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合人群

抑郁及身边有抑郁的人,想了解抑郁的人,心理学工作者,好奇心过度者,痴迷思维者,影迷。

超长预警,太长不看者,可直接文末看重点。

上帝将情与欲定义为一种罪。

我曾遵循此规则,试图消除我身上的欲望,却办不到。

我为此而痛苦。

直至有一天我接受了我自己,并为此而感到高兴。

如果上帝因此而愤怒,

那么也许我就是个反基督者。

致敬《反基督者》

在我看来,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影片都充斥着对主流观点、教条教义的深思及嘲讽。在经历自己的抑郁时,并没有认同自己“情绪上有疾病”的观点,而是决定怼回去。

前往伊甸的路上,丈夫和妻子就像是永远不在同个频道的两个人。

感性的人:事物给我的感受。

理性的人:看见的客观事实。

但理性总是在否定感性,因为“感觉”不符合我们对于世界的客观认知,不符合“成年人的世界”。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1)

我和身边的人讲话像是鸡同鸭讲

所有人在寻求安慰时,需要的都是情感上的慰藉。

但如果你遇到一个死理性派,一般只会听到理性的分析,这也等于否定了你的感受。

抑郁的人,大都有过长期被否定的感受,可能来自原生家庭、另一半或工作环境。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2)

正在闲逛的丈夫,却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

一只难产的鹿。

自然界是美丽的,却也是残酷的。

第 二 章 痛 苦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3)

丈夫尽力的想让妻子恢复最基本、最简单的日常活动。

我难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任务。

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行动力会显著的下降。情绪越强,行动力越低。

事情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压制住负面情绪,再打起精神的过程。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4)

然而好景不长,一只落巢的雏鸟被鹰捕食。

触景生情的妻子,情绪又再度崩溃。

负面情绪很容易反复,由类似的场景,触动了同样的情绪。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5)

妻子开始试图讲述自己情绪的根源。

在伊甸写论文时,她论文的题目是《论宗教对女性的迫害》,而写论文的材料是一本记录16世纪女性遭遇的书籍《女性灭杀》,期间甚至恍惚的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喊。

于是丈夫又头头是道的分析了一番。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6)

我生活在水中,与岸上的人隔水相望,而声音却无论如何都传达不到。

又是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

妻子在努力的让丈夫理解一种感受,而丈夫在努力的让妻子明白一个道理。

抑郁的人有时候像是生活在水中,自己用尽全身力气大喊,而岸上的人却听不到,自己的感受始终无法传递出去。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7)

妻子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而所研究的论文,却是人性最丑恶一面。于是妻子对世间万物,产生了另一种理解。

而丈夫无法从情绪上去理解这样的变化。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8)

丈夫只是努力的想让妻子忘记这些不现实的想法。

妻子眼看交流已经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也不到任何的安慰,于是想到了最后的办法。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9)

我只好假装自己已经好了

妻子的情绪得不到缓解,想法得不到认可,做法也被排斥。这个“治疗”要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实在是做不到啊。

于是妻子只能装作自己已经好了。

但显然,丈夫肯定不信。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10)

追着妻子脚步的丈夫,却再次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慑。

一只由于痛苦而撕扯自己内脏的狐狸。

自然界是美丽的,却也是残酷的。

第 三 章 绝 望

坚持不懈的丈夫决定用角色扮演来进行尝试,自己充当妻子恐惧的对象。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11)

而妻子的观点,显然让丈夫非常的愤怒。

这是我正常的证据翻译(这是我正常的证据)(12)

妻子的观点不太常规,然而并不是没有其中的逻辑。

这也就是导演对于教条教义的嘲讽,以及为自己悲观的呐喊。

人只是自然界的一环,人的情与欲,符合自然的规律。

教条是人类文化产物,善恶对错的标准随时代在变。

教条曾视女性为一种恶,以教条为真理,那对女性的残害即是合理的。

不以教条为真理,那么我对此感到悲观即是人的正常感受。

你为何试图消除我正常的感受及观点。

仅仅只因为我的反应,不符合你现在所认同的教条。

你企图抹杀我的存在,这和16世纪残害女性的人,又有何区别。

然而正是这对话,将两人彻底的推向了矛盾的顶峰。

情绪被逼到绝路的妻子面对失去耐心的丈夫,似乎发疯就是唯一的出路。

接下来的影片,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承受范围,实在无法继续呈现,其中包括:

妻子刺穿了丈夫的腿骨。(担心丈夫离开自己。)

妻子剪掉了自己的yindi。

(在如此疯狂的境地下,妻子发现自己还有欲望,于是只能除去自己身体的“欲望之源”,理智与本质的撕裂。)

丈夫最终只能杀掉已经“疯了”的妻子。

影片至此完结。

现实如同残酷的大自然,糟心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

那些遭遇不幸人并为此而悲观的人,不该因此而被视为“问题”,

其情绪,更不该被称为一种“疾病”。

现在让我们讲回抑郁。

(本文观点不适用于由遗传基因等引起的精神病性抑郁或部分临床重度抑郁患者。)

大部分的抑郁有根源可循,比如“不良的家庭环境”,“重大创伤事件”,“持续缺乏关心的环境”。这些诱因,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突发的。

绝大部分需要咨询的人,情绪反应处于正常范围,是正常人遇到挫折或者身处恶劣环境时的情绪反应。

换谁都一样,你跺你也麻。从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说,都在科学验证的合理范围内。

一、那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去,有的人却要抑郁。

能够较好应对情绪的那些人,其实也会低落。

但只要在有情绪时,有人能听,有人能够给予支持,自己有缓解情绪的手段,情绪就不至于发展到失控的程度。

所以,对于抑郁的人,需要的是能够协助你应对情绪的人际环境,以及系统性缓解情绪的方法。

现在不少人,情绪像在“走钢丝”。

表面上行为很正常,但容易有负面情绪,有持久的孤独感,身边缺乏关心和支持自己的人,情绪不佳就靠硬撑,依赖唯一的精神支柱度日(工作或感情等)。

这种情况下,如果再遇到突发的挫折事件,或者是疲劳加重,情绪状态就很有可能急转直下。

二、如果情绪是正常的,那我为何会有种无形的压力。

我们生活在对“负能量”容忍度极低的时代。

来咨询的人都会带着一种急迫:“我想负面情绪尽快消失”。为何?

因为现在的环境真的容不下TA们。

不是扣帽子就是横加指责,“情绪上生病了”已经算是现在最友好的说法了。然而,“你有病”还能是种称赞不成?

即使没有这些指责,大部分人,甚至腾不出时间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于是,TA们不得不用力的强扭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情绪,强打精神,让自己在行为层面,达到周围人的期待。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口中的“微笑抑郁症”,“阳光抑郁症”。

每一个抑郁的人,也许都做过一段时间的“阳光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患者。

这个强迫自己达标的过程,耗光了抑郁的人为数不多的精力,其伤害性甚至超过了原来的问题。

所以,谁都想只有阳光。这只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用当成一种执行标准。只要你觉得需要帮助,就寻求帮助。

三、那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我们制定了挺多自己达不到的标准,活在自己也跟不上的节奏里。

对抑郁的了解越来越多,药物和治疗技术越来越牛,也阻止不了抑郁成为仅次癌症的第二大杀手。

有时候可能你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关心你的人,陪你渡过生命中一段艰难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