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18日作于陕西佳县朱官寨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1)

1947年9月12日,共产党的好朋友续范亭在山西临县病逝,9月18日举行葬礼。毛泽东由陕北去唁电并送花圈和这副挽联。中共中央追认续范亭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该联最初是毛泽东委托谢觉哉代笔为续范亭将军书就的,谢觉哉代写的挽联为:

为民族翻身,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眼睛亮得很,骨头硬得很,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后经毛泽东点化,遂成如下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和谢觉哉共同完成的一副对联。

此联录自余章瑞、余东东著《中华对联鉴赏》,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84页;首次发表于《冀中日报》1947年9月29日。

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2)

续范亭

注释

1、[续范亭] (1893—1947),山西崞县(现为平原县)人。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在国民军中工作,曾任国民第三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及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他热爱人民,痛恨蒋介石,自感身为将军报国无门,决心誓以一死唤醒国人。于1935年到中山陵祭堂前剖腹自杀。得救后,他便刻苦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真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西安事变”后,续范亭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战区保安司令。1939年后,在抗日根据地历任山西新军总指挥,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

2、[事业垂成] 事业:承接上联的前两句,指“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的革命事业。垂:接近、将近。垂成:即将成功的意思。具体说续范亭病逝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夜,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

3、[公胡遽死] 公:对尊长或平辈的敬称。《汉书·沟洫志》:“赵中大夫白公。”颜师古注:“此时无公爵,盖相呼尊老之称。”也是上对下的敬称。《汉书·韩信传》:“上复骂萧何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这里是毛泽东对续范亭的敬称。胡:为什么、怎么的意思。这里做“怎么”解。《诗经·邶风·式微》:“胡不归?”遽(jù):发巨音,急,仓促。“公胡遽死?”就是说,续公您怎么就这样急促地离开了我们呢?

4、[云水襟怀] 云水:一种意动用法,像云,像水。云水襟怀:像云一样洁白,像水一样纯净的襟怀,其实是襟怀坦白的一种形象的用法。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续范亭一生光明磊落,一心为国,襟怀坦白是对他的一生最好诠释。

5、[松柏气节] 同云水襟怀的结构相同,松柏:像松,像柏。松柏气节:像青松和翠柏一样顽强的气节。是成语松柏后凋的化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此,比喻续范亭在当时异常艰险的岁月里,反对内战,坚持和平统一的高风亮节。

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毛泽东对联赏析之104)(3)

续范亭塑像

赏析

谢觉哉写就的对联,总的说来,表现了续范亭将军刚正不阿的品质,体现了续范亭将军明辨是非的革命斗志。但是,在词语的搭配和对仗上有明显的不工之处,艺术上还欠佳。毛泽东对对联只是进行了小小的改动。上联将第一个“翻身”改为“解放”,使对联的文气更重。下联开头两句“眼睛亮得很,骨头硬得很”,过于直白,毛泽东改为“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立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寥寥两笔,全联皆活。语言生动活泼,平仄抑扬顿挫,对仗工整,成为一副艺术性较高的好联。

上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与下联“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对仗非常工整,两个“为”与两个“有”字都是动词,“阶级”对“松柏”都是联合词组构成的名词。上联的“垂” 字和下联的“顿”字在全联中用得最妙、最活,用字简洁,意思表达得又特别明白。而且这两个字在上下联中,在朗读的语气上都起到了一个转折的作用。前两句阅读时速度比较慢,到了“垂”和“顿”的时候,速度突然提高,表达了内心的一种急切、激动、悲痛的心情。“云水襟怀”、“松柏气节”,更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爱国人士续范亭数十年为国家民族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由衷地表达毛泽东对这位三次拒绝接受蒋介石的“委任状”,弥留之际还陈书中国共产党,请求入党的爱国志士不幸贲志而殁的莫大惋惜和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