益的参考。

5.4 关键词标引注意事项

⑴同义词、近义词不应并列作为关键词,只需从中选择比较通用的、概括的一个作为关键词。特殊同义词、近义词处理原则:学名与俗称选学名;新名与旧称选新名;全称与简称,如果简称准确、通用、简明,可以作为关键词,否则宜用全称;外文译名用通用的、准确的。

⑵出现反义词、否定词时用正面词、肯定词作为关键词。

⑶虚词以及动词、形容词、副词不宜作为关键词,慎用副词和形容词修饰关键词。

⑷不能表示所属学科专用概念的通用词不应作为关键词,如有必要,可选择有通用因素的复合概念作为关键词。

⑸非公知公认的专业术语及其缩写不能作为关键词。

⑹有中外文对照的一般用中文作中文关键词,英文作英文关键词;尚无译名的外文词,以原词(英文)作中、英文关键词。

⑺通用的缩略语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但一般的外文缩略语应用全称作为关键词,以免产生歧义。

⑻非通用代号、化学结构式、反应式和数学式原则上不能作为关键词。

⑼计量单位一般不能作为关键词,除非科技界已将其当作专业术语,如纳米。

⑽一般人名不能作为关键词,但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可作关键词,人名作关键词不能带头衔(官职)。县级以下地名不宜作为关键词,但知名风景名胜地可作关键词。

- 06 -

引 言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绪论或概述,是论文的开端,提出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在概要介绍本研究领域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引出论文研究的目的、理论依据和选用的技术方案等。

引言的序号标为0。

6.1 引言内容

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2 引言写作要求

●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也不应过多地旁征博引,否则可能把前言写成了综述。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会产生头重脚轻、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况。不必交待开题过程和成果鉴定程序,也不必引用有关研究合同公文和鉴定的全部结论。

●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以适当的方式强调本文的工作、观点、重要发现和贡献,意思要明确,语言应精练,让读者顺着逻辑的演进阅读论文,切忌故意制造悬念以期望在论文的最后达到高潮。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读者可能会失去阅读冗长文字的耐心。可以适当地使用“我(I)”、“我们(We)”、“笔者(Authors)”等以明确地指示作者所做的工作。如:最好使用“We conducted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whether…”,而不使用“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不要复述或过多叙述潜在读者或同行明白、熟知的常识性内容或教科书中的一般性知识,确有必要提及基本原理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只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即可。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论文的研究意义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切忌随意使用“文献未见报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首次报告(发现)”“国内领先”“国内外先进水平”“填补国内外空白”等字眼,更不要吹嘘、贬低他人;同时也注意不用客套话“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求指教”“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

在叙述前人工作的欠缺时,应慎重并留有余地,可采用这样的表述:To the author’s knowledge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literature about…;Until recently, there is som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等。

在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中,应引用“最相关”的文献以指引读者,优先选用相关研究中的经典、重要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文献,力戒刻意回避引用最重要的相关文献(尤其是对作者研究具有某种“启示性”意义的文献),也不要不恰当地大量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献。

●避免雷同,前后呼应。引言的内容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也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

- 07 -

正 文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6)

7.1 正文内容

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如果说引言是提出问题,正文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决定着论文写作的成败和学术、技术水平的高低。

7.2 正文写作要求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一般都应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几个部分。其总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客观真切,思路清晰,准确完备,合乎逻辑,简练可读,层次分明,明快流畅。

7.2.1 图 表

图形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表格可以很方便地列举大量精确的数据或资料。凡是能用简要语言讲述清楚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烦琐的,可用图或表来说明。如果强调精确的数值就用表格形式,如果强调数据的分布特征或变化趋势则用图示方法。图包括坐标曲线图、构造示意图、工作原理图、流程图、地图、框图、布置图、照片等。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除非重复的理由十分必要)。

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和简明性,即只看图和表、图题和表题、图例和表注,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表所表达的内容。插图还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表中数据应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栏目设置应科学、规范。

图表应编排序号,只有一个图和/或表时仍应编号。图表宜随文编排,且排在第一次提及的正文之后,不宜截断正文自然段,不宜跨章节编排。

每一图表都应有准确、简明的题名,图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居中,表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格顶线上方且宜居中排。

图元注是图构成单元或元素的名称或对其所作的说明,可直接表注在图元附近或者通过指引线标注。图元注数量较多或文字较长时,可通过指引线标注注码(阿拉伯数字或拉丁字母),在图下或图侧集中放置注码和注文。注码应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图注的字号宜小于图题字号或字体轻于图题用字。

表注宜简洁、清晰、有效。对既可在表身又可在表注中列出的内容,宜在表身中列出。表格出处宜以“资料来源”引出。表注宜排在表格底线下方。表注用字不宜大于或重于表身用字。

