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群臣聚集紫宸殿,商议祈禳京师瘟疫。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建议以“释罪宽恩,省刑薄税”来祈禳天灾,修设好事,以济万民。宋仁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但瘟疫非但没有被遏制,反倒更为盛行。

于是,故于皇佑四年(1052年)的范仲淹穿越而来,在另一次朝会中建议宣请嗣汉张天师进京,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瘟疫。宋仁宗无奈,只得任命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

洪信是殿前太尉,因而,他就是“洪太尉”,《水浒传》的洪太尉就是宋仁宗朝的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

我这样反复地强调洪太尉就是宋仁宗朝的内外提点、殿前太尉,并非啰嗦多余,而是提醒列位看官注意,洪信的职务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玄机——这个人物隐喻了几个皇帝,其中,最隐秘的一个皇帝就是赵匡胤的父亲、武昭皇帝(追谥)赵弘殷。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1)

洪太尉隐喻了朱元璋父子,大明朝误走妖魔“孙立”

却说洪信奉了皇帝诏书,来到了龙虎山。上清宫的住持告诉洪太尉,要见到张天师,就得独自一人爬到山顶去。于是,洪太尉提着香炉,怀揣圣旨上了龙虎山。没走多远,洪太尉便遇见了一只白额吊睛虎、一条雪花大蛇。

书中写道,那只白额吊睛虎朝洪太尉咆哮了一回,便“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这处描写,施耐庵一击双鸣,暗写了两个梁山好汉。“锦毛虎”是原清风山大头领燕顺,此人与王英、郑天寿组合成“燕王英武真天授”,暗喻的是燕王朱棣。同时,以老虎离去的动作,“楔出”了少华山的二寨主,朱武的部下跳涧虎陈达。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2)

那条雪花大蛇,同样写的是两个人。首先,说的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大雪节,这一年是农历丁巳年,属蛇。而雪花又是白色的,因而,这条大蛇又楔出了少华山的三寨主白花蛇杨春。

陈达、杨春都出场了,还能少得了朱武吗?所以,跳涧虎、白花蛇便“楔出”了朱武,与洪太尉组合,就是朱洪武。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3)

为坐实洪太尉隐射的就是朱洪武,施耐庵还特地把张天师描写成牧童的形象。上清宫住持真人说,这代张天师法号虚靖先生,而虚靖先生是宋徽宗册封的,也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未来之客。虚靖先生九岁嗣教,当然是一个牧童的形象。但是,虚靖先生却不是牧童,此处,同样是在暗射曾经做过放牛娃的朱元璋。

至此,大明王朝的三代皇帝都粉墨登场了。

洪太尉从龙虎山下来后,第二天便随着住持真人游览龙虎山,参观各处殿宇。来到伏魔之殿时,施耐庵做了这样特别的描述:

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格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4)

“朱红”无疑也是朱洪武的暗喻,而“朱印”则又隐喻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怎么讲?印,就是印信,“朱印”岂不就是洪(红)信?此处的朱红大印,当然指的是“皇信”,皇帝的大印那就得用朱膘了。朱标就是黄信(皇帝的印信),黄信不能镇住三山,十个回合就败在了“燕王英武真天授”的手下。因为,黄信手中的丧门剑暗示此人已丧,而且,还有丧门之祸。

朱标没有做过皇帝,朱允炆却追谥他为孝康皇帝。朱棣夺位之后,废除了朱标的皇帝尊号。父子两人都丧门了。

洪太尉隐喻了朱洪武、朱标两代人,楔出了朱棣、朱允炆两个皇帝。那么,施耐庵为什么写这样一个背负多重隐喻的人呢?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5)

洪太尉暗藏了赵匡胤父子,赵太尉才是误走妖魔之人

误走妖魔这段故事之前,《水浒传》还有一个“引首”,这一段是从赵匡胤出世开讲的。书中说,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感得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

这段文字应当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其中,加了一句“霹雳大仙下降”,把史料中的“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赤光绕室”改成了“英雄勇猛,志量宽洪”、“红光满天”。毫无疑问,这样改写史料,为的是照应后文的“洪太尉”。

《宋史》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征途中,忽然在书简中得到一个布囊。这个布囊中装着一块三尺长的木简,上面写着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柴荣回师后,立即撤掉了张永德的点检职务,“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柴宗训继位后,封赵匡胤为归德軍节度、检校太尉。

红光满天、志量宽洪的赵匡胤做了太尉,恐怕也是施耐庵笔下的“洪太尉”了。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6)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点检做天子”明显是一处造假,假如真有这么回事,或者是有人故意把这块木简让柴荣看到,那么,赵匡胤就危险了。至少,柴荣干脆不设这个官职便罢省得“点检”来夺柴氏江山。退一步讲,就算是柴荣相信了木简的鬼话,任命赵匡胤为点检,为何又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呢?

