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李蔚 通讯员 施珏

余慧珍住在杭州古东社区。

电话打过去,余奶奶的声音中气十足,脑子也煞灵光,没两句话,就跟我们敲定了聊天的时间——“个么就定那天早上头。”

一个湿漉漉的上午,我们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小施,深一步浅一步,绕过古东社区热闹的菜场,去余奶奶家。

“杭州最老的照相馆之一哎,我也想跟着你们蹭蹭听故事,顺便看看余奶奶。”小施说。

走到小区里的一座小花坛前,隔着一大片绿得滴水的草草叶叶,小施一指,花坛对面一楼,一扇门开着,余奶奶已经等着了。

这个寻找二我轩的故事,从头讲起。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

余慧珍

二我轩没了

云阁堂余还在

杭州积善坊巷,一不留神就会走过的小巷子,不过百米长,一头连着青年路,一辆车勉勉强强可以开进去。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3)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4)

经过几幢普通的居民楼,快要走到宽敞的中山中路,一面高耸的白色院墙围合,上开石库门作为入口,有一块巨大的界碑,深深阴刻四个字:云阁堂余。2米多高,有门一大半高。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5)

积善坊巷8号,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台基,院子不大。范师傅刚骑车准备出门,他住在3楼,这里现在住着五六户人家。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6)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7)

30多年前,杭州历史文化学者仲向平经常来这个不大的院子里玩。他的同事就住在这里,那时,此地是浙江省机械厅的宿舍。他经常看着这块界碑发呆:怎么那么大?后来,他研究杭州老宅子,这是迄今为止居住建筑里他看到过的最大的一块碑,比北山街的名人花园别墅还要大,比隔壁邻居还要大。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8)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9)

8号的隔壁邻居,是10号,主人相当有名,老杭州应该不陌生:“蒋半城”蒋抑卮家族。

中山中路羊坝头路口,网红淘宝模特经常取景的欧式建筑——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就是蒋抑卮创立的。他爸爸蒋海筹,是浙江史上著名绸庄蒋广昌绸庄的创始人,这个绸庄,当年就开在积善坊巷10号。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0)

1909年,蒋抑卮(后排左三)和鲁迅、许寿裳等人

2005年开始,杭州市开始整理历史保护建筑,积善坊巷8号为杭州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仲向平这才知道,云阁堂的“余”,叫余寅初。清末,他在杭州涌金门外新开了一家照相馆,名二我轩。

清末时的杭州,因为沿西湖建旗营,杭人游湖只能从涌金门登舟,所以涌金门外算是一处旅游集散地了。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1)

杭州二我轩照相馆老照片 由仲向平提供

余寅初有一子余有生,子女11个(其中续弦生有4个子女),长子余铁华继承家业。因此,祖孙三代都经营二我轩照相馆。

“云阁堂”的界碑这么巨大,在开到涌金门之前,照相馆会不会最早就开在家里?仲向平推测,但没有第一手资料。

余慧珍去过余家的这处老宅,没好意思走进去,毕竟不是自家的房子了。她对那块碑也有印象,“很大一个‘余’。我在门口拍了张照,留念留念。”

宅子是太公余寅初造的。他蛮会做生意,头脑发达。雷峰塔倒了,他去捡藏经砖,里面有经书,拿去卖钱。

“我爸爸七个兄弟姐妹都住在积善坊巷。那里专门住家,不拍照相。爸爸说起来毛牢发靥,你太公很喜欢孩子的,排队排好,手伸出来,铜板一家一个。分完一次,排好队,再一家一个。”

从涌金门到延安

二我轩几易店址

太公余寅初的照片,家里已经没有了。但余慧珍小时候见过,“穿着清朝的衣服”。她问爸爸,这个哪个啦?爸爸说:这是你太公。

她也见过那块奖牌。

历史上第一批杭州西湖风景照片,便是二我轩摄影,其中有四幅曾在1920年代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还有另一个著名的奖。

1966年的一天,在朋友家的垃圾桶里,杭州人丁云川发现了一叠二我轩照相馆的西湖老照片,有40多张。

我能不能买下这叠照片?他摸了摸口袋,只有15块钱。

朋友很高兴:15块钱我有一坛老酒好吃嘞!

一坛老酒换了40多张珍贵的西湖照片。这就是二我轩在1910年拍的《西湖图》相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奏请清廷效仿世博会举办了“南洋劝业会”,这本相册获得了当年的摄影类展品金奖。

2004年,西湖博物馆征集杭州西湖史料,丁云川把这40多张照片全部捐赠。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2)

金牌奖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3)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4)

曾在浙大任职的阙维民教授早年结识余家,采访过余家另一支余贞荣、余贞廉,写《二我轩与西湖》一文刊登在1991年第六期《浙江画报》上。这本杂志,余奶奶珍藏在家里。阙维民在文中写,1931年,余寅初在积善坊巷8号的家里过世,葬于西湖龙井。

1930年代(仲向平推测是1935年左右),余有生要做生意,把积善坊巷的家宅卖掉了。

卖给谁了呢?

正是隔壁邻居蒋抑卮,他把这个房子给了女儿。

而余有生在仁和路87号,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酒家,另开了一家照相馆,名留芳。

“那时候我太小,留芳开了没多久就关了。”

而阙维民提到另一事。解放前夕,留芳关张,余有生又去上海静安寺附近,另开了上海二我轩照相馆。

“我太公一样样装进来,都给我爷爷一样样个卖出去的。”余奶奶性情爽快,直言不讳。

那二我轩“本轩”又开去哪儿了?

