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1)

追源课本

抒情性是诗歌的主要特点,诗歌的抒情手法多种多样。《涉江采芙蓉》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抒发思念爱人的忧伤;《短歌行》则大量运用比喻、引用的手法,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归园田居(其一)》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是《考试大纲》中古诗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中的一项内容。

对接高考

常见抒情手法阐释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等。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

1、情景交融

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抒情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

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借叙抒情

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凉怨情。

5、借议抒情

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6、用典抒情

指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7、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的区别

用典抒情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论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2)

常见抒情手法的主要设题方式有:

直接提问,即题干明确要求回答抒情方式(方法),如:

(1)该诗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

(2)该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试分析某句(某联)的抒情方式(方法)。

解答此类题目时,除了要答出所用手法外,还要根据题干要求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作答。一般而言,题干中都会要求进行“说明”“简析”,那么,答题时需要完成以下两步:

第一,对所用手法进行分析;

第二,点出所要抒发的情感。

间接提问,即题干用语多带有“如何抒情”“抒发什么感情”等语。

这类问法较为普遍,难度较大。因为针对它的回答,不只是答出抒情方法,还需要从写作内容和层次的梳理、所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完整而准确地表述这两个要点(如何抒情、抒发什么感情)。另外,在回答抒情方法时,角度也较宽泛,不要局限于几种常用的抒情方法,还需要综合考虑选材、语言、意境等方面。

常见抒情手法的解题方法:

1.结合诗题、作者、主题、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点。(抓意象)

3.根据诗中景物展开联想,勾勒诗中所展现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之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第二步: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第三步: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案模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论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3)

即时对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这两句在写作角度上与前面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主人公不能与自己的爱人相守相聚的痛苦。前一句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后一句则从未来生活的角度来写,在情感表达上为直接抒情,和前面的间接抒情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②,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繁盛。②荣:花。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的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3)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2)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集庆寺①

[元]仇远

半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③,杜陵忍赋《玉华》诗④。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大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寺院。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④《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4.作者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直抒胸臆,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2)用典,颔联用顾恺之在瓦官寺画维摩诘像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反用杜甫写《玉华宫》诗的典故,表达叹息之情。(3)借景抒情,颈联中作者把眼光投向了景物,原本是美轮美奂的寺庙建筑群,如今却草木丛生、无人打理,抒发了昔盛今衰、故国沦亡之情。(4)尾联以景结情,在凄清的洞箫声中,皎洁的月光照在古松枝上,物是人非,王朝更替的感怀与清冷之景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理解诗句,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抒情手法。首联从宿集庆寺着笔,“眼底交游更有谁”,直抒故交离世后的孤独之情;颔联,看到“金粟影”“杜陵”,结合注释③④,考虑用典手法;颈联写烹笋摘茶,反映了寺庙周围杂草丛生的衰颓景象,是借景抒情;尾联写凄清洞箫、月照松枝景象,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