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曾经如雷贯耳,几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那么戏里所讲述的情节,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

沙家浜京剧由什么改变来的(京剧沙家浜如雷贯耳)(1)

关于沙家浜和沙家浜地名的由来

关于沙家浜的故事,最早见于1957年6月发表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同年又发表了时任“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的回忆录《阳澄湖畔》。1959年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沪剧《碧水红旗》演出。1960年剧名改为《芦荡火种》,1964年1月进京演出。1964年3月底,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开始公演,后经毛泽东提议,剧名改为《沙家浜》。因此现代京剧《沙家浜》是移植于沪剧《芦荡火种》。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沪剧院创作人员来常熟采集素材时,我父亲正好在文化系统工作,曾接待过他们。这两个剧所反映的抗战情景主要发生在苏常太(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沙家浜只是这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的一部分,是当时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后方医院所在地。为什么叫抗日游击根据地?因为当时常熟城区由日寇侵占,乡下既有新四军活动,又有主张“曲线救国”的不知姓汪还是姓蒋的“忠义救国军”驻扎。

沙家浜原名横泾乡,因为沪剧《芦荡火种》的缘故,也曾改名芦荡乡。改革开放以后,因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名气要比芦荡乡大。为了借助品牌效应,加快经济发展,遂将芦荡乡更名为沙家浜。

沙家浜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当时日寇占领下的苏皖两省不仅位于中国最心脏地区,而且水陆交通纵横交错,所以一直被国民党视为最关键的地区。此前,由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仅有4个支队,1万人左右,国民党并未将其视为威胁。故而得以留在此一地区,受三,五两个战区统辖,开展游击战。到了1939年,国民党开始意识到新四军扩张的威胁,很快派出游击部队进入苏南地区,并明令新四军两个支队退出京沪铁路以东的苏南地区,双方还为此发生了多次摩擦。

由于难以在苏南地区立足,陈毅感到非常头疼,这时由叶飞领导的“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在日占的苏中一带活动。“江抗”实际上就是新四军第六团,借“江抗”之名,行抗日之举,也是出于国民党挤压的一种无奈。如何让“江抗”东进苏南地区并能立住脚,成为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的焦点。这也就是“沙家浜”的意义所在。(见叶飞为沙家浜照壁的题词)

京剧《沙家浜》剧中人物的原型

被剧中誉为“十八棵青松”的伤病员,其实是36个伤病员,因无法全搬上舞台,只好减半处理。

除沙奶奶有原型外,阿庆嫂是虚构的,但村里老百姓确实如戏中所唱:“家家住过许多新四军”,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与日伪巧周旋,当地不少人是沙奶奶,也是阿庆嫂,所以便有了脍炙人口的《智斗》一场戏,这是艺术加工。

关于郭建光,是由地方及新四军伤病员中三个人的名字各取了一个字组合而成的。

沙家浜京剧由什么改变来的(京剧沙家浜如雷贯耳)(2)

左起:郭曦晨,李建模,夏光

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葵有其人,但真名叫胡肇汉,解放后被处决。

为什么36个伤病员被称为“芦荡火种”?

36个伤病员伤好以后,就地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斗争,日渐壮大,成立了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当地老百姓称为“新江抗”,后又发展为“新六梯团”,与当地原有的“民抗”并肩战斗,为后来“江抗”的东进,创造了条件,立住了脚跟。

(图文来源于头条号戏曲宝,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