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表达的道理(观书有感其一赏析)(1)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孝亭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的诗歌,寓哲理于形象,不遵循前人格式,独具创新。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两首《观书有感》。

【字词解释】

鉴: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nǎ)得:怎么会。那:怎么。

清: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

【原文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在面前展开,

天上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徘徊。

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透明?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送来活水。

【实战演练】

1.这首诗中的“源头活水”比喻什么?

答:“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

2.这首诗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这首诗告诉我们:人要想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