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着本质区别,西方古今风景画,力图描绘光与色两种自然属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西画写意风景离不开写生,中国山水画可以完全不写生,靠想象力创作。可是科班出身的“写生”画派都学过素描,积久成习,无论擅长写实还是写意,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写生。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山水画写生误区辨析)(1)

李可染在桂林写生

一、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的客观摹写,而是宗炳《画山水序》所说的“山水以形媚道”,即要通过山水景观,使“道”美好地显现。

这个“道”应指“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画家面对山水,得先像他所要求的“澄怀味象”,做到与山水“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然后“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达到物我合一而畅神的境界。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忙着对景描摹。为此范宽才会常常在“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画趣”。即使是“雪月之际,也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对景造意,不取繁饰”。他所做的,正是宗炳的意思。不取繁饰,就是不被景象的细节所俘虏(这恰恰是对景写生最易触犯的毛病)。寻求画趣而引发思虑和造意,都是山水创作主体在构思立意上,以寻找和确定画中所要表达的意境,这便是山水画造境的过程。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山水画写生误区辨析)(2)

李可染江南写生

可是写生往往没有这个过程,去到一处名山胜地,找好写生角度与位置,最多规划一下布局,就迫不及待不假思索地挥毫染翰,那是“写景”,不是“造境”,两者区别很大。“境”是什么?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就是说,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即“万趣融其神思”,达到“天(景物)人(感情)合一”的境界,那才有意境。“造境”是个塑造意境的过程,单纯“写景”缺乏感情交融的意境,自然就无境界。中国文化很在乎境界,中国画的高低优劣也在境界之有无。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山水画写生误区辨析)(3)

李可染写生照片

二、中国山水画强调造境,以五代两宋最为典型,大多山水作品“画中有诗”。

元代以降的文人山水画,改为在画上题诗,同样也是为了强调“造境”(意境大半由图像塑造改为文字提示),而不仅仅停留在“写景”上。古代只有“写心”一派,佛家说“一切由心造”,用在山水画的创作上,非常吻合。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山水画写生误区辨析)(4)

李可染创作

三、结语。

现代“写生”画派的图像写实,写生创作(不管是在写生现场还是在画室完成)的山水如果重视造境,就能点铁成金,效果不减宋画,李可染就是如此。具象山水不管“写生”还是“写心”,都很难对景造意,因为它们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已经固化,殊难创造新意境。因此李可染后期创作的作品,大多不是具象山水,写生素材仅是借用来生发意象。由此越发证明,写生不是多多益善,且不宜多画名区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