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世不过五十多年,然而,他用生命演绎的正能量,一直会被传送下去,并不停地得以提升。
诸葛亮的眼光:
二十多岁就拿出天下无双的竞争方案
诸葛亮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首先,表现在他对自身角色的设定上。他将自身设定为管仲、乐毅,而这两位先贤,都是竞争中的狠角——管仲辅助齐桓公在春秋争霸中胜出,成为霸主;乐毅辅助燕王在与齐国的竞争中胜出,横行天下。以什么为偶像,就是想成为什么,诸葛亮将管仲、乐毅设定为偶像,就是想像他们一样成为竞争中的胜出者。
接着,体现在他对历史舞台的设定上。正因为自觉地成为一个竞争者,所以他能用竞争的眼光去覆盖天下版图,从而得出“三分论”。这是一个充满竞争内涵的策划方案,且极其超前。当时的天下,岂止三分,说是八分、十分都不过分,然而,诸葛亮却能用敏锐的目光拨开纷乱的表象,抓住实质和大趋势,认定将来的格局是“三分”。在确立了竞争对手的同时,他也确立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有准确的竞争定位,才有精确的竞争方案,所以诸葛亮在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时候,就拿出了天下无双的竞争策划——“隆中对”。
而诸葛亮对于自己所效力的那个集团的历史使命的设定,也充满着竞争意识。他为皇叔集团(蜀汉集团的前身)拟定竞争资源配置图:据守荆州,可以“利尽南海”,向西蜀拓展,这地方“沃野千里”,但又不能睡在这两块优质资产上睡大觉,而是整合这两块资源,去中原竞争,获取效益的最大化,从荆州和西蜀出发,“以向宛、洛”。
神奇的是,东汉末年的趋势确实是按照这位年轻书生的预期走,杜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功盖三分国。”意思是说,光是这个“三分”的预期,就盖过了三国时期任何一位英雄的谋略。
竞争不能看一步走一步,等形势变了再做策划,永远会被竞争形势撵着走。竞争要有超前眼光,超前眼光则来自于充分的竞争意识。
再回到诸葛亮本人身上来,正因为他有准确的预期,及早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储备,所以尽管只是一个白面书生,刘备一旦聘用他为经理人,没有任何军政经验的他,却能很快进入角色,为刘备夺取荆州,经营西蜀,挺进汉中,在军政外交上做了大量的策划和落实工作,因此当时就有人赞美诸葛亮“正而有谋”。
如果往上提升,诸葛亮能够拨开纷乱的表象,提炼出精确到位的竞争方案,其根源在于他有很深的理论素养。好的理论素养不在于书本知识的精熟,而在于“大略”。所谓“大略”,往往是事情的主干和要点,掌握了它,才能抹去混乱的细枝末节,找到事物的真相。史书说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其实说明他已经有很深的理论素养和哲学素养,而这些是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诸葛亮的执着:
始终坚持竞争的理念不停滞保守
好的竞争策划,要有好的竞争执行力,以及精确的竞争手段。皇叔集团起初的竞争路径是十分顺利和辉煌的,预期一个个无障碍地实现,据有荆州,夺取益州,挺进汉中,关羽北上中原,水淹七军。
这是蜀汉集团业绩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蜀汉上下振奋,中原指日可待。然而,不要忘记了策划的支撑点——行力度和操作手段。蜀汉在形势最好的时候却走向一个大滑坡,东吴与刘备彼此撕毁友好协定,在操作手段上打了一个大折扣;吴蜀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损失惨重,北上已经没有希望,在执行力度上又打一个折扣。
打了两个大折扣后,诸葛亮这份最完美的竞争方案,在这里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陷入停滞。
此时的蜀汉,实力在收缩,资源也大量流失,例如优质资产——荆州,落入东吴和曹魏之手;大量优质人才丧失,关羽张飞被害,谋士法正和西北骁将马超病故。当时的竞争宏图如今显得有点遥不可及。
要不要以一种竞争的姿态凸显在三国的舞台上?在当时的蜀汉内部是有争议的,不少人主张“闭关自守”,做了“君臣无事”的预期,就是以停滞竞争换取生存的安全。诸葛亮的高明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显示出来,他知道,以停滞竞争来换取生存的安全,从来都是痴人说梦话,在竞争的格局下,没有幸免者,也没有局外人,与其以自守的姿态等死,不如以竞争的姿态突围。
诸葛亮忠实地执行了当初“隆中对”时定下的竞争原则,并且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心血和生命去执行这个原则。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上书《出师表》,对过去的竞争业绩做了一个总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对当下的竞争形势做了一个评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对竞争准备工作做了肯定,“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又对竞争目标做了预期,“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如果从竞争意识的角度来看《出师表》,可以看出它与“隆中对”是一脉相承的,诸葛亮的经营策略一路走来,没有变。诸葛亮从未以停滞的目光来对待蜀汉集团,他经营的蜀汉仍然充满竞争意识。
诸葛亮对一个竞争团队的品质建设,有着充分的认识,上下必须互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当然,互信是要建立在对员工忠诚与否的准确鉴别上,“亲贤臣,远小人”;团队的奖惩必须公平,“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的品质:
用生命谱写蜀汉团队的竞争宏图
在三国那样的竞争时代,团队品质和带头人品质息息相关,诸葛亮个人的品质,是这个竞争团队品质的最大保障。诸葛亮做到了这一点,他不只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忠心,呕心沥血地去践行这个竞争理念,甚至为之付出健康和生命。
诸葛亮始终以竞争者的姿态,站立在历史舞台的最前线,为此耗费了毕生的能量,诚如他自己所言:“庶竭驽钝”,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拼着命来干业务的:率师渡过泸水,冒着毒雾瘴气,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方;指挥大军,一次次与五倍于己的敌方势力周旋鏖战,其老对手司马懿被人嘲笑“畏蜀如虎”;他亲自过问军械武器的改造和购买,《三国志》承认最牛运输军车——木牛流马,就是他发明的,翻开《诸葛亮集》,里面的文章《作斧教》和《作匕首教》等,对武器的结构和性能做了详尽的分析。诸葛亮是一位集理论、实践和专业于一身的团队带头人,并且有着坚贞无比的忠诚度。
更可敬的是,他讲究的是蜀汉团队的业务竞争,而非个人待遇的竞争,在去世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保持躬耕垄亩的布衣本色。
诸葛亮面对艰难的竞争岁月,从来没有退却过,从来没有消极过,他努力地前行,哪怕耗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他都在第一线。在中华史上,这样高品质的经理人,确实少见。
可惜的是,现实有时候会走在理想的前头,老天不会因为诸葛亮的有才有志和高品质,就让他在世间多留一些时日,而是无情地用疾病阻遏了他理想的脚步。诸葛亮不过五十来岁就星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他传输出来的正能量并没有消失,他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为所效力的集团玩命拼在第一线的精神,以及清廉的个人品质,为中国经理人人格的塑造,树立了一个最好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