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化妆品,现在的小姑娘几乎人人都拥有一大堆,而对于化妆品的美好记忆,老一辈的上海人会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其实和现在的小姑娘一样,在梳妆台前有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一个粉盒子、一支口红、一瓶香水。让我们看看当年老上海的化妆桌上,有哪些明星产品。
“双妹”化妆品广告月份牌
这几幅由关蕙农、杭稚英和郑曼陀等月份牌名家为“双妹”绘制的广告月份牌里,记载的就是那个年代上海女人用的化妆品。月份牌中的两位少女仪态端庄,穿着打扮无不传递着那个年代有关美丽的种种细节——烫发、旗袍、还有她们使用的“双妹”化妆品。
上海家化前身——广生行店铺
1915年,“双妹”生产的粉嫩膏一举夺得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成为了上海滩名媛淑女们的最爱。这个粉嫩膏其实就是一种面霜,但是我们上海人给了它一个更加形象,更加文艺的名字——雪花膏——看外观洁白如雪;涂在脸上冰凉的感觉就像雪花掉落;抹开后白色膏体很快消失,犹如雪花融化。
上海开埠后,西风东渐,西方生活方式随之影响上海,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因此特别注重仪容仪表,雪花膏除了能让皮肤白嫩,还散发阵阵香味,这种一举两得的功效很受欢迎。本来作为舶来品的雪花膏因为价格昂贵,普通人很少用得起,但是国货的出现让工厂女工、家庭妇女乃至女学生们也可以拥有,由此受到追捧。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面霜的牌子越来越多,当时出名的除了“双妹”还有雅霜和百雀羚。雅霜使用了绿盖白瓷瓶,并且邀请了当红明星白杨做广告,广告上说它是"最为爱美仕女之妆台良伴"。
雅霜广告
雅霜的包装成本注定了它的价格不会便宜,所以又有了广受女工们推崇的更加便宜的百雀羚。扁扁的深蓝色圆形铁盒上画着四只形态各异的鸟儿,打开盖子是一层银白色的铝箔盖,锨开这层盖子,就是乳白色的膏体了,人还没凑近,一股浓厚的甜香味就直扑鼻子。
百雀羚面霜
铁盒还分大盒小盒和迷你盒,迷你盒因为价格低廉而且便于携带,最受欢迎,上海女人把它装在包里随身带着,需要的时候随时拿出来抹一点。
上海女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上海女人走出家门前,都会习惯性地照照镜子,都会尽其所能地使自己成为一个精致的女人,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依旧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得有模有样,在能力范围内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优雅。
以前,家里请亲戚朋友来家中吃饭,吃完饭后,妈妈就会拿出新毛巾,请客人擦一把热水脸,水里还会滴几滴花露水,热气中氤氲出阵阵香气,擦完脸还会拿出一罐友谊面霜,让客人涂抹在脸上和手上。
友谊面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多反映女劳动模范,女先进生产者的新闻影片,片中把女性的性别美感都抹去了,不过那个年代上海的女人们在下班之余还是会细心地打扮自己,换下工作服,穿上自己的衣服,重新整理下头发,洗个脸擦上一层雪花膏再回家,即便到了家里也是直接钻进灶间与油烟为伴,至少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要干净漂亮。
那个年代雪花膏不仅百货商店有卖整瓶整盒的,遍布上海的很多小烟杂店也有散装雪花膏“零拷”,就像去酱油店里打酱油一样。柜台上一个个大大的塑料罐子里装着白色粉色的雪花膏,店员用一根扁长的木棍舀一大勺装进顾客自带的瓶子里,按分量出售。会做人家的上海女人总是先在百货商店买一罐雪花膏,用完后拿着这只罐子再去“零拷”,回来仍旧把它放在五斗橱上显眼的位子,花小钱得到最佳的效果。
“零拷”散装雪花膏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起来,各种国产和进口品牌化妆品也慢慢进入上海。珍珠霜、银耳霜,这个霜那个霜的,雪花膏的“花头”也越来越多。记得当年还有一个美白霜,朝脸上一涂,面孔马上白起来。不过这个雪花膏也有个毛病,膏体比较厚,如果不仔细涂均匀,脸上就会东一块白西一块白的,走出去就要闹笑话了。
老化妆品生产线
雪花膏陪伴着上海女人的人生,也滋润着上海女人的生活,雪花膏散出来的阵阵暗香,也已经深深地留在了她们的记忆中,也让上海这座城市处处弥漫着淡淡香味。
资料:上海音像资料馆官方微信@影像上海
编辑:张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