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即使疫情减轻影响依然会长期存在疫情史无前例地提升了工作中人际接触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了劳动力发展趋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报告《后疫情时代经济之未来的工作》探讨了这些变化对8个国家的劳动者、企业和决策者的影响这8个国家涵盖全球近一半人口,以及60%的全球GDP,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么(在家就业的工作推荐)

在家上班的工作有什么

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即使疫情减轻影响依然会长期存在。疫情史无前例地提升了工作中人际接触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了劳动力发展趋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报告《后疫情时代经济之未来的工作》探讨了这些变化对8个国家的劳动者、企业和决策者的影响。这8个国家涵盖全球近一半人口,以及60%的全球GDP。

疫情加速了三种消费和商业趋势,即远程工作和虚拟互动、电子商务和数字交易,以及自动化和数字化部署。即使在疫情趋缓之后,这些趋势也会不同程度地延续下去。这些颠覆性影响将带来工作地点、方式,以及不同职业劳动力需求的重大转变。我们发现,未来10年所有国家的就业增长都将主要集中在高薪资、高技能领域。

薪资最低的劳动者在适应新工作环境方面受到的挑战最大,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和青年。在我们调研的8个国家中,有1亿多劳动者面临重大职业转型,与疫情前相比总体增幅为12%;在发达经济体,这一增幅约为25%。在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劳动者们所拥有的技能与后疫情时代的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着更大的缺口。

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约有5400万劳动者需要转向新的职业类别,较我们在疫情前的预测增加了13%。

疫情期间,决策者、公司和劳动者为形势所迫,比想象中更迅速地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类似的敏捷、协作的应对方式可以推动生产率更快提升,并为员工创造上升职业路径。但如果企业和政府不采取行动帮助劳动者转向新的工作岗位,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可能会显现出来。

三大趋势重塑工作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企业的运作方式。向远程工作和虚拟互动的转型、电子商务和其他数字平台使用量的激增,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加速部署,将推动企业和消费者迅速接受新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运作。这些趋势影响的范围还有待观察,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新行为将会延续,尽管程度会低于疫情期间。

远程工作: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沿用混合式远程工作模式。疫情表明,可以远程完成的工作远比之前想象中更多,包括法律仲裁和审判、求医问诊,借助虚拟现实耳机的帮助,专家甚至可以远程维修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美国和欧盟的很多公司都在针对居家办公制定各种战略,要么让部分员工长期远程工作,要么让大量员工每周在家工作一到两天。这一趋势在中国乃至亚洲尚不普遍。

为了确定远程工作在疫情后的延续会有多广泛,我们对8个国家800种职业所要求的2000多项任务的远程工作潜力进行了分析。在中国,大多数劳动者都受聘于需要现场作业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尽管如此,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只考虑在不降低生产率的情况下完成远程工作,中国有21%的劳动者至少每周可以远程工作一天。他们通常在商业服务和银行业使用电脑办公,或担任管理岗位。

例如,中国一些保险公司现在允许经纪人将虚拟客户会议作为关键业绩指标,而在过去,关键业绩指标只包括面对面会议。相比之下,在电脑办公情境较为普遍的国家,有35%-50%的劳动者每周可以在家工作超过一天。

电子商务:2020年之前对线上交易兴趣寥寥的全球消费者突然之间发现了在线订购杂货和支付账单的便捷性,电子商务交易额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较疫情前增长了2-5倍。在中国,电商交易额在零售额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很高,但在2020年仍较前3年增长了1.6倍。例如,生鲜零售平台盒马鲜生和叮咚买菜的用户就增加了3倍。

2020年,远程医疗、网上银行、数字支付和流媒体娱乐等线上服务交易也迅猛增长。支付宝的月平均用户从2020年1月的6.5亿增至2020年10月的7.5亿。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在线医疗业务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因其便捷和高效,数字渠道已融入了很多新用户的日常生活。麦肯锡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即便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仍有大量中国消费者愿意继续使用数字渠道。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尽管许多企业在疫情期间并未增加开支,但有证据表明,企业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增加对自动化的投资。2020年7月,我们对全球800名高管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2/3的高管表示,他们正在显著或适度地增加对自动化、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

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公司的股价上涨速度远高于市场整体水平,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中国的机器人产量在2020年年初有所下滑,但到2020年6月就超过了疫情前水平,并有迹象表明产量还在继续攀升。

疫情期间,一些公司利用技术来应对需求激增,另一些公司则通过技术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在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服务机器人在医院和酒店客房服务中得到应用,企业也在加速使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来处理文书、减少办公室人员密度。

例如,华住酒店集团旗下的1200多家酒店使用机器人为客人递送餐饮和物品,客人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或自助服务终端办理入住和退房手续。我们的研究表明,那些有着大量人际互动的职业,使用技术的速度也最快。

