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三样东西极其坚硬: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 本杰明·富兰克林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1)

我是谁?

《披荆斩棘的哥哥》第六场,张晋、张智霖、尹正三位演员,以一首《给电影人的情书》,唱哭了无数人;

我已经刷了N遍,依旧内心奔涌。

张晋,唱出了少年追梦的“野心”;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2)

香港纪录片《龙虎武师》里钱嘉乐曾回忆道:“以前的香港动作片,一条拍完,大哥(洪金宝)喊cut,救人!是喊‘救人’,不是喊‘收工’。”

这个说的就是武行、替身的工作,而9岁开始习武,做过14年武术替身演员的张晋,应该更懂其中的滋味;

最初与蔡少芬在一起时,他最大标签就是“蔡少芬的老公”“十八线武打演员”,还一度被嘲笑吃软饭

但他顶住压力,为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凭借《一代宗师》斩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完成事业逆袭;

张智霖,唱出了男人始终的“初心”;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3)

很多女孩都被他的“Captain Cool”迷得神魂颠倒,而我最爱他诠释的那位风流倜傥仗义豪侠“六条眉毛陆小凤”

德艺双馨,有颜有品,有始有终,这应该是好男人天花板级别了吧;

他把自己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热爱的演艺事业,虽已两鬓斑白,韶华不再,但热情依旧不减半分;

尹正,唱出了人生如戏的“纠心”;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4)

半路出家的尹正,演戏8年藉藉无名,好不容易靠着《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商细蕊一角翻红,却被网友嘲讽为“商胖蕊”,还指责他将戏剧名伶演成了吃货大妈;

之后他又在网络上,靠减肥人设一度成为网红顶流,而接着就遭流量反噬引来网友骂战,真可谓人生如戏;

其实,他们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我是谁?”

这不是什么哲学终极命题,而是每个身处社会中的普通人,都要面对的自我成长与探寻。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5)

在我们世界的核心,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我们自己;

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

你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性别,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记忆。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6)

社会心理学认为,我们的自我概念是由几种“自我”组成的;

自我图示: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自我,比如身高、体重、长相等;

可能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以及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

而除了基因遗传对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之外,社会经验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包括:

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周围的文化”等。

虽然张晋、张智霖、尹正三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都是演员,但他们的社会同一性不同,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不同,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像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张晋,他是以武术替身出道的,那他所认知的替身,和演员所认知的替身,以及观众所认知的替身,到底算不算演员呢?

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就造成了社会同一性的错位,导致焦虑和挫败感;

张智霖看起来是很好地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构建,不管是扮演的社会角色,还是社会同一性,亦或是顺畅的演艺生涯和正向的口碑,

但还有个文化因素影响,出生成长于香港的他,在进入大陆这个巨大“新世界”之时,会不会在某一刻因长久形成的文化差异,而受到一些冲撞呢?

尹正的身份是多变的,演员、歌手、网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同一性一直处在不断地摧毁和构建中,将来还有很大变数我们不知道,但来自网络的舆论潮水已分化为两级,向他冲袭而来。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7)

《给电影人的情书》

“何悲何爱何必去愁与苦,何必笑骂恨与爱,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银河里才是你灵魂地徜徉地,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他们的自我世界,在这首歌里找到了答案,

而我们普通人,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8)

“我思故我在”的时代渐渐消逝了,如今的现实是“其他人思,故我在”。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更自信、更独断、更享有权利,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焦虑,更痛苦?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9)

大部分人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天早上,你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凌乱不堪,但你已经来不及洗头,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帽子,于是你稍微整理了一下,便赶紧出门去赶公交地铁上班。

一整个上午,你可能一直都很在意那糟糕的发型,并显得极为不自在,而令你惊讶的是,哪怕是一起聚集在会议室开会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同时针对你的发型表示过任何评论。

于是你又开始想,他们是在私底下嘲笑你的发型吗?还是他们太过专注而没有注意到你那凌乱的发型?

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称为“镜像自我”,他认为:我们总是利用“我们以为别人怎么看我们”为镜子来认识我们自己。

之后,社会学家乔治·米德精炼了这个观点,他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我们通常感到赞扬别人比批评别人更自在,更倾向于恭维而不是嘲讽他人。因此,我们可能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了我们的自我意象。”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10)

据统计,我们这一生大概会接触700万人,与你有关联的不到10万人,重要的社会和家庭关系网大概只有几300人,对你能够真正产生影响的可能就20人左右;

那这20多人对你的观点评价所形成的“镜像自我”就非常重要了,某种意义上真的可能左右你的人生方向;

渣男对女性的PUA操纵,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影响的例子;

所以,孔夫子老早就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但驾驶我们人生航船方向的,终究只能是我们自己;

就像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给予我们的忠告:“认识你自己。”

张智霖最新情书 张智霖那封给电影人的情书(11)

这封写给电影人的 “情书”,也是写给我们每个普通的人的“告别书”,

和昨天的自己告别,和不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告别,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告别,

勇敢一些,热烈一些,去披荆斩棘,去成为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吧!

男人至死是少年;

送给天下所有“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