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竟出自唐僧之手。一个唐朝和尚的预言诗,准确率能有多少?

琼瑶编剧的电视剧《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有首琼瑶作词、姜育恒演唱的主题曲《梅花三弄》,歌词委婉情动,感染力很强: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 ……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1)

其实,“若非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句并不是琼瑶的原创,其原始出处为一首名为《上堂开示颂》的唐诗。看诗名,就感觉不是普通诗人所写,而应是出自与佛教有关的人士之手。

确实,《上堂开示颂》一诗是唐朝著名僧人黄櫱禅师所作,其全诗为: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诗里的梅花象征的是一种精神,该诗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来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2)

作者黄櫱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所相关史料记载,黄櫱身长七尺,相貌威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宏亮,意志坚韧,聪慧利达,精通易学,广修夕阵,当时人们称他为黄檗希运。黄檗门下学人常达千余众,他的授徒之法异于他人,喜欢单刀直入,棒击喝问,让人顿悟成“佛”,这就是成语“当头棒喝”的来历。[“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3)

说黄櫱是高僧,不仅仅因为他的佛学,对于预测朝代兴衰国运的“预言诗”也自有一套心得。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由黄檗口述 ,当朝宰相裴休记录成书的《黄櫱禅师诗》就是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现仅存明末至共和国的稿件部分,前大段推测国运,最后两句是结语。仔细品味,似也有些道理。现将残诗中的明末及清朝部分分享给大家,比照着历史来读,也是颇有趣味的一件事。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4)

明末

日月落时江海闭,(明亡后清朝开启闭关锁国之策)

青猿相遇判兴亡。(李自成攻入京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亡金兴)

八牛运向滇黔尽,(吴三桂奔向云贵杀害明昭宗,标志朱氏明朝彻底灭亡)

清朝

二九丹成金谷藏。(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建金,到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前后历时约二十九年)

黑虎当头运际康,

四方戡定静垂裳。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5)

唐虞以后无斯盛,

五五还兼六六长。

有一真人出雍州,

鹡鸰原上使人愁。

须知深刻非常法,

白虎嗟逢岁一周。

乾卦占来景运隆,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6)

一般六甲祖孙同。(1795兔年乾隆六十年,子孙满堂时意欲归政其子)

外攘初度筹边策,

内禅无惭太古风。

赤龙受庆事堪嘉,

那怕莲池闻白花。(白莲教起义)

二十五弦弹易尽,

龙来龙去不逢蛇。

白蛇当道漫腾光,

宵旰勤劳一世忙。

不幸英雄来海上,

望洋从此叹洋洋。

亥豕无讹二卦开,

三三两两总堪哀。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7)

东南万里红巾扰,(扎红头巾的太平军)

西北千群白帽来。(陕甘回民起义)

同心佐治运中兴,(“同治中兴”)

南北烽烟一扫平。

一纪刚周阳一复,

寒冰空自惕兢兢。

光芒闪闪见灾星,

统绪旁延信有凭。

不经一番寒彻骨全诗对应诗句(涨知识不经一番寒彻骨)(8)

所谓的“预言诗”多是穿凿附会之词,不可当真,娱乐一下即可的。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