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电影《金刚川》用了极短的时间拍摄完成,尽管这种仓促难免留下些许遗憾,并引来差评和非议,但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角震撼和情感冲击,还是达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架桥工兵的前赴后继,还是高炮班战士的浴血奋战,都令人感动,尤其是片尾所呈现的“人桥”一幕,更令人热血沸腾,感慨甚多。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

《金刚川》小视频

《金刚川》“人桥”一幕,是志愿军形象的最好展示,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其意义已超越电影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2)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

01.惊心动魄和意味深长的“人桥”

1953年,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3年的英勇奋战和巨大牺牲,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地打击。美军曾夸下“1950年圣诞节前占领朝鲜”的海口早已粉碎,再没有胆量和士气继续打下去了。

为此,美国提出停战妥协,同意与中国和平谈判。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3)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发射喀秋莎炮

南朝鲜李承晚政府则自不量力,反对停战,并用对中国战俘进行强行扣押的流氓手段相威胁。

为了打击南朝鲜军的嚣张气焰,也为了进一步表明中国人的力量和斗志,为长久和平创造坚实的基础,志愿军决定在金城对美军和南朝鲜军发起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坚战。

此战共投入5个军、25万兵力,其中4个军深入前线,穿插于敌人各部署之间,1个军作为预备队,隐藏于金刚川以北,待时机成熟时过河对敌人实行包围。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4)

金刚川照片

那么,金刚川上的桥就显得十分重要。用美军的话来:“志愿军过了河,金城就是美军的坟墓,过不了河,就是志愿军的坟墓。”

为此,美军用大炮、飞机对金刚川上的桥进行了狂轰滥炸,共投弹2000多发,炸毁桥梁多次,岸上一片焦土......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5)

《金刚川》海报

电影《金刚川》就是表现这段真实的故事。

从这一视角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既有特色又有局限。

特色是从一座桥的角度表现这一题材的电影还没有过,具有新意;局限是缺乏大的场面,少了敌我的正面冲突,而少了冲突就削弱了戏剧效应。

这对管虎等编导人员是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时间的紧迫,真是难上加难!

好在管虎具有拍摄《八佰》等战争大片的经验,郭松、路阳两位导演都是创意和制作高手。他们依据战场布局和观众欣赏习惯,巧妙地将电影分为架桥、护桥、过桥三个清晰的篇章。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6)

《金刚川》小视频

对三个篇章的处理,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简化“架桥”、“过桥”这两个容易公式化、表面化的章节,把大的篇幅给予了能够表现人物形象的“护桥”上。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7)

《金刚川》海报

护桥武器是电影中展现的两门高射炮。

面对成群结队的敌机轰炸,凭两门二战时期的老式高射炮护桥,显然极其艰难,而且炮弹不足百发,唯有靠炮手的智慧和勇敢。

这就为表现人物性格与行为留下了空间,使张译和吴京两位影帝饰演的张飞和关磊有了用武之地。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8)

《金刚川》中张译饰演的张飞和吴京饰演的关磊

关磊曾是连长,也是张飞的师傅,因为在战场上抽烟而被降级,反成了张飞手下的兵。在护桥战斗中,张飞用自己的“权利”拿到“主攻炮”的危险位置,把关磊安排到安全地带的“隐藏炮”位置。

在第一次遭遇空袭时,谨小慎微的张飞为了节约弹药,不轻易射击。性格急躁的关磊坐不住了,他挤下张飞,连发数炮,击落一架敌机。

凭借这份战功,关磊把张飞挤兑到“隐藏炮”的安全位置,自己守在已经暴露的“主攻炮”上。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9)

《金刚川》海报

果然,敌机的再次轰炸对准了关磊,几枚炸弹使关磊和全班战士血肉横飞。

对这一惨烈的牺牲,导演舍弃了以往电影中英雄死去的“高大上”渲染,而是处理得静默和沉重,只让张飞穿越玉米地心急火燎地看望师傅。

张译把这段戏演得十分精彩。他先是急匆匆地跑,临近师傅牺牲的炮位时,他放慢了脚步,面部表情和整个身子都显得凝重。

看到被炸烂的关磊,他没有大哭,而是慢慢地把师傅的遗体裹好,就地安葬,然后给师傅的坟头插上一支点燃的烟。

这时候,张译演绎的表情极其复杂和丰富,既有失去师傅的悲伤,又有不让师傅吸烟、与师傅换炮位的懊悔,还有替师傅复仇的愤恨。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0)

《金刚川》剧照

这时,敌机又呼啸而来,向正在过桥的战士扫射。为了分散敌人注意力,也为了给师傅关磊报仇,张飞让战士们把高炮周围的火堆点燃,有意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人。

敌机扭身向他。

张飞看到正是炸死师傅的那架飞机,他指着天上大喊:“来吧,咱们做个了断吧!”

