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1)

广州天河公园,有一个人气很旺的角落——相亲角。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相亲角已经停办了好几个月,最近终于“开张”了。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2)

天河公园的相亲角很热闹,其中有不少“老漂一族”

相亲角在公园的一个小山丘上,拾级而上,树木葱茏,还有几张小石桌和石凳。每个周末下午2点后,这里人头攒动。

聚在这里的,基本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寻找幸福,但不是为自己,大都为了自己的子女。

以前,这里的树和树之间会被拉上绳子,绳上挂上各色纸张卡片。卡片上写满了相亲者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工作等信息。也许是中断了数月的缘故,最近,相亲角的绳子已经没有了,只有一些老人会拿纸简单地写上相亲者的信息。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3)

征婚者的信息被简单写在纸上

为了儿女 他离开熟悉的生活圈

“我跟着我女儿从连云港搬到广州。”梁先生是相亲角的新客,他的女儿今年来到了广州工作,他和老伴儿也一起来广州陪女儿。当天,他来相亲角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适龄男青年的信息。

梁先生性格开朗,十分健谈。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老师,快退休了。“我刚来广州,这边也没什么朋友。”要不是女儿在这里工作,他应该会在家乡和老朋友们过着钓鱼、看报的生活。

在相亲角,这样的老人有不少。

随着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老年人也跟着孩子随迁生活、带娃,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一族”。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4)

父母们仔细看着资料

梁先生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巧的是,两个孩子都没有在家乡发展。“儿子在成都结婚了,我们就3处跑。”成都、广州和连云港,三个地方串起了这个家。

“今天干嘛去了?”说话间,梁先生的微信响了,他打开一看,是自己的亲家发来的信息。他开心极了,用语音回复亲家:“没啥,一个人逛公园呢。”

在异乡,梁先生没有熟悉的生活圈,只能重新交友,尽量适应。远在成都的亲家,几乎每天都会给他发来信息。慢慢地,这远方的问候,成了他小小的精神寄托。

之前,他和老伴儿去成都待过几周,但长期住在成都,老两口还是不习惯。

“想回家。”他说。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5)

一位老人正在看简易的相亲信息

带孩子成为老人的期盼

另一边,住在增城的芬姨到处和别人聊天。当天,她可是转了好几趟公交才来到这儿,“想给儿子、女儿找到有缘人。”

芬姨60岁,她的儿子刚过30岁,女儿30多岁了,都是未婚。她盼着儿子尽快结婚成家,了一桩心愿。

如今的芬姨,生活还是比较惬意,身体好、经济佳,“就等着带孙子啦。”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有了孙子带,她也想当奶奶了。

“谁家不是围着孩子转。”这句话用在中国传统式老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6)

有的年轻人和父母一起来

一项全国范围内的“隔代抚养”调查结果指出,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上海0至6岁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隔代抚养”,到了北京,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带孩子的主力军,他们大多乐此不疲。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随迁老人就接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如何理解老年相亲角的存在(那些为儿女婚姻操心的父母)(7)

来相亲角的也不乏年轻人

不论是来陪孩子或者带孙子的“老漂族”,该如何更好地融入新城市,是否能在异乡老有所依呢?

据了解,2016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但其中对于随同来穗的老年人基本未提及。异地户口老年人不能办理广州老年优待证,导致“老漂族”未能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今年,广州市人大代表徐嵩在市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对广州“老漂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优惠的建议》。

其中提出:放开异地户口办理广州老年优待证限制,或设立广州市非穗籍老年优待证;修改《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将优待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办理了居住证的异地老年人,并逐步扩大到所有来穗异地老年人;对于某些可普遍开放敬老待遇的公共服务,如公共交通、体育场馆、旅游景点、优先通道等占用资源有限的点开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外,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平台,为在穗“老漂族”提供更多服务项目,促使“老漂”们更好地融入广州社会。

【记者】关喜如意

【拍摄】石磊

【作者】 关喜如意;石磊

广东民政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