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是说某人德行高,声望大。一般用来称颂年高德劭,且有声望的人。出自《晋书.卷六四.简文三子传.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纪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德高望重”一般是自己声望品德足够让人敬佩,而由其他人做出的评价。成语出处的司马元显却不走寻常路,他是自认为“德隆望重”,强迫百官歌颂、敬畏自己,实际上那时候他才二十不到,不得不说有点讽刺。

司马元显是司马道子的长子,而司马道子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弟弟,深受晋孝武帝的宠信。

康熙整卖官的知府(二十岁权倾朝野)(1)

当时的东晋大权尚在谢安手中,携淝水之战的声望,谢安成了东晋最依赖的外姓豪族,盛极而衰,也因此遭到皇帝的忌惮。身为皇族兄弟的好处显现出来,权力逐渐被让渡给了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也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小小年纪就在羸弱的司马氏中出类拔萃,有主见、办事也果断,尽管他还是个少年。这让他得以在割据日益加剧的东晋末期迅速崭露头角。

当时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对抗司马道子的专权,旗号也是一贯的清君侧,成功逼得司马道子杀了宠臣王国宝。司马元显虽只有16岁,但却下决心要除掉王恭,于是让他爹封了自己征虏将军,并掌握了不少兵力。第二年,王恭再次联合多个刺史起兵,这回司马道子蒙了,只知道喝酒,而司马元显成了主心骨,对付多路大军,布置得当,应对有方。

康熙整卖官的知府(二十岁权倾朝野)(2)

最后成功说服了王恭大将刘牢之反水归降,击败并捉住了王恭,除掉了心腹大患。刘牢之必须要多说几句,这人太关键。他执掌的北府兵就是当年淝水之战的主力,战斗力极强。而司马元显年轻轻被叛军处死,也是因为后来刘牢之的再次反水。

康熙整卖官的知府(二十岁权倾朝野)(3)

击败王恭并成功安抚多个地方大佬,让司马元显声望陡增,他还干了件大义灭亲的事。他爹司马道子当时还担任司徒和扬州刺史,但这哥们身体不好,还沉溺酒水,司马元显建议朝廷解除了他爹的职务,结果司马道子勃然大怒。然并卵,元显就是这么牛。

这才有了开头的晋书的记载,因为地位尊崇、权力够大,周围的人对司马元显都尽力奉承巴结,司马元显自然以为自己成了不世出的一代英杰。晋孝武帝也因他有辅政之功,加上他的生母刘氏是会稽王夫人,给了他高官厚禄,这更让司马元显目中无人。太皇太后驾崩时,孝武帝召司马道子入宫,司马元显认为自己“德隆望重”,就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而群臣慑于司马元显的淫威,也只好跪拜。从这点看,二十郎当岁的司马元显已经彻底飘了起来,为他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伏笔。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用在司马元显身上也适用。五斗米道的孙恩掀起了叛乱,并开创了海盗战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绕着打,减员太大就跑回海岛,这波叛乱让司马元显吃了苦头,也加剧了各地刺史的拥兵自重。

康熙整卖官的知府(二十岁权倾朝野)(4)

外患未除,司马元显开始惦记收拾羽翼丰满的荆州刺史桓玄。这次讨伐很没力度,或者说司马元显控制力已大不如前,交战中桓玄倒是不断取得胜利。关键时候,大将刘牢之再次反水,桓玄攻进了建康,活捉了司马元显,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元显被杀,死时21岁,同时他6个儿子也遭杀害。21岁取得一国控制权,都督18州军事(谢安淝水之战后也才都督15州),还生下6个儿子,难怪百官忌惮元显,而元显也认为自己天纵英才。

年纪不大,或者难服众望,还是不做“德高望重”者好,这是元显给大家的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