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1)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古以来,无论是百姓住宅,还是民间商户,门口两侧以及大门的上方都贴着红底黑字的对联。贴对联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根据历史记载,现代人俗称的对联在古代也叫做楹联。它最早的呈现方式就是桃符,人们把吉利的语言以文字形式篆刻的桃木上,悬挂于门的两侧。

在古代关于“年”的传说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认为“年”是一种不吉利的怪兽。贴对联与放鞭炮一样,都是古代人们用来驱赶邪祟的方式。久而久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言和文字艺术也越来越成熟,写对联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爱好。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就是对联的爱好者,他曾经用对联讽刺了一个和尚,如今想来不得不佩服郑板桥的文化底蕴。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2)

文人傲骨

说起郑板桥,那句著名的诗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令人们印象深刻,因为他的那首《竹石》一直是语文课本上的重点内容。这首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为主角,深刻的传达出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正直风骨和坚毅不拔的意志。

现如今,这首诗经常被人们们作为各种艺术品的思想主题,无论是洁白如玉、润白无暇的瓷器,还是嶙峋有骨、玲珑有格的石雕,都经常镌刻着《竹石》的诗句以增添艺术品的风韵雅调。那些看起来非世俗之物的艺术品与郑板桥的《竹石》联系在一起总是毫无违和感。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3)

正如这首诗传达出来的品格一样,郑板桥的性格确实如同那坚挺的竹子一样刚劲不屈。无论是谁,都甭想以任何世俗手段让他顺从屈服。做人不可以有傲气,但必须要有傲骨。郑板桥的傲骨颇受世人尊敬。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令人羡慕的造诣,还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他总是把民间疾苦放在首要位置,公平公正,如同出自淤泥的莲花一样,一生清廉。

扬州怪人

郑板桥的清廉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原生家庭十分贫苦,因此他深知贫苦百姓的艰难和不易。好在郑板桥自幼聪颖,凭优异的成绩中举,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官员。郑板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除了是一位政客以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和诗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有些怪异,郑板桥曾经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4)

那么郑板桥的怪体现在哪里呢?其实,他不仅作画的画风异于常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和其他人不一样。按常理来说,他凭借著名的名声和卓越的文学素养完全可以把画作或诗词以高价卖出换取物质财富。

但是郑板桥偏偏不这么做,每当有达官显贵不惜金银珠宝买取他的画作时,他总是将那些人拒之门外。而当他心情豁朗的时候,他却主动将那些画作赠予他喜爱的人,哪怕是分文不获也要坚持送出。这或许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对于那些素质低下的暴发户和唯利是图的小人,郑板桥都不正眼看他们一眼,所有无意义的社交都被郑板桥果断拒绝。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5)

除此之外,郑板桥从不像其他政客或文人一样喜爱酒桌上的交际应酬,他把空闲时间都用于寄情山水和游历四方上。他曾在一次游玩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违背佛法德行的和尚,并写了一幅对联讽刺和尚的丑陋嘴脸,这幅对联也成了千古名句。

凤在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

因郑板桥一直对佛教学说颇为热爱,那天他和友人一起来到金山寺游玩参观。郑板桥对那些潜心修行的师傅颇为敬仰,而对那些唯利是图的假和尚十分憎恨。他和友人来到寺庙后顿觉舟车劳顿,坐在一旁稍作休息。当时站在一旁的光头和尚并不知道郑板桥的真实身份,他看郑板桥穿着朴素低调,不像有钱人,因此对他们态度淡漠,连一口热水也懒得端上。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6)

直到有人向这位光头和尚通报郑板桥来到此地以后,他瞬间清醒过来,就像换了一张面具一样,立刻对郑板桥二人热情起来。光头和尚还腆着厚脸皮向郑板桥讨要了一副对联。郑板桥思忖了一会,拿起一旁的毛笔,在纸上写道:“凤在禾下鸟飞去,马到芦边草不生”。第一次看见郑板桥真迹的光头和尚在一旁欢呼雀跃,拍手叫好。

然而这个光头和尚不知道的是,这个对联上写的看似都是吉祥之字,实则是骂人的意思。“凤”的繁体字是“鳯”,半包围结构里面近似“鸟”字。“鸟飞去”后,上半句就剩下了“几”和“禾”,组在一起是个“秃”字。同理,下半句的“马”和去掉草字头的“户”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驴”字。也就是说,郑板桥用了一种文雅的方式讽刺了这个无德的和尚为秃驴。

郑板桥的绝妙对联(一和尚向郑板桥求对联)(7)

所以,有文化就是不一样,骂人的方式都如此文雅浪漫。郑板桥用这句对联巧妙地暗讽了这个满脸奸相的和尚,实在是妙不可言。郑板桥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遇到那些无德小人之时,不值得我们去当面破口大骂。因为我们的言语不足以改变那些小人的思想和本性,还会对自身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结语

其实,那些年被叫做“秃驴”的和尚有很多,憎恨那些空有其表而实则违背佛家思想的人不只有郑板桥,宋代著名文豪苏轼也曾经以诗句的形式讽刺那些无良和尚。苏轼在一次参观佛寺时遇见几个大口吃肉的假和尚,这些和尚不仅私自违背佛法佛规,还以见不得人的方式收受贿赂。见状,苏轼在一旁写道“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这句对联的巧妙之处也在于拆字的奥妙,细品这句话,也能看见“秃驴”二字。佛教思想自古以来备受世人推崇喜爱,但这些不守佛法的假和尚满眼都是利益,彻底违背了修行之道,玷污了真正的佛家形象,确实令人唾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