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 孙丽萍)“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唯有孤独永恒”……当地时间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逝世,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魔幻现实主义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魔幻现实主义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魔幻文坛巨星陨落)

魔幻现实主义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新华网上海4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 孙丽萍)“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唯有孤独永恒”……当地时间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逝世。

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说,马尔克斯的去世,留下千年的孤独和悲伤;文学界的人说,从未有一个外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像马尔克斯那样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还有无数读者和网民,听闻噩耗,默默在微博中“点燃”蜡烛,回味那些伴随着岁月而沉淀的故事,寄托哀思……

18日,当当网、亚马逊等网上书店,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纷纷成了人气热卖书。

马尔克斯逝世的消息成为微博热议话题。网友说,马尔克斯的著作,伴随着一代代人走过青春的无助和彷徨。网民“霾霖”说:“我最爱的作家走了。多年以后,再翻开《百年孤独》我准会想起高中那个下午,沉浸在一个叫马孔多小镇的故事里,充满想象与孤独。听,马孔多在下雨,愿你一路走好。”网民“Moumou哞”说:“马尔克斯的作品陪伴着我走过了最美好,也是最艰难的时光。从不晓得一个人可以这样爱别人。他走了,仿佛世界上最懂我的人不见了。”

马尔克斯的逝世,为何在中国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因为从未有过一个外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像他那样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马尔克斯似乎已经被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马尔克斯、福克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被陆续翻译成中文,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遭遇瓶颈。马尔克斯出生于第三世界国家,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国内文坛的震动可想而知。”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教授梁永安说,“马尔克斯的作品,和我们有文学艺术、甚至民族上的关联性。”

由此,国内文坛开始探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样一个概念,掀起了“寻根文学”的高潮,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也一定程度提升了文化的自信。

“大家争先恐后地买译本,躲在宿舍里一口气看完。那段时间,说是人手一本《百年孤独》也不为过。”复旦大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李茵豆说,马尔克斯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来说,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人生观和爱情观方面。

马尔克斯的逝世,是魔幻文坛巨星的陨落。但真正伟大的作家,并不会“与世长辞”。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孙甘露说,马尔克斯之所以能在中国如此知名,一方面有时代背景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文字确实隽永。“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重新阅读。这样的作家,不会随着潮流被遗忘。”

有读者如此评价,马尔克斯总是可以将别人难以表达的情绪细腻地描绘出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百年孤独》的经典开篇,将过去、现在、未来,完美融合;“为了不让别人看出她的恐惧,她总是会抢先竖立起一道愤怒的屏障。”《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描述,道出多少“人人心中皆有,却笔下皆无”的情感。

然而,我们真正“读懂”马尔克斯了吗?

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说,我们总是太关注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形式,而对拉美文学产生的原因和拉美作家写作的精神背景了解得太少。“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这些我们非常喜欢的作家,还是有重读其作品的必要,而且是带着对中国文学的反省来重读。”

梁永安说,国内对拉美文学和马尔克斯的追捧,确实有“虚热”的一面。“我们对拉美文学产生的文化土壤一知半解。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虚幻的文学表现,而是拉美民族世界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真实展现。”梁永安说,“只有细读,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这些。”

缅怀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重读他的作品。

“一辈子保持着民族文化纯洁性的作家不多,马尔克斯算是一个。”梁永安说,但愿有更多人,愿意放下‘宫斗剧’和‘掌上游戏’,拾起读书背后的孤独。“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沉下心来阅读,大师的生命和文学的经典就不会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