仲向平补充了另一条时间轴。

二我轩在涌金门开了没多久,杭州火车站——也就是现在的城站建成,余家觉得那边生意会更好,就把照相馆开到了城站,但时间也不长。就在搬出积善坊巷后的这段时间,二我轩又搬家了。余家拿了这笔钱在湖滨花市街75号——后来叫教仁街103号,再次开出二我轩。

23岁帅气的爸爸

陪伴了余慧珍的一生

杭州教仁街103号,这是一个消失的地名和门牌号码,位于现邮电路夹在惠兴路到浣纱路那一段。

83岁的余慧珍,脱口而出这个门牌号码,怕我们听不清,又写在小纸片上。

二我轩楼上楼下两层,500多平方米,门口厚厚的玻璃橱窗,挂满了漂亮小姐姐们的巨幅照片。9岁的余慧珍跟着爸爸余铁华搬到了这里,那是1940年代。

橱窗里,有爸爸拍的照片,照相馆的伙计们叫他“小老板”。

“小老板”余铁华23岁,长子,他从父亲余有生手里接过二我轩照相馆。

铁华哥,铁华哥——仲向平说,老杭州熟悉他,他的名字很响亮,大约在1947年、1948年,铁华哥接手照相馆。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5)

“这是我爸爸,70多岁……”

余奶奶还没讲完,我们的尖叫声已经打断了她。70多岁的铁华哥,颜值太能打了。

“样子毛好类,年纪轻的时候还要漂亮类,比电影里厢个明星还要好看。有一张放大的照片,毛漂亮毛漂亮,我拿来八你看。”

二我轩上午8点开门,晚上8点关门。

楼下来客人了——不是看到的,而是听到的——不是听到掌柜叫的,而是听到电铃的“密电码”,整幢楼都能听到。

楼下有一个电铃,客人一按,楼上的摄影师就知道了,早早等在扶梯旁边。

找哪位师傅拍呢?

有接头暗号。

电铃的长短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叫他,嘟-嘟,叫你,嘟-嘟-嘟,这个代号是我,那个代号是他。

余慧珍太小,只记得最兴旺的时候,店里有五六个伙计,站柜台的,拍照片的,暗房冲洗的,修照片着颜色——等于现在的P图。

店里的摄影师,都是30岁不到的年轻人。爸爸拍照片技术也很好,擅长拍人像。但他不太肯拍,情愿呆在暗房里冲洗,或者修照片,眉毛淡,给它涂涂,哪里不太好看,拿小刀刮一刮,一点点修。

但爸爸会给女儿拍,给妻子拍。

余慧珍拿出几个相框,木框斑斑驳驳,照片上的颜色,依然鲜亮。

那是24岁的余慧珍,“那时候我已经有两个孩子。”她看着照片笑着,“唉哟,50多年过去了。”

二我轩——两个我,这一幕,突然明白了余寅初取这个名字的意思。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6)

83岁的余慧珍,24岁的余慧珍

照片上面的颜色,是她自己“P”的。

余慧珍不会拍照,“爸爸后来不开店了,家里困难,我就学着颜色,一个月可以赚60块。”当时,王丹凤、李瑞英很多明星照片,包括电影剧照,比如《梁祝》,余慧珍就给他们做厂外加工,负责着颜色。“我从16岁着到20岁,20岁结婚就不做了。”

本来这件旗袍是红色的,她给P成了绿色,脸上涂点“腮红”,“口红”先淡,再深,P了一个小时,一点点一层层慢慢涂。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7)

24岁的余慧珍,在二我轩拍的照片,自己P色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8)

另一张余慧珍自己P色的照片

“我欢喜着色个颜色么就摘色个颜色。”我们都笑了起来,一个“十级”杭州话聊天现场。

“余奶奶你技术很好啊!”

“摘得不好怎么赚钞票捏!”

余奶奶又拿出一只月饼盒。

23岁爸爸的照片,静静地躺着月饼盒里。眉眼很像刚出道的陈坤。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19)

“现在电影演员化妆要画眉毛,我爸爸的眉毛天生就是这样。”

“我听我妈说的,那时候姑娘儿在巷子里追我爸,追来追去的毛牢牢。”余奶奶傲娇。

这套西装是他平时很喜欢的吗?我们问。

“小老板么,脱一套换一套。”余奶奶笑。

“这是我妈妈,30多岁,很漂亮的。我妈妈以前是杭州城里的美女。她的照片都是我爸爸在二我轩拍的。”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0)

妈妈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1)

妈妈(右)和闺蜜

二我轩的楼上,除了拍照片,余慧珍和妹妹、爸爸、妈妈也一起住在二楼的卧室里。墙上挂着爸爸23岁时的照片,还有妈妈30岁的照片。

1953年,公私合营,二我轩关门歇业。全家用搬到饮马井巷,这两幅照片又挂到新家。后来,她再次搬家,镜框不小心打破了,照片也碎了,她一块块补好,放在这只月饼盒子里,一直跟着她。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2)

余慧珍把爸爸的照片一块块补起来,放在月饼盒里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3)

83岁的余慧珍,照片里是23岁的爸爸

照片里,永远23岁的爸爸,看着他的,是83岁的女儿——这也是两个“我”。余寅初当时用“二我轩”这个名字,是否想到,一张照片,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最美的年味在妈妈的故事里(爸爸的帅妈妈的美)(24)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