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个59岁的数学家,用自己非凡的研究成果,成了罗夫·肖克奖获得者,更斩获无数荣誉,成数学界风云人物!
面对无数荣誉,他都欣然笑纳,但唯有一个荣誉,他选择直接拒绝,这荣誉就是他在美国留学的母校,颁发给他的荣誉校友证书。
当美国母校,诚恳地将邀约送来时他说: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北大才是自己的母校,至于美国的大学,他却弃之如敝屐,这个人就是著名数学家张益唐。
是什么让功成名就的数学家如此偏激?依旧怀念北大时光?
答案要在时光洪流中寻找?看过之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和成功的关键。
(学神张益唐)
一:少年天才的过往。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电气工程专业大学教授,母亲是机关文员,因为父母一直在北京工作,让拥有良好家庭出生的他,少年时并没有获得父母悉心培养,繁忙的父母,让他的童年一直是和外婆在上海渡过的。
直到13岁那年,张益唐才前往北京,跟父母一起生活。在清华大学附中读初一,后来母亲下放湖北阳新县,张益唐又跟着去了阳新县的邮电五七干校读书。
从小张益唐就对数学非常有兴趣,进而有了一段趣事。
话说,60年代初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全套八册价格不菲,一般家庭要负担有点难!
酷爱读书的张益唐,就盯上了这套书,为了能买书,他是买一本就用掉积攒两个月的零花钱,就这样一本一本买,从《数学》买到《动物》买到《地质地理》。三本书看完,时间过去了半年,张益唐发现,自己最有兴趣的是数学。
自那以后,张益唐读书学习之余,不忘研究数学,日以继夜的数学研究让他造诣颇深,也让他有了人生翻身的可能。
1972年,17岁的他成了一名普通的锁厂工人,但学习这件事他从未懈怠。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1978年的恢复高考政策,让23岁的张益唐看到了机会。
在一番努力后,张益唐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中了。
经过数年学习,1985年时,张益唐取得了公派赴美留学机会,在国家支持下,成了美国普渡大学学生,攻读博士学位。
谁曾想,这一帆风顺的人生,却在毕业前后遭遇了波折。
(北大毕业照)
三:天才的坚持,让导师不满。张益唐在普渡大学的导师名叫莫宗坚,是个学术大牛,最擅长的专业理论就是“雅可比猜想”,被称为这个领域第一人。
作为专业大牛,莫宗坚对张益唐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是师徒关系,但两人却经常一起研究学术问题,整天面对面研究,让两人关系非常不错。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张益唐对于学术研究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开始寻思,自己的导师是不是出现了错误。
撰写论文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分歧越来越大。张益唐笃定地认为,导师莫宗坚验证“雅克比猜想”的过程中很有问题。虽然持有怀疑态度,可长久的思维惯性,依旧让他用导师错误的观点,撰写自己的论文。
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张益唐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通过,如果不是其他学术成绩帮忙,张益唐搞不好连博士毕业都难。
按理说,这是导师坑了学生,该内疚的应该是导师莫宗坚,可在导师莫宗坚看来,则是自己的学生张益唐给自己拆台。
两人的矛盾,就此越来越大,一对和睦的师徒成了陌路人。这样的关系,让张益唐在博士毕业之后,遭遇了噩梦。
没有导师的推荐信,就等于失去了导师的肯定,这让步入职场的张益唐寸步难行。更雪上加霜的是,随着苏联解体(1991年解体),为数不少的俄罗斯数学天才纷纷前往美国。
这群成名许久的天才涌入,占据了大量美国高校的数学教授岗位,张益唐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人,如何自处?
如何找到好工作?
就这样,无奈的张益唐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顿的数年时光。
四:洗碗,送外卖艰辛和转折。
大多数人,都羡慕成功者的光鲜,却很少有人问这光鲜背后的艰难。
功成名就前的张益唐就是如此,曾经的北大才子,普渡大学博士生,遭遇了毕业即失业。
不仅事业一事无成,还是个大龄单身汉,女朋友没有,也没钱谈恋爱,甚至连养活都困难。
一个北大校友,看张益唐生活如此困顿,就邀请他去自己在肯塔基州经营的赛百味快餐连锁店当会计。
这职位虽然对口,都是干数学工作,但却有点大材小用。
可困顿时刻,不是矫情的时候。
大材小用也好,收入微博也好,有份工作,有同学照应,无奈的中年人张益唐还是去了。
因为这个苦他也不是没吃过,当年留学读书的时候,帮餐厅刷盘子也干过,现在不过是再遭一次罪而已,日子总有好起来的时候。
张益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劝自己的。
谁曾想,这日子要好起来,却需要六七年磨难。
数年间,张益唐当过会计,干过外卖,洗过盘子,日子过得艰难无比,后来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只能蜗居在自己的二手车里度日,要多惨有多惨不说,还遭遇白眼,受尽嘲笑。
直到1999年,张益唐人生才迎来了转机。
在北大校友推荐下,他终于在44岁那年,成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名编外数学讲师。兢兢业业干了几年讲师,稳定下来的他,也在纽约的一场邂逅中,找到自己的爱情,跟一个餐厅服务员孙雅玲恋爱了。
2003年6月22日,48岁的张益唐在加州圣何塞结婚,组建了迟来的家庭。
虽然结婚,可张益唐事业依旧不见起色!
