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河北省与周边各省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河北省与山东省、河北省与山东省之间的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聊聊河北省与山西省之间的区划调整。当年,山西省的蔚县、涞源县,陆续划入了河北省管理。那么,山西省的两个县,为何会划入河北省管理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山西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2021年,山西省的GDP总量达到了2.25万亿。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产业转型的完成、道路交通的改善,山西省的发展非常迅猛。
尤其是2022年,山西省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非常出彩。目前,山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其中,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经济最强的城市。
山西北部的地形结构复杂,在古代历史上属于标准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反复较量的过程中,山西北部属于抗击游牧骑兵南下的屏障。在山西省内,设立了一系列的重要关隘,例如雁门关、娘子关等等,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古代对山西地形的评价是“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被称为燕云十六州,属于拱卫整个华北平原的咽喉。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以后,中原王朝立刻陷入了无险可守的局面,只能被动防御。宋朝曾经2次大规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都功败垂成。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但是,元朝仅仅确立了行省制度的框架,很多细节并不完善。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把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不过,元朝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败退北方草原以后,屡屡组织力量,进攻明朝北方的各个州府。为了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明朝设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和城堡,最终,组建了著名的九边重镇。
从东北到西北,划分了防御体系,分别是:辽东镇、甘肃镇、宁夏镇、蓟州镇、大同镇、宣府镇、延绥镇、山西镇、固原镇。宣府镇大体上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在众多明朝历史文献中,对于宣府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至于大同镇,则是山西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在明朝统治时期,大同府下辖了7个县,分别是: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这7个县隶属于4个散州,分别是:蔚州、朔州、应州、浑源州。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因此,出现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格局。
其中,南直隶包括了现代的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北直隶包括了现在的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17世纪中期,清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方的南明势力。清朝统治的初期,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区划格局。南直隶的地位下降,更名为江南省。江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水网密布,并不利于管理。
1667年,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清朝撤销了江南省,组建了江苏省、安徽省。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清朝统治初期,直隶省与山西省的区划,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时期的格局。不过,明朝统治时期,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区划,基本上是围绕防御草原游牧骑兵进行的。但是,进入清朝以后,清朝已经逐步控制了漠北蒙古各部、漠南蒙古各部。
清朝采用了满蒙联姻的策略,清朝皇室女子嫁给了各地蒙古王公,蒙古贵族女子嫁给了清朝的贵族子弟。在清朝军队中,还出现了蒙古八旗。在实际管理中,山西省的部分州县,明显距离河北省更近,更近有利于管理。结合各方面的实际需要,1693年,从山西大同府的蔚州,划入了直隶省宣化府管理,并且更名为蔚县。
到了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出于实际考虑,再次调整了直隶省与山西省的区划格局。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山西省大同府下辖的广昌县,划归直隶省的易州管理。不得不说,我国各省的区划格局,基本上就是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确定下来的。例如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四川省与云、贵、湖等几个省份,都进行了区划调整。
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各地军阀忙于相互进攻,对各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百姓们的日子很苦。1914年,鉴于直隶省广昌县与江西省广昌县重名。直隶省的广昌县以“涞水发源地”为寓意,更名为涞源县。
1928年,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目前,蔚县隶属于河北省的张家口地级市管理,涞源县隶属于河北省的保定地级市管理。其实,河北省与周边各省,都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划调整。在五六十年代,河北省陆续与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划调整,最终,基本上形成了当代河北省的框架。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