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家庭教育咨询中,总是有家长颇为客气的聊起孩子,但是最后还是不能压抑自己无奈的心情:

——“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可是就是不听你的。怎么办啊!猫叔,我真是没办法了!”

——“唉,说多了他还觉得你烦,躲着你走,还怼你说你是唐僧。”

——“我们这孩子,你说他一句,他后面十句等着你呢。”

——“为了教育孩子,我和孩子爸爸把各种管教的书都研究了一遍,可是为什么按书上的步骤来做,不见效呢?”

言传收效甚微?本文只跟大家探讨一下“言传身教”的本来意思,或许大家就明白啦。

老子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被误读)(1)

言传身教探源

据度娘,言传身教,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

又据度娘,“言传身教”的成语出处为:

  • 《庄子·外篇·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今天,我们较真一回,来探究一下“言传身教”出处的原意。

庄子云:语言的作用被高估

《庄子·外篇·天道》曰: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它的意思,翻成白话文是说——

世人所看重和称道就是书,书并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可贵之处。言语的可贵就在于它所包含的意义,而意义又有它的缘起。意义的缘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

然而,世人却因为看重言语而(世世代代)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书,我还是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书所传达的,并不真正值得看重。

同理,用眼睛可以看见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

可悲啊!世上的人们满以为了解“形、色、名、声”就足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实则“形、色、名、声”是不足以获得事物实质的,那么,知道的人就不会去说,说的人就一定不知道。而世上的人又怎能认识到这一点呢?

简言之,语言只是浩繁万物的冰山一角,是表象,不足以传递本质的信息。

人的潜意识里,其实都是认同这句话的。关于识人,中国有句老话叫“听其言,观其行”,充分说明在认知上,光听一个人说了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完全靠不住的。

所以,没有“身教”,仅仅“言传”怎么会有效果呢?特别是,“言传”与“身教”不一致的情况下,孩子会作何判断,又会怎么取舍?

身教:榜样的作用

《后汉书·第五伦传》引第五伦(注:此处“第五伦”为人名)上疏曰——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这处引文,是大多数文献所注“言传身教”的出处。

然而,我们结合上下文看一下意思,就知道“言传”与“身教”根本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的递进关系。那是什么关系呢,“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以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以言语教导百姓,反而会多出争辩、生出是非。

也就是说,这是二者取其一的关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要“身教”啊,不要“言传”。

老子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被误读)(2)

“不言之教”的画外音: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

我们生活的宇宙包罗万象、变幻莫测,人类的语言只是这宏大背景中的沧海一粟。我们一直在追求语言表达的极致,但无论这极致在哪里,也不可能穷尽这世界与生活的微妙细节。

如何行“不言之教”?且听猫叔在专栏《老子家教》(音频版,含完整图文)中,为您一一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