表框线应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图表编号和图题、表题的用字宜小于或轻于正文用字,字体宜重于表格其他部分的文字。表头、表身和表注的用字宜小于正文用字。表头用字不宜大于表题用字,表身用字不宜大于或重于表头用字。

坐标曲线图的坐标轴、标值线的画法应规范,标目、坐标原点应标注完整、规范、统一。如果坐标轴表达的是定性的变量,即未给出标值线和标值,坐标原点应该用斜体大写字母“O”标注,在坐标轴的末端应按照增量方向画出箭头,标目可排在坐标轴末端的外侧。如果坐标轴上已给出标值线和标值,坐标原点应该用阿拉伯数字“0”或实际数值标注,不宜画出表示增量方向抖动箭头。标目应与被标注坐标轴平行,居中排印在坐标轴和标值的外侧,标注形式应该用“量的符号或名称/单位符号”而不应写成“量的符号或名称(单位符号)”。 纵横坐标和表的各栏必须标注“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和表中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表格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

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数值的个位数和小数点等符号分别对齐。列举数据时尽量确保同组数据纵向排列(由上向下阅读),以方便读者对比阅读。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或无法获得,“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表中数据要确保精确。表中的算术错误(如“总和/合计”的计算应准确)会影响到论文中假设的可信度。涉及百分比时,一定要倍加注意,如果百分比总计不是100%时应在脚注中加以说明;涉及权重时,其合计数必须为“1”(经常出现0.99或1.01的错误情况)。否则,不仅反映出作者的不严谨,同时也使读者无法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切记:遇到数字算一算!(这不仅是在表格中,文字叙述部分也一样。)

7.2.2 数值修约

对实验测定和计算所得的各种数值常常要进行修约,很多人在修约时简单地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关于数值的修约,必须遵循国家标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GB 8170)的要求。

● 步骤

⑴确定保留位数

有2种表示方法:①指定位数。如指定修约到n位小数、个、十、百……位数;②指定保留n位有效位数。

⑵按规则修约

● 修约规则

◆ 数值修约口诀(1):

4舍6入5看齐,奇进偶不进

◆ 数值修约口诀(2):

4舍6入5看右

5右有数便进1

5右为0看左方

左为奇数要进1

左为偶数全舍去

无论舍去多少位

均应一次修完毕

(a)拟舍去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则舍去,大于5则进1。

(b)拟舍去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等于5,如其右边的数字并非全部为0时则进1;如其右边数字皆为0时,所拟保留的末位数字若为奇数则近1,若为偶数或0则舍去。

例如:对下列4个已知数进行修约,修约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

已知数 修约数

3.1503 3.2

3.1500 3.2

3.4500 3.4

3.0500 3.0

⑶负数修约时,先将其绝对值按前述⑴和⑵进行修约,然后在修约值前加上负号。

⑷所拟舍去的数字为2位以上时不得连续进行多次修约。

例如:对2.3251进行修约,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修约后的数应为2.33。如果连续进行修约,则第1次修约后的数为2.325,再次修约后的数为2.32。

● 经单位换算后数值的修约

⑴对于准确值,在乘以准确的换算系数后,不得进行修约。

⑵极大值或极小值换算后的修约原则:极大值只舍不入,极小值只入不舍。

例如:不能大于8 gal。将gal换算成L,①保留2位小数,②保留3位有效数字。

这里8 gal是极大值。按1 gal=4.546 L,得8 gal=36.368L。

① 要求保留2位小数,根据极大值只舍不入的原则,应修约成36.36 L。如果按四舍五入修约成36.37 L,是不对的,因为36.368 L已是极大值了,修约成36.37 L就变得更大了。

② 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根据极大值只舍不入的原则,应修约成36.3 L。有人把他它修约成36.4 L,显然错了,因为36.368 L已是极大值了,修约成36.4 L就变得更大了。

7.2.3 其他数字用法

● 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

原来为1,现在为4,则增加了3倍或者说增加到4倍;

原来为1,现在为1.6,则增加了60%。

● 数字的减少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

原来为1,现在为0.4,则降低了60%;

原来为1,现在为0.6,则降低到60%;

原来为1,现在为0.75,则减少了1/4。

经常见到的“减少了2倍”、“降低了3倍”、“缩小10倍”等表述均是错误的。

7.3 量和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颁布)

国家标准:GB 3100~3102

7.3.1 量

量,也称物理量,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现象。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名称。GB 3102.1~3102.13共列出常见的614个量,并为其规范了名称。

量名称使用的注意事项:

● 不应使用已废弃的名称

● 同一个量名称不应有多种写法

一个量可能有多个名称,如体积质量、质量密度和密度,吉布斯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等,只要是国家标准规定的,都可以同等地使用。但对于同一个规范的名称不能出现不同的写法,例如把“吉布斯函数”写成“吉卜斯函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写成“阿伏伽德罗常数”或“阿佛加德罗常数”都是错误的。