讲师是份辛苦活,虽不至于忍饥挨饿朝不保夕,但工资收入跟教授副教授比依旧很低。不过淡然的张益唐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在生活稳定之后,十多年如一日继续自己的数学研究。
沉迷图书馆的张益唐,将探索的目光盯上了困扰人类近200年的“孪生素数猜想”,这样一个跟哥德巴赫猜想类似的数学难题。
(永无止境的数学阵列)
五:“孪生素数猜想”。“孪生素数猜想”是个啥意思,在这里我做个简单阐述。
在数学中,有“素数(也叫质数)的基础概念,就是指那些只能被1个自然数整除的数,从2开始,沿着3、5、7、11、 19这么延伸下去,直到无穷无尽。
当某一个素数前后的差值是2的另一个素数时,这两个数字就组成了“孪生素数”,比如5和7、11和13、17和19、29和31、就是这样的“孪生素数”。
如果用表格分别列出从1万,到10万甚至百万、千万、亿以内的孪生素数,可以发现,这“孪生素数”的分布是越来越稀疏,越来越少,但好像又一直存在的。
孪生素数猜想的命题,就是讨论孪生素数是不是不管多稀疏,都会一直存在?
这个课题一直困扰着数学界一百多年,直到2005年随着GPY方法出现,才获得突破性进展,无数人都认为,“孪生素数猜想”离最后破解仅仅一步之遥,不过一根头发丝距离。可就是这一根头发丝距离,让无数数学家挠头!
2008年时,为了验证“孪生素数猜想”,美国数学研究会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不少数学家一致认为,这一根头发丝,还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突破。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难度!
谁曾想,就在美国数学界一筹莫展的时候,低调普通,跟学术界几乎没有关系的华人讲师张益唐,却在不断研究之后,因为一次顿悟,找到了破解的办法。
(悟道总在一瞬间)
六:顿悟。古有龙场悟道,意思是大儒王阳明,在流放贵州龙场驿的时候,在困顿中突然明悟,明白了圣人之境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是圣人王阳明,在安静困难环境中,结合自己多年历练,日夜反省结出的果实。
从龙场悟道可知,人生要顿悟,需要足够的历练和突然的灵光。
张益唐也是如此,2012年夏天,他旅行到科罗拉多州,前往好友齐雅格家做客。
好友见面,聊着聊着,烟瘾犯了的张益唐,去往后院抽烟。
看着院子中的花花草草,还有野外的小鹿,一时间心旷神怡。在夏日微风和静逸环境中,张益唐头脑无比清醒,思绪万千之后,张益唐拍着脑袋说;我终于想出方法了!
这办法就是破解“孪生素数猜想”的逻辑思路。
随后六个月,他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著名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论文写完,急切的张益唐,就将论文发给著名数学家亨里克·伊万尼茨手中。
拿着张益唐论文,亨里克·伊万尼茨在反复阅读量多次后,用科学严谨态度得出结论:“孪生素数猜想”,这个困扰数学界近两百年,一直没破解的难题,在58岁的普通讲师张益唐哪里,获得决定性突破。
一时间,美国数学界纷纷惊呼,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牛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苦尽甘来的张益唐,获得了铺天盖地的赞美和荣誉。
纷至沓来的认可,让这位苦了大半辈子的数学老师,成了受人尊敬的张益唐教授。
所有人生的果实,都是困境中坚持的成果,也是专注的成果。
坚持和专注,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谛。
(教学时的张益唐)
尾声:2014年时,获得所有能获得荣誉的张益唐,面对一项荣誉却断然拒绝,这荣誉就是曾经的母校,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校友。
回绝时他说的是:
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才是我唯一的母校。”
或许是普渡大学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了张益唐人生最大的阴影吧?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他人生辉煌的助推。
年过半百,完成逆袭的张益唐教授,到底是如何逆袭的?
答案是,从小兴趣的培养,从不放弃的态度,历经苦难的淡然,命运无常的馈赠。
就如他自己诠释自己命运时,引用的杜甫诗句一样: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的命运是饱经磨难,南北朝时代诗人庾信的命运也是如此,张益唐亦是如此。
古今观之,或有别样反思。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的是。
现在的张益唐教授,在2016年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聘用为终身教授之后,并没有长年待在美国,而是在2018年以美籍身份接受北大聘请,回归母校,成了北大的客座教授,开始两地跑。
虽依旧是美国籍,但按张教授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的说法就是:还在考虑回不回国。
临老了,寻思落叶归根是国人常态,希望能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