施耐庵绝对不相信《宋史·太祖本纪》的这段荒诞不经的神话,在《水浒传》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无情的讥讽了《宋史》的造假: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柴世宗明明没有传位给赵匡胤,而且,任命赵匡胤做的是“点检”,施耐庵却故意写成了“检点”。

《水浒传》中隐藏了赵匡胤得国不正,背叛柴荣,欺负他家孤儿寡母的篡国谋逆勾当。因而,洪太尉便是误走“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妖魔的人,赵匡胤就是洪太尉。

施耐庵颠倒“点检”为“检点”不光把赵匡胤写成了误走妖魔的洪太尉,而且,干脆直接说赵匡胤也是洪太尉误走的一个妖魔。

本文导语中说,宋仁宗朝中的洪信有两个职务:内外提点、殿前太尉,这两个职务说的是赵匡胤,但却深藏着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提点,就是检点的意思,所以,施耐庵这才颠倒了“点检”。而赵弘殷于显德三年(956年)去世,柴世宗追赠太尉、 武德军节度使。施耐庵大概取赵弘殷的“弘”字,以其身后官职,暗藏了一个“洪太尉”。

在洪信前往龙虎山宣请张天师之前,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就以“洪太尉”的身份出场了。赵弘殷生下了赵匡胤,岂不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吗?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7)

很多专家认为,《水浒传》取材于民间传说,宋元杂剧平话,我却不这样认为。施耐庵写《水浒传》主要取材于历史,包括《宋史》等相关史料,以及他本人所见所闻的明朝真事。而梁山好汉的故事,则以《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为蓝本,进行再创作。

上面所讲的赵弘殷、赵匡胤父子,就是出自《宋史》的记载。在依据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施耐庵又综合野史《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简述了赵匡胤的身世及开国过程,隐藏了两个“洪太尉”。《大宋宣和遗事》是这样写的:

感得火德星君霹雳火仙下界降生。于西京洛阳县夹马营赵洪恩宅,生下一个孩儿。当诞生时分,红光满室,紫气盈轩。赵洪恩唤生下孩儿名做匡胤。

无需多做解读,这段话中的火德星君、红光满室、赵洪恩,都是《水浒传》中“洪太尉”的符码。赵匡胤是“洪太尉”,是“洪太尉”所生,这不是很绕吗?确实有点绕,究竟为何这样绕,咱们下文再说。不过,有一点可以在此确认,施耐庵的寓意是十分明确的:赵太尉才是真正误走妖魔之人。

至此,《水浒传》中的“洪太尉”全部登场亮相,这个人物所隐喻的都是皇帝,而不是虚构的宋仁宗朝的内外提点、殿前太尉。这些皇帝还都是父子,分别是赵弘殷、赵匡胤,朱元璋、朱标。

那么,施耐庵为何把“洪太尉”写成了父子皇帝,而且,又是“洪太尉误走妖魔”呢?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8)

洪太尉误走妖魔,施耐庵笔下没有好皇帝

《水浒传·引首》从赵匡胤的身世以及北宋王朝建立说起,引出了下文的“洪太尉”。虽然误走妖魔之后,洪太尉只在书中以“洪教头”的身份出场过一次,但却统括了全书。

却说洪太尉打开了伏魔大殿,掀掉了镇压妖魔的石碣,此时,“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随着这声响亮,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逃出了龙虎山。毫无疑问,这声响亮,就是“霹雳大仙”的作祟。因而,镇压妖魔的石碣背面刻着“遇洪而开”,洪,就是赵洪恩、赵匡胤父子。

梁山大聚义时,是张天师的徒孙住持罗天大醮,同样是罗天大醮做到第七天时,梁山正西北乾方天门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随着这声霹雳般的巨响,一只金盘“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原来,罗天大醮就是“皇坛”,难怪误走妖魔与“妖魔”聚义都要先做这个道场。

霹雳大仙洪太尉再度降临,收束了梁山大聚义的故事。《大宋宣和遗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的是赵匡胤曾经写过一首《咏日》诗,诗中有这样两句:须臾捧出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9)

这就十分明白了,出现在梁山上的金盘,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而《大宋宣和遗事》的作者却说,赵匡胤的这两句诗被后人认为是北宋灭亡的预言诗。北宋被金国灭掉,因而,“金盘”一出,便赶走了残星与明月——“赵”不就是“走小月”吗?

