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大鼓,是诞生在南阳本土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本是农民在田间歇息时的娱乐活动,用断掉的犁铧相互击打,继而夹杂击鼓作为伴奏,使用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来讲解故事,因此习惯被称为说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没有电,电视和电影还没有覆盖,而具备浓郁地方特色的豫西大鼓同时具备说唱和肢体表演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村民李文生,是说唱艺术豫西大鼓的最后守望者。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1)

刚进村子,记者就听到,今年82岁的李文生正在绘声绘色地说唱着大鼓书的书帽子,他那苍凉沙哑而又极富磁性的声音,在清脆悦耳的钢板、咚咚作响的大鼓伴奏下,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豫西大鼓的辉煌时刻。李文生:“1977年我开始在北关唱,听的人很多,我在哪儿唱了十年,这之后到马山下关去唱,又唱到西峡,过年都没回来,人们很喜欢。我还到过宜昌、平顶山和郏县,听得人很多,给我衣服都撕烂了。”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2)

在李文生12岁的时候,他就萌生了当说书艺人的理想。那个时候的他聪明伶俐,深得恩师亲传,不到16岁便登台献艺,技惊四方,并逐渐成为名满宛西的行家里手。李文生不仅记忆力超强,而且善于推陈出新,他从人民群众热爱说唱艺术方面找到灵感,谱写新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邀请出场的机会越来越多。李文生:“在黄营的时候,唱了一个月零三天,老太太们给我拿鸡蛋,我说我有地方吃饭你们别给我拿了,老太太说我唱的内容帮她表表心意,说儿子和媳妇给她赶出门,老头不在了我可怜,没人管她,我这一唱,回去也不让她在外面了,对她格外亲,戏都能感动人到这个程度,不过现在不流行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有教化人的。”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3)

在那个年代,说唱艺术乐乡邻。但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如今,老李却有着别样的落寞,直面现实,豫西大鼓的衰微日甚一日,随着新兴传媒文化载体涌现,古老的地方说唱艺术终究面临着被冷落。眼看着豫西大鼓这门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说唱艺术就要消失,李文生整日忧心忡忡,找不到传承人:“说书真的是一处学习,百处领教,受尽了苦难,后继没有人,小年轻们都不想学了,都想挣钱。”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4)

毕竟,新时代下,依靠说书养家糊口的时代不复存在了。李文生的徒弟虽说酷爱说书,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只能把对豫西大鼓的热爱深藏在心:“我总想着这是门艺术,个人也爱好,十几岁的时候上山割草放牛,用个石头片或瓦片,在一起打点敲,在山上自己唱,挺协调,后来走上社会之后,这门艺术也不挣钱不流行了,我就不再学了。”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5)

虽说鼓声渐歇人远去,但新声曲度唱盛世。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河南省审计厅派来了第一书记李晓华蹲点扶贫,独具特色的豫西大鼓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经过不遗余力的走访努力,李文生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李晓华:“驻村初期,第一次组织亲民大会,会后,李文生老党员表演了豫西大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感到很新颖很好奇,在以后的走村入户过程中,同李文生进行了多次交流,才知道这种艺术形式,目前没人愿意去学,也没法去继承,这种艺术形式目前几乎失传,后来,我多次与上级文化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多方努力,最终申请并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6)

大桥乡政府在李晓华的建议下,利用现代音像技术录制李文生的说唱艺术,由专人负责李文生的书帽子文字校对工作,目前已经完稿交付县文化局结集出版。大桥乡全民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付建军:“有些东西肯定会自然消失,但是我们尽量把这个东西保留一点是一点,我们现在通过录音、录像、整理书籍,把里面的精髓保留下来,曾经给很多人带来欢乐和正能量,现在它只是作为渐行渐远的古老文化中乡愁的一部分。”

2017年以来,随着新农村社区文化的蓬勃开展,李文生结合扶贫工作,凭借宽厚洪亮的嗓音、诙谐幽默和古韵新唱的艺术风格,把新时代的故事容纳到新编的唱词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村妇联主任贾玉侠:“他也是位老艺人,也是我们内乡的名人,都很尊敬他,他用说唱的形式把道理融入进去,很能教育人。”

李文生豫西大鼓 内乡县说唱艺术家李文生(7)

70年过去了,李文生从12岁到82岁,蓦然回首,他最大的心愿依然希望能把大鼓书传下去,不是为钱,只是为了心中对豫西大鼓执著坚定的爱。采访接近尾声时,李文生的大鼓声再次响起:“它的艺术文化一是简单,二是能说到人的心坎里去,解劝一些苦闷的东西,让人们把日子过好,一唱就高兴了,大喇叭小喇叭和音响啥都有,给你们唱两句听听...”

(南阳台记者陈曦、张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