● 不得使用自造的名称

自造名称出现最多的是在量的单位名称后加个“数”字。如:把土地面积叫“亩数”,时间叫“秒数”,功率叫“瓦数”(如说“这只灯泡的瓦数为60瓦”)等等。

● 应优先采用标准化的名称

这些标准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物理量名称中所使用术语的规则》,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改变了一批量名称,给出了标准化的名称。同时,这些标准在备注栏内列出了一些暂时允许使用的旧名称,注明“该量也称×××”。

7.3.2 量符号

在新标准中,对每个量都给出了1个或2个以上符号,这些符号就是标准化的符号。量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只有25个用来描述传递现象的特征数例外,它们均由2个字母构成,如欧拉数Eu、施密特数Sc、雷诺数Re等,它们都来源于人名,首字母要大写。对于面向高中及以上读者的科技书刊,尤其是在数理公式中,必须使用量符号。

量符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 必须使用斜体字母

量符号必须使用斜体字母,对于矢量和张量,还应使用黑斜体;只有pH例外,用正体。

● 必须使用规定的符号(大小写、角标不能随意乱用)

如:质量的符号是m,而在实践中常见用W、P、Q、μ等来表示的;阿伏加德罗常数应为L或NA, 有的书刊用N和No是不妥的。

在一般情况下,量符号的大小写是不能互换的。例如:摄氏温度的符号为t或θ,热力学温度的符号是T或Θ,很多作者不加区分用t=100 K或T=25℃都是不规范的。又如:功率的符号应为大写P,而有的人用小写p;压力的符号应为小写p,有的人却用大写P。

此外,国家标准已废弃的量符号也应停止使用。例如:内能的量符号原来为U或E,内能更名为热力学能以后规定符号为U,因此再用E来表示热力学能就不规范了。

有人把输入功率表示成Pi,把输出功率表示成Po也是不对的,规范的表示应分别是Pi和Po。

● 不能把英文名称缩写用作量符号

如:有人把“临界高温”“临界低温”的量符号分别写成CHT和CLT,这是不规范的,也容易被误解成3个量相乘。这里的主符号是温度T或t,规范的表示应是Tc,h(tc,h)和Tc,l(tc,l)。航海中的“最近会遇距离”“最近会遇时间”不能把DCPA,TCPA作为量符号,而应该用dCPA和tCPA作为量符号。

● 不能把量符号当作纯数来使用

量符号中已包含单位,如:l是长度的量符号,其中必定已包含了km、cm、mm、m等某个具体单位,因此绝不能把表示量的符号当作纯数来使用。例如:不能说“物质的量为n mol”而应说“物质的量为n,单位为mol”;不能说“压强的对数lg p(kPa)”而应说“压强的对数lg(p/kPa)”;不能说“(t-10)℃”而应说“t-10℃”。

● 不能把化学元素符号当作量符号使用

例如:“H2∶O2=2∶1”是典型的不规范表达方式,它的含义也不清楚。该式的规范表示为:

如指质量比,应为m(H2)∶m(O2)=2∶1;

如指体积比,应为V(H2)∶V(O2)=2∶1;

如指物质的量,应为n(H2)∶n(O2)=2∶1。

还有人把元素或分子式等符号后加“%”当作量符号使用,如MnO2 %=58.4 %也是不准确的。这里指的是质量分数,所以规范的表示是ω(MnO2)=58.4 %。

此外,如wt %、vol%、mol %、at%等都属于不规范的符号,它们的规范符号分别是质量分数ω、体积分数φ、摩尔分数x或y、原子数分数x或y。

7.3.3 单位名称

● 单位名称有全称和简称2种

● 单位名称用于不带数值的叙述性文字中,还用于口语中,在不致混淆的场合可以使用简称

● 书写名称时不加任何符号

例如:密度单位的名称为千克每立方米,而不是千克/立方米、千克·米-3、千克每米-3。

● 名称和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

例如:速度单位符号m/s(米/秒),其名称应为“米每秒”,而不是常有人说的“秒米”“秒分子米”“每秒米”。

● 除号对应的名称为“每”,且“每”只能出现1次

例如:摩尔气体常数的单位符号为“J/(mol·K),其名称为“焦耳每摩尔开尔文”或“焦每摩开”,而不是“焦耳每摩尔每开尔文”。

7.3.4 单位符号

单位符号有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2种。中文符号只用于面向初中以下读者的普通书刊中,国际符号可用于一切使用单位的场合。

● 单位符号一律采用正体

● 单位符号一般为小写体,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符号的首字母大写

前者如:m(米),kg(千克),rad(弧度),cd(坎);

