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案背后值得沉思的事(藏了太多阿婆自己的)(1)

惨案背后值得沉思的事(藏了太多阿婆自己的)(2)

惨案背后值得沉思的事(藏了太多阿婆自己的)(3)

◎黄哲

作为一个阿婆粉,我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全套小说,以及数个改编版本的电影、剧集和舞台剧。我对最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以下简称“尼案”)其实没抱什么希望,毕竟五年前阿婆的另一部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同样是肯尼斯·布拉纳自导自演,已经让人有了思想准备。

观看的经历印证了先前的判断——新版“尼案”的确问题多多,作为原著党和老版拥趸,说它本身就是“惨案”也不为过。

在流量时代,让人记不住比印象深刻的搞砸更糟糕。作为多年来在表演艺术领域卓越成就、获封爵士的老牌莎剧王子,肯尼斯·布拉纳面对“尼案”这一顶级大IP,大刀阔斧,达成了新版中2020年代处处力求政治正确的人物设定。

1

“尼案”也许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创造的最完美的一案,但论动人程度,在阿婆一生近百部作品中也难有出其右者。阿婆不吝于为它打上最多的个人印迹,代入了最多的自己。双女主琳内特和杰奎琳,人设看似天壤之别,实则阿婆本人一体两面的自我投射。

琳内特,阿婆笔下的被害人人生短暂,也有着作家本人早年的真实写照:自从一战爆发、第一任丈夫离家,少妇克里斯蒂便真正自立;写作声名鹊起,家庭却遭遇危机,她毅然离婚,不惜冒着失去生活来源的风险。

杰奎琳,这位“美强惨”的主犯,在侦探推理文学中开一代先河,从此女性再不只是花瓶和陪衬。现实中的阿婆,当然没成为罪犯,但面对丈夫出轨,她的报复一点不比杰奎琳轻:自导自演了“失踪女性谜案”,如果不是被找到,很可能把前夫以杀人罪名送上绞架;找到她时发现她登记入住用的假名还是第三者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琳内特在邂逅凤凰男西蒙之前,和温德尔沙姆勋爵是门当户对的天生一对。而现实中和高富帅早有婚约的阿加莎小姐,是在一场舞会上邂逅了同样算是凤凰男的克里斯蒂少尉,被他“孩子般的纯真笑容”打动,继而改变了人生走向。如此一看,“本来是女王,嫁给他却只能做国王的妻子”的台词,实在可以算是侦探女王的“凡尔赛”。最新版“尼案”虽说一顿操作猛如虎,但恢复了被之前几版改编删掉的勋爵这条线,这一致敬原作者的知音之举,也算得上猛虎细嗅蔷薇。

2

不过选角选出史上最油腻西蒙这事,也让阿婆的棺材板有压不住的风险:老娘当初就看上个这货吗?阿婆用心赋予他的,除了自己前夫的大男孩的美好外表,还有胆肥心野脑子不够用的草包内在,以及道尔(Doyle)这个侦探迷都耳熟能详的姓氏。没错,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女作家借作品讽刺自己的老前辈,其实此前即有两次前科:一次是《云中谜案》中直接借“女作家”之口说出“歇洛克·福尔摩斯没什么了不起”,另一次就是之前提到的阿婆本人自导自演的那出“失踪女性谜案”中,两人结下了梁子——柯南·道尔晚年沉迷于通灵术,再无心创作,而阿加莎婚后定居的萨里郡,好巧不巧他正是那里的名誉副郡长,过气老作家借侦破新锐女作家的“失踪案”,给自己和通灵术狠狠带了一波流量,结果却对破案没任何帮助。

同行是冤家。女作家的最好反击,就是把自己笔下最草包的侦探,全方位地来了个福尔摩斯附体。但“尼案”时,柯南·道尔已去世,按理说杀人不过头点地,身为后辈的阿加莎这样命名罪犯也太不依不饶了吧?原来,随着“福尔摩斯之父”遗嘱中对遗产分配的偏心成为一时公案,生前对全力支持他事业的结发妻子之不忠,也渐露马脚。最恨出卖爱情、在自己作品中不止一次挞伐负心汉的阿婆,恐怕想的是:连罪犯都知道忠贞,可您这侦探之父呢?