新趋势加速职业和技能转型

我们的研究显示,疫情在中国加速了一些职业变更的趋势。尽管不同国家的结论有所不同,我们还是发现,全球最大的岗位净增长基本都出现在医疗保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而在零售和酒店服务、餐饮服务、生产工作和其他办公室支持领域,岗位数量的降幅最大。

预计到2030年,这十年间中国医疗护理行业所有类型的岗位都将快速增长,这反映了收入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趋势。STEM领域的岗位预计也会增加。我们看到,疫情对餐饮、销售和服务从业人员的负面影响最大,这些岗位的增长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测。

向电子商务的转变或将改变劳动力需求,在仓储和“最后一公里”运输方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20年上半年,中国只有4家电商、移动、快递、物流领域的领先企业报告称,它们创造了逾500万个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就业岗位。然而,这类岗位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抵消许多低薪岗位可能的减少。在中国,到2030年客户服务和餐饮服务岗位可能总共减少约1070万个,而交通运输业可能会新增260万个就业岗位。

鉴于就业增长主要集中在高薪岗位,而低薪岗位的数量将会下降,未来几年劳动力转型的规模和性质将极具挑战。在中等自动化情境下,全球未来10年内可能有逾1亿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业,这比疫情前的总数增加了12%。而在自动化早期应用情境下,在中国,未来十年或将有1.8亿劳动岗位被自动化取代,疫情前这一数字约为1.43亿。

未来劳动者所需的技能组合与今天有所不同。目前,以薪资最低的劳动者为例,他们68%的工作时间在使用基本的认知、体力和手工技能,而中等薪资的劳动者只有48%的时间在使用这些技能。属于两个最高薪资等级的劳动者,在工作中使用这些技能的时间不足20%。

技能转型四举措

在研究报告《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中,我们对技能转型的最佳实践进行研究,确定了可以着手开展的四项举措,包括:更多采用数字化技术、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实行灵活和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以及转变思维方式。这些或将构成中国技能转型的核心。通过规模化实施,这些举措将助力中国培养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需求的技能,并在2030年乃至更久时间内实现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愿景。

1.采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中国有超过9亿人使用互联网,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使用移动互联设备。通过数字化技术制作微课程,可以针对某些特定技能进行再培训。据估计,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着约100万名与技能相关的内容制作人。到2030年,内容制作人的数量可能会翻番,达到200万。

2.建立协作性生态系统

中国的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之间向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现代化建设。目前,这种伙伴关系也可以用于应对教育和培训现代化的挑战。更具协作性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中国创造逾30万个校企合作项目。我们的分析显示,中国约有70万家大公司,其中约40%的公司可以参与到这种合作之中。

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可以针对所需技能进行有价值的投资,并为教职员工、研究人员提供实习、面试和轮岗的机会。这种伙伴关系可以令1.1万所职业学校的2700万名学生受益。政府可以制定教育和培训转型的总体战略,支持大胆试验并提供资源支持和导向,统筹不同利益相关方,促成具体的伙伴关系,并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体系。

3.强化职业教育轨道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中国一直被视为学生的次优选择,工人们很少有机会能重返校园、接受再培训,追求更高技能的工作。然而,新政策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新兴伙伴关系正在形成。

2019年,国务院宣布投资1000亿元,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计划在未来三年为5000万人提供职业培训。这适用于所有职业培训部门,包括职业学校、私立和公立培训机构。与此同时,中国领先的职业学校已与约200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技能和就业项目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这些项目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中国还可以让职业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一个方案是提供“3+4”高中+本科模式,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而直接进入高职或应用型大学。山东和浙江已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此类试点,并与当地大学合作创建“3+4”项目。目前中国约有1200所大学,政府计划让现有的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大学转型成为约600所应用型大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可能比学术型大学的同龄人获得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和职业机会。

强化职业培训机构需要合格的教师。逾80%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兼具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这可以通过与行业的紧密合作来培养。如今,中等职业学校拥有这一技能配备的教师比例仅为32%,在高等职业学校,这一比例也仅为40%。

4.心态和激励

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需要系统性地转变心态,让终身学习的概念深入民心。自动化对所有行业和岗位都有深远影响,几乎每位劳动者每年都需要接受某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再培训。个人也可以积极利用信息平台,拓宽职业路径,获取必要技能。根据我们的早期自动化情境,到2030年,信息平台可以令2.2亿面临职业转型的人受益。

企业应该将培训视为人力资本投资,而非成本,它将为生产率带来回报。麦肯锡的研究发现,对员工进行再培训的成本低于招聘新人。

政府已经确立了新的战略方向。2013年,中国已经将促进终身学习作为国家使命。当市场不及预期时,政府也需要介入并促进思维转变,鼓励终身学习。

中国的政府、企业和人民一再证明,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过去十年,中国已经转型成为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经济体,中国民众也成为了数字技术的消费主体。现在,这种适应性需要展现在终身学习转型上。在新的技能发展体系中,所有劳动者每年都应该接受新培训,培训的强度和性质可以因人而异。这有助于构建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并为更强劲、更持久的经济复苏注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