后者如:J(焦),Ω(欧),Wb(韦),Bq(贝可)

在法定计量单位中,体积单位升是例外,它的符号是“L,(l)”,推荐用“L”。

● 相乘的组合单位有2种表示方式

如:普朗克常数单位为J·s或Js。

● 相除的组合单位符号有3种表示方式

如:热容单位为J/K,J·K-1或JK-1。

● 分子为1的组合单位一般采用负数幂的形式

如:线胀系数的单位为K—1,一般不写1/K。

● 在一个组合单位中,“/”不得多于1条,在分母有2个以上单位时整个分母需加圆括号

如:热导率单位为W /(m·K),不写作W /m·K,W /m/K或W/(m/K)。

● 不能把单位英文名称的非标准缩写或全称作为单位符号来使用,也不应将ppm、pphm、ppb等用作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化学分数等量的单位

● 某些单位没有国际符号时,可用汉字或用汉字与国际符号构成组合单位

如:次/星期,m2/人,t /月,kg/(月·人)。

● 绝不能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如加缩写点、复数形式、下角标和其他任何说明性记号或信息

● 不得在组合单位中插入数字

如:g /100 mL是在组合单位g / mL的分母上插入了“100”,应改为g/ dl,或10-2 g / mL,或10g /L。

- 08 -

结论和致谢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7)

结论(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它应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得到的现象、数据的阐述分析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以下内容:

(1)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3)与先前已发表过的(包括他人和作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4)本论文中最重要的结果及其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意义及价值;

(5)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通常可根据需要将“讨论”(Discussion)与“结论”(Conclusions)合并为“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也有的论文将结果与讨论合并为一节(Result and Discussion),其后为“结论”(Conclusion),也有的用“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作者应参考相应期刊的习惯视实际需要决定。

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结论”段之后,但它并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致谢是对曾经给予本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选题、构思或论文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实验、考察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资料、信息、物资或经费帮助的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一般对例行的劳务人员可以不专门致谢。

- 09 -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写作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要点)(8)

所谓“参考文献”是指“文后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或著作而引用的有关书刊资料。对于论文或专著,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注明,并在文末(或书末)列出“参考文献”。

9.1 目的与作用

⑴ 反映作者的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论著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以及论著的起点和深度。学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在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著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确交待该论著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著的审阅人、编辑和读者评估论著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⑵ 方便把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相区别。论著所述的成果是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等,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他人的成果就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避免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⑶ 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对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相关的书刊资料,以对该论著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⑷ 节省篇幅。论著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就不必详述,只要在适当的地方注明出处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砌,使论著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⑸ 有助于情报人员和数据库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和研究。

9.2 原 则

⑴ 必要性原则。著录的文献要精选,必须与论文密切相关;如无特殊需要一般不引用众所周知的教科书中的一般知识性内容或某些陈旧资料;同等重要的论文优先引用最新发表的;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著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⑵ 直接性原则。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若为间接引用(即转引自某篇论著的引文),则须表明是从哪篇文献中转引的。

⑶ 公开性原则。公开发表是指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尽可能引用已公开发表、而且最好是便于查找的文献;不能公开的内部文件和资料不可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虽不属于公开发表但公众可以查阅的文献如会议录、汇编、报告、数据库、学位论文、计算机程序、档案、古籍、参考工具等可以引用。

⑷ 标准化原则。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作者和编辑都应熟悉并严格执行,著录项目必须完整、正确无误。按标准著录的好处是:读写方便;节省篇幅;提高录排工效;便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和输出,从而有利于文献管理和学术交流。

所列参考文献顺序应以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为序,文中相应处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上角标出。国际上通行“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目前较多使用的是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的格式为:

⑴ 期刊:作者姓名.文章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

⑵ 书籍:作者姓名.书名[M].译者姓名,译.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⑶ 论文集、会议录:作者姓名.文章题名[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⑷ 科技报告:作者姓名.报告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⑸ 学位论文:作者姓名.论文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⑹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号[P].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⑺ 报纸:作者姓名.文章题名[N].报纸名,日期(版别)

⑻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文章作者姓名.文章题名[文献类型]//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⑼ 电子文献:凡属以上各种文献的电子文献,均按相应的规定处理,但文献类型应更改,并在上述信息后加:(更新日期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

著者-出版年制首先根据文种(按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的顺序)集中,然后按参考文献著者的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排序排列,同一著者有多篇参考文献被引用时,再按文献出版年份的先后依次给出。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根据 GB 3469规定,采用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标志:

普通图书(专著):M;

会议录:C;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汇编:G;

档案:A;

舆图:CM;

其他: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光盘版”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

如:[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journal online);

[DB/OL]——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或有明确收藏地点的善本、档案,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内部资料、书稿和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等类文献的引用著录,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如[1]、[2]…),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