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大清国开国以来未有的大败此前的战争中,虽有老汗王炮决于宁远,和通泊全军覆没,但绝没有像鸦片战争那样一边倒光挨打的(当然,自此之后就习惯成自然了)所以,满朝君臣文武痛定思痛,分析总结,终于得出了一条结论:不该中途撤换了林则徐以至于魏源发出感慨:“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王鼎在遗书中也写道:“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林则徐对清朝的评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则徐对清朝的评价(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

林则徐对清朝的评价

鸦片战争是大清国开国以来未有的大败。此前的战争中,虽有老汗王炮决于宁远,和通泊全军覆没,但绝没有像鸦片战争那样一边倒光挨打的(当然,自此之后就习惯成自然了。)所以,满朝君臣文武痛定思痛,分析总结,终于得出了一条结论:不该中途撤换了林则徐。以至于魏源发出感慨:“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王鼎在遗书中也写道:“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

和其他的历史假设不同,林则徐在赴粤禁烟之前,已经有了一整套对英作战策略,包括战敌情分析和战前准备,所以,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一下,做个兵棋推演,看看林则徐是否真具有这个能力。

林则徐

01.敌情分析

林则徐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贩毒是英国商人的个人行为,和英国国王、政府无关,因为鸦片在英国就是违禁品,抓住烟鬼“必处以重刑”,他们应该感谢大清国配合他们的工作。(这点他完全搞错了,鸦片在英国就是常用药。)

林则徐还发现英国国王给商人的训令中有“往别国遵守该国禁令”、“往广东贸易,遵领事验牌”、“往广东,尊法”一类的条文,所以他认为即便惩办英国毒贩,英国政府也绝不会为不法商人出头,最多不过商人们花点钱“私约夷埠一二兵船”在沿海口岸搞点事情。即便想出头,英国距离大清“六万里外……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更何况,以肉蛋奶为主食的英国人需要茶叶通便(实际并不是),“因为茶叶之故,不宜造次。

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在1840年1月18日委托“担麻士”号商船船主弯喇转交一封“投诉信”给维多利亚女王,希望英国有关部门能管管走私犯。船主不辱使命,把信送到了伦敦,但是女王不能接,因为信中部分言辞“略显”浮夸,竟然有“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一类的话,简直把英国女王当成了大清皇帝的“孙女”了。后来《泰晤士报》将内容公布之后,一时成为伦敦市民的笑柄和谈资。

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陪伴大清国从鸦片战争打到了八国联军

基于以上判断,林则徐就把防范破了财的毒贩们和武装走私船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英国军队。后来他从葡萄牙的澳门总督和美国领事处听说了英国开始调兵遣将后,认为这些是谣言,甚至1840年3月24日广东海面都出现了英国军舰,林则徐仍认为是毒贩在虚张声势,6月时增加到4艘军舰时,他仍旧认为不过是些武装走私商船而已。

02.战前准备

为了提防毒贩们的报复,林则徐在向皇帝和沿海各省督抚们发出战争预警的同时,自己在广东也开始了厉兵秣马。

1834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当年发生了律劳卑事件,两艘英国军舰轻松突破横档炮台防线,直抵珠江口。这起事件让他清楚地意识到到,英军在海上的战斗力要远远高过清军,必须加强海防,为此他加强了横档炮台的守备,增建了大炮台一座,安置了六十门西洋火炮。他还大手笔斥巨资购买了美国大型商船——剑桥号(长43米),更名为截杀号,配备34门火炮,用拦江铁索固定在乌涌炮台前的江面上,作为水面炮台使用。

版画:被击沉的剑桥号。这艘改装军舰后来在1841年2月27日被英军击沉。

他还发现,广东驻防的八旗和绿营不堪用,这帮废物“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疍户。”于是重金招募五千水勇(水师的临时工),月工资十二元(约8两6钱白银),随后训练他们一套名为“攻首尾跃中舱”的林氏战术:先驶向敌船,由远及近依次用火炮、鸟枪、火罐(内装火药的陶罐)攻击船头或船尾(因为侧翼装备火炮),等两船靠近后就展开接舷战,跳上敌船一通大杀大砍。另外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战术,就是点燃小船上的干草、松明、火药等易燃物后,撞向英船将其烧毁(复刻1600年前的赤壁之战)。

这套战术在1840年6月8日的磨刀洋之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天夜里,月黑风高,几个会英语的渔民带着几个走私犯来找英国人进货,就在双方讨价还价时,突然背后出现一团火光,原来一艘火船已经撞在了船身上,紧接着旁边一艘英船也遭到火船攻击,原来走私犯是官军假扮来吸引洋人注意的。在这次战斗中,“以火船烧毁杉板洋船二,毙白洋人四”。

不过,我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这套战术对英国军舰是不起作用的。就拿英国远征军旗舰“麦尔威厘”号为例,船长100米,宽10米,出水5米(远征军里,这样能打的还有两艘)。而广东水师最大的战船“集字”号,长30米,宽7米,出水3米。出水部分相差2米,怎么实现跳帮?难不成水勇个个都是会“梯云纵”的武林高手?

