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死的问题“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从这句诗里,恰恰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对死的敬畏谁都想死后“不朽”但如何能做到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华文化时代的精华:中华文化的不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华文化时代的精华:中华文化的不朽

中华文化时代的精华:中华文化的不朽

人生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死的问题。“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从这句诗里,恰恰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对死的敬畏。谁都想死后“不朽。”但如何能做到呢?

对人死的问题的思考,便从人生论转入宇宙论,这己不属“人”而属“天。”死生之际,便是天人之际。人人都不想死,人人都想不朽、永生,这是人类最古、最早遇到,想要解决的问题。

人如何不朽、永生呢?

《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的叔孙豹到晋国,晋国的执政者范宣子出来迎接,并问道:“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叔孙豹看了一眼范宣子,没有吭声。

范宣子得意的说道:“从前我的祖先,自虞舜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如今晋国称霸,我们范氏当政。我们范家四代官禄未辍,也算得上是不朽吧。”

叔孙豹听完静静的说:“那只是家族的世禄,非人生的不朽。”

“豹闻之,最高的境界是建立德行,其次建立功业,其次留下言行,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人们忘记。这才叫‘不朽’。”

“至于你说的世代永享官禄的,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这样的家族,不能说是‘不朽’。”

从这一对话里,正如郑国的子产说的:“天道远,人道近。”那时的中国人,不信生前和死后有灵魂存在,所以,他们想像的不朽,不从“灵魂不灭”上打算。范宣子以家族的传袭食禄为不朽,叔孙豹则以在社会中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只能不朽在人生圈内,而不能逃离人生圈,在另一世界中获得不朽。按西方的宗教观念,人应该活在上帝的心里,按中国人的思想,人应该活在其它人的心里。立德、立功、立言,便能使其人活在后代人心中而不朽。

但我们普通人没能力立德、立功、立言,怎么才能活在自己的后人心里而不朽呢?这便产生了中华文

化的祭祀文化。后人通过祭祀与祖先交流,其祖先不断的在后人脑中出现而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