像琳内特一样想到就得办到,像杰奎琳一样有仇必报,同时善良而刻薄,低调地洞悉一切,阿婆更像另一位自己笔下的名侦探马普尔小姐。不止她们这些大女主,仔细一数,“尼罗河”上的女性没有一位是靠男人活的——如阿婆自己所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女性如果不靠男人,除了自己有钱,还可以当女工、当女佣,或是给有钱的寡妇当女伴”——尽管各有活法,但无一不是二战前女性独立大潮中的弄潮儿。

阿婆把最美好的女性特质、连同最美好的爱情一起,赋予了两个年轻女性罗莎莉(Rosalie)和可妮莉娅(Cornelia)。她们同样人如其名:前者如红玫瑰一样美丽单纯热情,而名字对应圣徒哥尼流女性版的可妮莉娅,虽然和杰奎琳一样,家庭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堕入困境,却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甘于奉献。阿婆安排前者撑起过气小说家母亲的一片天,拯救了误入歧途的纨绔子弟蒂姆;让相貌和身世均一般的后者,先是被夸夸其谈的激进青年弗格森追求,却在对方亮出高富帅身份后还是拒绝了他,接受了实干家贝斯纳大夫。大夫要培养她做药剂师,正是阿婆本人的第一个正式工作。支线任务的达成,同样紧扣作品创作的时代精神:在世界剧变前夕的1937年,没有什么比各安其命、各得其所的秩序,更令世人渴望和追求的了。后来事与愿违,恰恰证明了它的难得和珍贵。

3

1978年老版电影对大部分原著中的人物都进行了优化调整,这既是大银幕化的需要,同样是时代风尚使然。比如富贵闲人阿勒顿母子,其所属阶层在战后不复存在,既然难以让观众共鸣,索性舍弃。前面所说的配角年轻双姝,则被重组精简成一个:在刚刚经历了旧秩序解构的年代,美丽比美德更讨喜。

二合为一的“罗莎莉”继承了原著中两个人的好,拥有了电影中唯一修成正果的爱情。只不过新郎既不是相貌平平的老医生,也不是被删掉的富贵闲人,换成了不修边幅、学生气十足的弗格森,的确符合1970年代的审美。

看过原著和78版电影就不难发现,比起书中追求公平而缺乏人性、把进步挂嘴边却还是拿出身压人的弗格森,78版电影中的他简直可爱了太多,戏份也上升到嫌疑者中唯一的男性正面人物。彼时的西方世界刚经历过全面左向,不仅主流社会对左派的态度趋于同情,不再如阿婆写书的年代一般视为洪水猛兽,进步人士自己也重新思考和调整了参与社会进程的方式。

毋庸讳言,在1979年的中国,这部电影能顺利登陆并一下子圈粉无数,这位充满正能量的进步青年是一个不小的加分项。堪称神来之笔的,还有当年上译厂在声音上的艺术再创作,全片唯一的王子音——童自荣先生对该角色华丽而高贵的诠释。

连同瑞斯上校在内,这版“尼案”中的中老年配角,清一色由大牌明星担纲,各有光彩,但观众不难感受到同一种和谐,就是他们身上的喜感。这道无形的保护色,和该届奥斯卡最佳服装一起,构成了观众身心感受的双保险。意味着即便不作为一部推理巨作,只是作为一部商业大片,电影也可以达标了。不愿烧脑?没关系,按当时的习惯,让人发笑的总不会是凶手。早知道答案的原著党更不用担心乏味,既然波洛一以贯之的幽默人设早已深入你心,那就不妨把头脑体操改成心理按摩,让如此豪华的众星捧月反复引发舒适吧!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尼案”改编,2004年ITV版的口碑呈两极分化。作为一家英国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电视电影中的一集,底层逻辑就不是为了调和众口,而是满足挑食者——除了英语母语者,就是英剧和英语文学的铁粉。对阿婆经典耳熟能详的他们,最大甚至唯一的兴趣,就是25年如一日地看着大卫·苏切特是如何25年如一日地把自己变成波洛的。

但除了主角大卫·苏切特的传神演绎、冤家三人组的选角更接近原著的年龄和气质设定,这一版本并无太多亮点。非要在90分钟的体量里安排几乎所有原著中人都出场,也并没讨好挑剔的原著党,反而给观众以“都来了,却好像啥都没干”的感觉。

所以的确不能苛求最新版和肯尼斯·布拉纳太多。把原著的时代背景虚化,夜店风的整体视觉、“just do it”的行为方式、强行政治正确的群像设定,坐在2020年代的商业影院里,看着似乎也并不那么违和。毕竟大部分观众并非文艺青年,没看过老版也没看过原著,只是想看一场过瘾的大片。恐怕不仅中国,世界范围的观众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