集字号图片资料,出自军机处档案

火船本身是没有动力的,需要风力或人力推动(周瑜火烧赤壁还要靠诸葛亮借东风呢),还必须掩藏行踪发动突袭,不然一根长竹竿就能拨开,因此火船的使用条件极为苛刻,必须是月黑风高

水勇的素质也是相当不靠谱的,注意,他们都是枭徒、疍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无业游民”或“社会不稳定因素”,林则徐招募他们的目的除了“以毒攻毒、以奸治奸”外,还要防止他们当带路党。

03.战果疑云

基于以上两条,笔者认为林则徐不可能领导大清军民打赢一场近代战争。

但也有人反驳说,林则徐坐镇广州期间,英国人不敢进攻广州,而林则徐革职之后,英国人才进攻广州,连广州民众也在《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英夷檄》中也质问英国人:“汝已称厉害,何以不敢在林公任内攻打广东?”。

从时间线上来看确实如此:1840你7月,英军撤离广州,北上攻占定海。8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2月英军攻破虎门,占领香港岛。5月围攻广州城,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投降。但是,这只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并非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好比我昨天骑车路过中科院,今天嫦五升天,你能说和我有关系吗?

英国人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增设通商口岸,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英国人舍得把它作为战场吗?英军后来发动广州之战也是因为奕山“先动的手”,主动进攻英军,他们才“还手”的,最后也没有占领广州(占领广州要等到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军放弃广州、北上攻占定海其实是英国的既定方针,早在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时,给清朝提的要求里就有“割让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给英国人屯货”,占领长江入海口的定海,就能把商业活动开展到到长江流域了。

所以,所谓英国怕林则徐其实是个误会或者说是幻觉。

在林则徐主政广东期间,清、英双方开展过九场小规模的冲突,分别是九龙之战(1839年9月4日)、火烧英国趸船(9月12日)、穿鼻之战(11月3日)、官涌之战(11月3日至13日)、火烧英国走私船(1840年2月29日)、火烧汉奸船(5月)、希腊号之战(5月22日)、磨刀洋之战(6月8日)、金星门之战(6月13日)。在清朝的资料中,都是清朝大获全胜。

但是,如果和英国的资料“对质”的话,会发现有亿点点的不同。比如英方资料中根本没有提到官涌之战,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排除清朝官员弄虚作假的话,清军在官涌村打的应该是武装走私船而已。

电影《林则徐》中,第一次击退义律的战斗原型便是穿鼻之战,不过现实中是海战,而不是军舰和炮台对轰。

真正和英国军队PK的只有九龙、穿鼻之战,其余都是走私船。九龙之战规模不大,也就互相开几炮吓唬吓唬就完了。穿鼻之战清军动用了29艘战船围攻2艘英舰,按中方的说法,英舰被击伤败退,水面上英国水兵的尸体不计其数,己方仅仅三艘战船轻伤。但是,英方的记载却是自己轻伤,却击沉4艘中国战船,击伤22艘,最后广东水师只有三艘船能开动。差别如此之大,听谁的?

我们就先来看看皇帝收到的穿鼻之战的报告是怎样描写的吧:

(关天培)亲身挺立桅前,自拔腰刀,执持督政,厉声喝称:“敢后退者立斩”……适有夷炮炮子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由该提督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夷船一炮者,立即赏银两锭。……

光看这段就知道有多离谱了:这是在说书吗?海战之时,船只相距很远,怎么可能靠“吼”来通讯?至于在船上现场“发奖”这种荒诞的情节更是匪夷所思。所以,我相信英国的记载,毕竟他们没法也没必要“学术造假”。

笔者在这里也没有苛责林则徐的意思,毕竟这就是当时官场潜规则,林公身在大染缸中也不能免俗,如果拿这个当槽点,那大清官场就团灭了。

04.心理原因

在笔者看来,清、英两国实力悬殊,虽然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敌方的失误确实有可能取得一两场小胜仗,但总体上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

但是,为什么会有许多人“神化林则徐”呢?笔者认为这场战争我们输得不甘心,打了几千年的顺风局,一下子被打回解放前,落差太大,无法正视被欧洲全面超越的现实,只能找点自己“没使用内力,要不会出人命”一类的借口,评书中常见的奸臣贪官(穆彰阿、琦善)排挤、陷害忠臣清官(林则徐)的桥段就恰逢其时地应运而生了。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的锁国政策令我们愚昧昏聩,找不到战败的真正原因。这对我们现在仍然有警示意义:固步自封的国家和民族绝不可能强大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宁波队长

参考资料:

魏源《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

《林则徐集》奏稿、书信部分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

部分观点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