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开始(黔东南州施秉县)(1)

白玉蜗牛

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开始(黔东南州施秉县)(2)

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开始(黔东南州施秉县)(3)

黔东南州施秉县马号镇是该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9个行政村中,竟有6个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在挖空心思,带领着各村两委四处“取经”,终于发现了养殖白玉蜗牛具有易养殖、周期短、产值高、市场俏、风险小等特点,试图寻找一条符合深度贫困村经济增速的道路。

基地里

蜗牛好似千军万马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童年这首《蜗牛与黄鹂鸟》耳熟能详。今天,我们不去回忆童年,一同了解“带金”的蜗牛,看看它承担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重担。

清水江流经施秉县马号镇,从镇政府驻地狭窄的滨江公路顺流而下,约16公里抵达深度贫困村——六合村,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白玉蜗牛繁殖地,基地隶属施秉县马号镇六合村养殖专业合作社。

“你们来的不是时候,蜗牛们都躲在棚架下休息了。”43岁的邰胜远是六合村村支书、六合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说,白玉蜗牛喜阴湿环境,对光刺激敏感,一般只在黄昏之后至次日太阳出来之前出来觅食。在喷水的情况下,蜗牛会感知到环境变得潮湿,也会慢慢地爬出来。

邰胜远喷洒山泉水后,蜗牛从低矮的棚架下缓慢地爬了出来,白色如玉的身体从壳中伸展而出,可爱的触角不停地试探周围环境。不久后,天空又突然下起小雨,蜗牛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爬行速度加快,有的还努力爬上茅草秆,大一点的蜗牛则背着小蜗牛在棚架上散步……

邰胜远说,如果在温度较适宜的清晨或傍晚,它们会全部爬出来,好似千军万马,十分壮观。据称,在这不到一亩田的繁殖基地里,邰胜远养育着3万只白玉蜗牛种螺(注:蜗牛为螺科)。

领种螺

村民不出一分钱

多年前,邰胜远退伍后在广西打工,那时他就看到有人养殖蜗牛,知道它具有易养殖、产值高的好处。后来,他来到一家生态发展公司学习养殖白玉蜗牛。再后来,邰胜远成了这家公司的技术员。

2015年,邰胜远回到六合村任村文书。他在寻找脱贫项目过程中,发现六合村气候适宜,适合做白玉蜗牛产业,用蜗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想法在他脑海里萌生。去年10月,邰胜远任六合村村支书后,决定养殖白玉蜗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今年6月,邰胜远在马号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与这家生态发展公司多次交流,最终获得2万只小蜗牛,象征性地支付了一些运费。8月份,邰胜远又进了1.5万只蜗牛来繁殖。

合作社还与公司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协议,即商品蜗牛保底收购价8元至15元/公斤,有多少收多少。如今,当初的小蜗牛已经长大,成了种螺或商品螺。除了有5千只拿出去推广外,目前基地共有3万只种螺。

“这东西成长快,繁殖3个月就能成品,且养殖成本底。”邰胜远说,六合村有2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天,他们正在对其中的100余户贫困户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将以每户500只种螺向他们发放。村民不出一分钱,由政府的“扶贫量化资金”给贫困户买单。

500只种螺

胜过养殖10头猪

“不用培训,我们都学会养殖了。”50岁的贫困户邰秀才说,以前村民均没见过这么大的蜗牛,自从邰胜远将白玉蜗牛引进合作社基地繁殖后,他天天都到基地来看这些小精灵,向邰胜远讨教养殖方法,巴不得自家赶快养殖。

“可以说,他抢先学到了养殖技术。”邰胜远说,当地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146元,而邰秀才家一家6口,年收入低于18876元,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00只种螺发到邰秀才手中,邰秀才家要辟出6分至1亩地来作养殖场,投放疏菜、瓜果及其叶子和青草料等,邰秀木一人就能胜任。

500只种螺产卵出仔,在管理精细的情况下,3个月后即繁殖出5万只商品蜗牛,留下500只种螺,毛收入最低为800 元。邰秀才去除1200元成本,最低纯收入6800元。一年以三批成品来算,邰胜才可获益20400元,一己之力即可超越18876元的家庭脱贫线。

邰胜远说,考虑到养殖户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他们测算的年收入比较保守。随着种螺的倍增,商品蜗牛的数量也在倍增,绝大多数养殖户的纯收入不止2万元,应该在3至4万元左右。

“我算过成本,保持500只种螺的养殖,一年下来比养10头猪还划算。”53岁的村民廖奎更会算帐,他说,一年养10头猪毛收入2万元左右,去除6000元成本,纯收入仅为1.2万元。养猪花劳力,而养蜗牛即使六七十岁的人也能轻松胜任。

9月13日,36岁的贫困户潘文胜经过合作社两天技术培训后,在了解到养殖白玉蜗牛有合作社入户技术跟踪保障、有订单价收购保障、失败了合作社再培训等一系列的“特殊保障”下,迫不及待地将自家自留地进行改造,预计几日后即可领螺养殖。

“几乎没什么养殖风险,这几天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潘文胜笑呵呵地说。

一个村

一年产值或达1200万

“这是一项短平快,迅速增收的产业。”施秉县马号镇党委书记付茂斌告诉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马号镇9个行政村,有6个深度贫困村。截至目前,还有1557户6870人尚未脱贫。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外出考察调研,挖空心思,并带领各村两委成员四处取经,结合当地的现有情况,经综合各方考虑,一致认为发展养殖白玉蜗牛,是当前可以让贫困户尽快脱贫的项目。

“关键是可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心动力,激发他们的脱贫信心。”付茂斌说,看准白玉蜗牛市场后,大家普遍了解到,养殖蜗牛投入成本少,且属订单养殖,有保底价保障,市场风险极小。因此,白玉蜗牛在六合村贫困户中全部推广后,马号镇即将把这种模式在黄古、平扒等其他深度贫困村推广。

“一只种螺一年可产10公斤商品蜗牛,最低产值80元。”六合村村支书邰胜远说,六合村今年将完成15万只种螺养殖,到明年这个时候(2018年9月) 就可产150万公斤商品蜗牛。可让村级合作社和全村农户(其中225户贫困户)年总收入至少1200万元。

养蜗牛

前景甚广阔

“养白玉蜗牛,前景广阔。”施秉县教育和科技局科教中心副主任龙明文分折道,白玉蜗牛是螺科的一种,与地方河沟稻田中的本土螺蛳味道相似,而螺蛳又是施秉县及我省各地百姓最喜吃的菜肴之一,目前土螺蛳市场价每市斤为6元左右,市场有时还脱销。如果白玉蜗牛推广后大家习惯吃了,在当地也会有一定市场。

目前,白玉蜗牛产品在外省还属于高端消费品及出口产品,如果产量上去了,消费人群也将扩大,市场供求在一定时期内(10年左右)都会保持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以后产量大了,蜗牛产品的细分市场也会随之出现,比如蜗牛食品的精加工、蜗牛原液化妆品的生产、蜗牛酶的保健品或药用都会相继产生,因而产量上升并不会产生降价的影响。

“相反,人们对白玉蜗牛的认识加深了,各种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会更进一步地形成原料供应紧张,养殖户的效益就更有保障了。”六合村村支书邰胜远说。本报记者 吴如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