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大概是我小时候背的第一首超过四句的诗。最开始在课本上看到的只有前四句,但是妈妈说一共有八句,便教我背了完整的一首。后来遇见小伙伴,我还得意洋洋地显摆,毕竟小伙伴们还只会背四句,我可是能背下八句的呢。

学习古诗先从题目入手(10分钟古诗课37离离原上草)(1)

(一)诗人生平: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小聪颖过人。他母亲是他父亲的外甥女,两人相差26岁。是个蛮令人惊奇的近亲结婚。23岁时,白居易的父亲过世,家境变得窘迫;28岁考上进士。

白居易官当得不错,虽然中间有一段时间因为谗言被贬为江州司马(没错,就是《琵琶行》里面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但是后来官越做越大,71岁时在刑部尚书任上告老,74岁在洛阳去世。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很受欢迎,《源氏物语》里大量引用了他的诗。

我觉得白居易是个很大胆的人,他竟然敢直白地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写成诗歌,还有点嘲讽的意思在里面。不过当时的皇帝可能脾气真的很好,也很爱才。

学习古诗先从题目入手(10分钟古诗课37离离原上草)(2)

(二)诗歌品读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写的,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说明是一首应考习作。古代凡是命题作诗,题目前面通常要加“赋得”二字,称为赋得体。通常应该是五言六韵或八韵。这首诗只有四韵八句,因而应为习作。

首句“离离原上草”,扣题,直接把“古原”和“草”都点出来了。离离是草木茂盛的样子。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说草每年会枯萎和茂盛一次。我感觉这句听起来其实有点像废话的。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真的很妙,那种历经磨难仍然生机勃勃的感觉被清晰地描绘出来了。野草的顽强和韧性得到充分体现。一岁一枯荣是很寻常的感觉,野火烧不尽就是很不简单的感觉了。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了原野的更为广阔的景象,远处的野草侵入了古老的驿道,青翠的草原与荒芜的城池相接。驿道和城池都荒废了,然而野草还是一年又一年地生长着,生生不息。《古诗课》里说,这两句描绘的景色很像西方的油画。我一想还真是,因为国画一般不会画草原的,一般都是山水。油画就有草原。

第七八句终于出现了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终于把“送别”这个主题点出来了。在古道和荒城送别,情绪显得更加低迷。我想到了《送别》这首歌里的第一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芳草与送别仿佛有不解之缘。

王孙,在先秦时代指周天子的孙子,但在秦汉时代以后,一般用来作为对别人客气的称呼。

我看《古诗课》才知道,原来《楚辞·招隐士》里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是借用了里面的意境。也就是说,早在楚辞的年代,芳草就与送别联系起来了。

学习古诗先从题目入手(10分钟古诗课37离离原上草)(3)

学习古诗先从题目入手(10分钟古诗课37离离原上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