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这块巨石产自京郊房山,是四百多年前明朝一位官员米万钟发现的。相传米万钟是宋代米芾(fú)后裔,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他多才多艺,在诗、书、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喜欢奇山异石。米万钟不辞辛苦,踏遍郊野群山,终于在房山发现一块巨石,只见它突兀凌空,姿态不凡。米万钟赞叹不已,准备将这块巨石运回,装点自己的花园。为此他不惜财力,雇用百余人,费尽心思将巨石运出山区。当巨石被运到平原地区的良乡时,不少朝中官员和文人都慕名去观赏这块巨石,并认为它可以与宋代名石相媲美。这一盛况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者不屈不谀,魏忠贤手下私党名列五虎之一的倪文焕编造罪状,诬陷米万钟,使他获罪丢官。这块轰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被搁置在良乡停止运送。米万钟惟恐说出真情会惹出更大祸害,就假托因运石而力竭财尽,表示无奈。此后人们越传越出奇,遂将此石称为“败家石”。

颐和园的败家石为什么不能拍照(颐和园里有一块石头被人叫作)(1)

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内的“败家石”形似灵芝,乾隆皇帝为其亲笔题写了“神瑛”和“玉秀”四个大字。

米万钟死后,石头被弃放在原地,一些文人闲客常到良乡凭吊,舞文弄墨抒发怀念之情。百年之后,清朝乾隆皇帝路过良乡时,听到这一故事,大感兴趣,御驾亲往,见石头姿态不凡,大喜过望,于是降旨将其移进清漪园(现在颐和园的前身)乐寿堂内。当时乐寿堂的大门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这块石头却体型庞大,难以进院。乾隆于是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现在的地方。又在它左右分别竖起了两块形状别致的太湖石,以烘托气氛。据说皇太后因此大为不悦,认为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其实这块石头只是一块姿态不凡的巨石罢了,之所以会败家破门,还是由于人的贪念和互相攻击。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地理名胜》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