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说兔:“兔”之典故

兔是我国先民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最早,兔是先民们捕猎的一种重要食物。在《诗经》中的《小雅·瓠叶》一诗中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的句子。可见,早在先秦时代,烤兔肉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正是由于对兔子生活习性的熟悉,古人创造了许多关于兔的成语典故。例如《战国策》中记载的“狡兔三窟”的故事: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以“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来劝谏孟尝君要未雨绸缪,为可能的危险多做准备。《战国策》中还有一个“韩卢逐逡”的典故:“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逞强好胜。如果一味逞强,往往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1)

明 佚名《双兔图》(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最著名的关于兔子的典故,可能就是《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了。韩非子用这个生动的故事来告诫世人,如果死守狭隘的教条不知变通,那么只会导致失败。兔子又是一种非常敏捷的动物,《孙子兵法》中就用“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形象地说明军队的行动要像逃脱时的兔子一样飞快,让敌人来不及反应。成语“动如脱兔”即来源于此。

而成语“扑朔迷离”则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为雄兔与雌兔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跑起来却难分上下。古人对兔子特性的观察入微由此可见一斑。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2)

清 青玉嵌宝石卧兔(故宫博物院藏)

春节

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

民谚中说“百节年为首”

随着时代变迁

不同地域的人们

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

那么,阿拉上海的这些年俗

你都知道吗?

春节年俗:迎财神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3)

大年初五,迎财神

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

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选自《过年竹枝词》

原载1876年1月24日《申报》

正月初五日子时(初四23点至初五凌晨1点)起,上海人纷纷“接财神”。财神也称“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神”,或是“行神”,本是人们出行祭祀的道路之神。由于财富的获取需依仗流通,这样道路之神也就转化为了财神。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4)

旧时上海街景,可见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上海市档案馆藏)

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花样繁多。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年初五庆祝之闹猛也就可想而知了。商店接财神仪式,通常在初四晚上布置物品,初五子时抢路头、迎财神。商家还会在房屋正中挂上五张财神爷的神纸,在店铺门面的左右两侧悬挂纸灯笼,灯笼上贴有本店牌号,供桌上围有绣花的红绸桌围,上面供奉三牲(猪肉、鸡、鱼),或者供五牲(另外加牛肉、羊蹄)。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5)

20世纪初上海小校场年画《五路财神赐宝图》

上海人对供奉的祭品较有讲究,鱼一般要用金色鲤鱼,因“鲤”与“利”谐音,称“元宝鱼”;鸡用雌鸡,取其生蛋,以讨“可得金子”的口彩;肉用鲜肉,表示“今岁得肥(利)”。祭品中还有划成金银锭形状的鸡血冻,称为“元宝”;或用粉制成元宝,称“糖元宝”,以讨“招财进宝”的口彩。

如今,迎财神更多的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有的商家,会将活鲤鱼养在缸内,称为“活元宝”,祭祀财神后的第二天天明,将鱼放生于黄浦江、苏州河,或放生于豫园荷花池中,寓意元宝会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有的商家,把鸡蛋染成紫红色或鲜红色,叫做“染元宝蛋”,喻示“元宝若鸡生蛋,源源而来”。人们在此期间的各种“迎财神”招数,可谓脑洞大开、创意无穷。

兔年开运正月初五喜迎财神(兔年说兔话年俗)(6)

豫园新春灯会上的财神彩灯

作者:仲富兰(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来源: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