往日沉稳的张飞杀红了眼,愤怒地射出所有的炮弹。遗憾高射炮的射程有限,没有打中敌机,反被炸弹荡起的烈火吞没。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1)

《金刚川》之张译牺牲

待张飞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一条腿、一只胳膊被炸断,而敌机还在轰炸过桥的部队。他忍住剧痛,简单处理自己的伤口后,找到残存的三枚炮弹,一瘸一拐走回高炮,再一次点燃周围的火堆。

那架飞机向他俯冲而来,张飞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怒火般地发射炮弹。敌机终于被击中,张飞也死在炮台上。

张飞的死依然是静悄悄的,没有传统似的高光普照和音乐奏鸣。导演把憋足的劲儿留给了片尾的重头戏上。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2)

《金刚川》人桥

这就是血肉搭起的人桥。

在木桥彻底被毁,而又必须按时赶到前线的紧急情况下,工兵连的战士们跳下河,在4米深的水中搭起人梯。下面的战士憋足气,上面的战士扛起残存的木板,连成一座人桥。大部队蜂拥而过。

刚刚炸毁桥的美国飞行员看到这一幕,感慨道: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导演用了大量篇幅从不同视角表现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先是俯拍全景,又是横摇大景,接着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特写。观众能看清一个个战士的表情和姿态。

水里的战士也许已经被淹死,他们相互支撑着没有倒下;扛木板的战士浑身是伤,满脸血污,咬紧牙关保持桥的畅通;桥上的战士,大步流星,疾驰向前,终于准时赶到前线,保障金城战役的胜利,也由此实现了抗美援朝的彻底胜利.....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3)

上甘岭战役老照片

尽管,《金刚川》电影没有直面宏大的战场,但是,“人桥”一幕浓缩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的底蕴和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经济实力、武器装备极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要用小米加步枪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

志愿军硬是凭借自身的勇敢和牺牲,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军,取得一场场胜利。

就是这些牺牲筑起了一座座走向胜利的“人桥”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4)

长津湖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战士

您看,长津湖上潜伏六昼夜而化为冰雕的战士、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堵枪眼的身躯、邱少云在烈火焚烧中一丝不动的坚韧、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壮剧;还有被汽油弹烧得浑身是火、抱着敌人一起烧死的战士等等,他们不正是用自己的牺牲架起了一座座“血肉人桥”吗?

由此可见,《金刚川》中的“人桥”极富象征意义。它不仅象征着志愿军的忘我牺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雕像。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5)

长城保卫战中的大刀队

02.“人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人桥”精神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最为强烈。

抗日战争如抗美援朝战争一样,也是一场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较量。

之所以能取得以弱胜强的结局,就因为有无数民族壮士用自己的身躯搭起的一座座通向胜利之桥。

1933年,占领东北的日军侵犯长城喜峰口,企图向我华北挺进,中国守军宋哲元部英勇抗击。面对日军的坦克大炮,他们组织大刀队冲向敌群,杀得敌人晕头转向。虽然大刀壮士血洒疆场,日军凭借强大的实力过了长城,但中国将士用热血筑起的精神长城不倒,由此唱响的《大刀进行曲》鼓舞民族士气,拉开抗日持久战的序幕。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6)

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广场

1937年,中日之间的淞沪战役打响,由于蒋介石指挥失利,导致本是胜局的优势陷入败局,中国军队不得不撤出上海。掩护大部队撤离的八佰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周旋了7昼夜。

八佰壮士就像一座充满希望的“人桥”,增强了中国人抗战的信心,那首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也由此唱响,并成为我们的《国歌》。

血战台儿庄、平型关大捷、长沙保卫战等等重创日军的胜利,都是沿着一座座“人桥”取得,并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搭起更加坚固的“人桥”。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7)

孟良崮战役油画

解放战争中,通向新中国的“人桥”更为壮观。

1947年,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响。为了包围孟良崮,我军飞兵集结,但一条大河贻误了进军速度。邻村的妇女主任李桂芳闻讯,立即组织32名妇女拆下自家门板,奔向河边。

李桂芳看到焦急等候在河边的战士就明白了,建桥墩已来不及。她率先跳进冰冷的河中,妇女们随之跳下,用自己的肩头扛起一扇扇门板,筑起一座简易桥。

战士们来不及说感谢话,只能放轻脚步,尽量减轻女同胞们肩上的负担。

渡河的半小时,没有一个妇女倒下,也没有一块门板松散,她们像32座坚固的桥墩,牢牢钉在河里。当最后一名战士从她们肩上通过后,她们都瘫倒在河岸边上了……

妇女搭人桥的故事传颂了近百年,电视剧《沂蒙》再现了这一壮举,感动了多少今天的观众。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8)

青海原子弹试验基地

走过一座座“人桥”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也不得安宁。

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的叫嚣、美国与前苏联的“核讹诈”像一把“达摩克里斯剑”,高悬在中国人的头顶,随时都有危险。

为了打破这种威胁,中国开始了“两弹一星”的研制。

上世纪60年代,在自然灾害、前苏联专家撤走等等巨大困难面前,几十万将士、数万名专家奔赴西北荒漠,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奉献,搭起一座托举“两弹一星”的国防科学之桥。

正是这座桥强硬了中国人的腰杆,有了强大的国际地位,有了繁荣富强的今天。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19)

抗疫逆行者

03.今天仍需要“人桥”精神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但是,天灾人祸的袭扰,国外反华势力的挑衅依然存在,中华民族仍需要艰苦奋斗,还需要特殊情况下的一座座“人桥”。

在去年发生史无前例的“新冠病毒疫情”的危难之时,解放军官兵、白衣战士逆势而行,挺进疫情最为严峻的武汉,用冒着风险、乃至牺牲的精神,为中国人筑起了一座安全之桥。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20)

华为集团

在美国围剿华为之时,华为人自强不息,加强自主研发,用世界领先的5G技术和国产芯片,架起一座“自主”之桥。

尤其在近期美国加大反华言行之时,中国人团结一致,筑起一座发展前行之桥。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率世界第一,抗疫形势最好,人民安居乐业。

金刚川为什么一定要建桥(无论怎样评价金刚川)(21)

《金刚川》人桥海报

这个时刻,我们观看电影《金刚川》,瞻仰先辈用血肉搭起的人桥,愈觉悲壮和亲切,也有一种传承“人桥”精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