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时,有网友突然发现:《延禧攻略》不能看了!
随后,又有消息传出《如懿传》等宫斗剧也遭平台下架。
一时间,宫斗剧成了官媒痛批的对象,并且还列出了“五大罪状”。
时间回到2004年,一部名为《金枝欲孽》的港剧火遍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古时帝王的后宫生活成了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尤其是剧中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呈现出权术文化的另一种生态,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存智慧。
而此类剧在故事情节上,做到了绝对的细腻,将人物情感的变化刻画的很是生动,只是模糊了其在史实、真实性等方面的缺陷。
2010年,内地首部宫斗剧《美人心计》横空而出,随后《宫》、《步步惊心》、《宫锁珠帘》轮番登场。
到了2012年,《甄嬛传》更是掀起一股“宫斗狂潮”,一度成为公众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文娱话题。
要知道在那个抗战剧、都市情感剧盛行的年代,这样一部道具精致、礼仪
讲究,很让观众接受,并且在台词上还模仿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句法,很有韵味。
当然,也诞生了很多经典的网络语句,比如其中华妃经常说的,“贱人就是矫情”。
自此,宫斗剧成为电视剧类型中的一个主流。
相应的也诞生出了一个大女主的成长模式:女主一般开始都是不谙世事,后来经历家庭或者情感变故,成长为工于心计的宠妃或者皇后,其上位的手段也多是慢性毒药、苦肉计、闺蜜背叛、陷害流产等等。
尽管如此,宫斗剧还是囊获了一大批粉丝。
从2012年到2019年,这样类似的电视剧每年都会有大量上新。
尤其是2018年的《延禧攻略》更是掀起全民级观剧热潮,几乎每一集都能上热搜,堪称强大。
那为什么观众会对宫斗戏情有独钟呢?
因为,宫斗剧与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权谋文化划上约等号,这种实用主义的利益取向,其中暗含着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
而,作为宫斗戏迷绝大数的女性观众,她们在看到权谋之后,也看到了女主角从低级阶层向高级阶层的曲折前进。这种另类的女性成长过程,会让她们与自己现实的职场生活产生联系。可以说这类剧看的时候是非常爽,但看完后还和自身相关联,这个就不是正面导向了。
因为,尽管这类剧很能打动观众的“嗨点”,但免不了被重点监管的命运。
2011年底,广电总局禁止宫斗戏、涉案戏、穿越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
并且在次年,还曾对电视剧创作提出了六项禁令,其中一项是: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
而到了2015年,所有古装剧都被限制播出,卫视黄金段播古装剧的集数,每月不能超过当月所有剧播放集数的15%,也不能超过当年的15%。
2019年,很多卫视热播的宫斗剧都被紧急喊停,并临时换成了其他节目。
与此同时,《北京日报》也点名批评了《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还指出宫斗剧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涵盖五个方面:
1、热衷追崇皇族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流行时尚;2、精心演绎“宫斗”情节,恶化当下社交生态;3、不吝美化帝王臣相,淡化当今英模光辉;4、宣扬奢华享乐之风,冲击克勤克俭美德;5、片面追逐商业利益,弱化正面精神引导。
其实,从上面的种种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大环境下的担忧:
首先,就是格局问题,宫斗剧都是以一些史实为基础的改编,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其立意和格局也变得狭隘而偏颇。
其次,这种剧“戏说”成分过多,让这些剧失去了历史文化的根基,缺少思想价值观,剧中到处存在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让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了。
对于青少年群体,不能形成积极的力量,也难以走向世界,缺少道德坚守和人文关怀。
最后就是,这种以娱乐方式消费历史的宫斗剧,夹杂着太多不正能量的“奋斗逻辑”,其表达的实质是“伪成功学”“毒鸡汤”的述求,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当然,史实呈现在大荧幕上是需要流行文化的介入,但对影视制作者来说,更要遵循“当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创作宗旨。
所以,著名演员陈建国就说过,“客观的看待宫斗剧,确实有很强的可看性,故事张力强。但问题在于,如果创作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大众,那么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
当然,虽然宫斗剧市场受到监管,但并不代表不给播出,其最终根源还是在于创作者能否做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啊。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束良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