上文讲到,梁山好汉逃出龙虎山之后,书中说这伙人的使命就是“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因而,宋江率领梁山好汉不断攻打赵宋州府,斩杀赵家官员,连宋徽宗的国舅都不放过。而当“金盘”降临时,晁盖、宋江先后发起对曾头市的作战,驱逐金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都是彻底的反皇帝的造反派,更是“保境安民”的抗金英雄。《水浒传》肯定要写到梁山抗金保境的英雄故事,绝不可能终局于大聚义,更不可能如《征四寇》那样,向妖魔皇帝宋徽宗屈膝投降,乞求招安。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10)

北宋的事情讲清楚了,那么,“洪太尉”为何又与朱洪武父子有关呢?为何又“楔出”了朱棣、朱允炆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水浒传·引首》中的一段话吧:

(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中,施耐庵写丢了北宋的一个皇帝,那就是宋真宗,说的是宋太宗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宋仁宗。施耐庵这样写,明确的把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大明朝的“洪太尉”直接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所以,明朝的“洪太尉”误走的妖魔就是“孙立”。

北宋的洪太尉误走了妖魔,导致了大宋王朝的灭亡。明朝的洪太尉误走了妖魔,引发了靖难之役。四年内战之苦,百姓失去太平天下,朱明王朝同样是一个妖魔王朝。这些故事都将随着“洪太尉误走妖魔”而徐徐展开,梁山好汉的故事不断演绎了两个妖魔王朝的兴起与衰亡,演绎了大明王朝的自相残杀,相互吞并——梁山大火并隐藏的就是这样的历史。

施耐庵的笔下没有一个好皇帝,难道《水浒传》还是一部宣扬投降的小说吗?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11)

评议前王并后帝,《水浒传》尽显家国情怀

《水浒传》有两首开篇词,分别是“临江仙”、“南吕宫·玉娇枝(贺太守要霸占玉娇枝)”。历来,都认为这是一首词,而且不符合任何词牌格律,恐怕不是出自施耐庵之手。我经过仔细的求证,认为这是两首词,应当就是《水浒传》原版的开篇词。因为,“临江仙”这首词点明了施耐庵的创作意图,以及《水浒传》的深刻寓意:评议前王并后帝

施耐庵客观地站在历史高度,热情肯定了赵匡胤扫灭五代狼烟,迎来天下太平的历史功绩。同时,盛赞宋仁宗的“三登之世”,道不拾遗,户不夜闭的天平天下,让百姓受了些快乐。

但是,因为这个王朝原本就是篡位而得,第一个“洪太尉(赵弘殷)”诞生的同样是一个“妖魔”。而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改变了皇位传承世系,这个“妖魔”又再度出世,以梁山上的“杜迁”隐喻了北宋王朝的历史转折。火并篡位,始终是这个皇朝的遗传密码。先天不足,因而“金盘”降临,王朝覆灭,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12)

施耐庵对赵匡胤的评价,同样适用于朱洪武。但是,因为他实在太看中嫡传,立了朱标的儿子做皇帝,为大明王朝的大火并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水浒传》中尽管以“郁保四”这个人物隐含了“欲保四”的寓意,施耐庵也是站在了朱棣的立场之上。但是,朱棣与赵匡胤、赵光义一样,也是一位谋逆篡位的皇帝,书中对朱棣夺位成功之后的杀戮予以了无情的鞭笞。尤其是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暗藏了朱允炆被弓箭射杀的玄机,分明是在指责朱棣弑君篡位。

水浒传洪太尉结局(水浒传中的洪太尉是谁)(13)

皇帝是妖魔,王朝是妖魔,梁山好汉是天罡地煞,是专门来扰乱王朝好汉。梁山好汉在家国遭遇外来凌辱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高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气,忠于自己的使命,不效忠任何皇帝,抗金保境,尽显英雄本色。

因而,《水浒传》就是一部评议皇帝,歌颂抗金保境英雄的充满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