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高考对于一般家庭意义

科举制与高考的联系(科举制度与高考对于一般家庭意义)(1)

一、科举制度:

1.1科举考试对当时百姓家庭意思:

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1.2古代科举制度:隋朝605年就已经实行科举制度。需要层层选拔最后参加乡试、会试考试,最后殿试统一排名次分配工作。

1.3科举过程:

第一关 院试:由辖区各县各州考生参加,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秀才”。

第二关 乡试:各地“秀才”聚集省会参加省统考,每3年举行一次的,考试合格被称为“举人”,第一名尊称“解元”(类似“省状元”吧)。举人身份已经进入仕途大门口,许多人每复读3年再靠一次,到天命之年未必成功。还记得“范进中举”故事吗,换成我可能也会疯癫吧。举人如果不想再往上考了,可以到吏部(现在中央组织部)备案,那个政府部门由空缺你就可以被任命上任。

第三关 会试:各省府“举人”聚集京城,参加全国统考,由礼部出题(现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总称),合格者尊称“贡生”,第一名为“会员”。乡试次年举行,周期每3年一次,取得贡生身份以后考试不再淘汰赛。

第四关 殿试:全国的“贡生”参加。合格者被称为“进士”。

考试地点再皇帝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考,亲自排名次。进士被分为3个等级(三甲)。

一甲取前3名,赐“进士及第”,第1名:状元(全国第一名),第2名榜眼,第3名探花,直接任命官职。状元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七品芝麻官),终极职位有机会进入内阁,内阁首辅类似美国“国务卿”。

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取若干名,经过传胪大典,颁发进士证书后,再经过“朝考”,成绩优秀者被选为“庶吉士”进入常馆深造(理解类似中央党校),然后选为翰林官,有入阁内阁机会。其余进士配分配各部委当主事(文员),或去地方当知县(正七品芝麻官),到退休年龄可能没机会混到中央部委,更不要谈入阁。

二、现在高考

科举制与高考的联系(科举制度与高考对于一般家庭意义)(2)

2.1 高考对于普通家庭孩子意思:

对普通家庭孩子而言,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高考虽然只是人生极短的一个片段,但它是一个重要片段。虽然高考不可能决定人的一辈子,日后的人生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考验,但在这样一个公平竞技的起点,为未来人生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是绝对平等的机会。

2.2相对古代科举,现在高考参赛资格下降,录取人数逐年增加,高考含金量下降,即便如此现在高考不同学校相差甚远。

科举制与高考的联系(科举制度与高考对于一般家庭意义)(3)

不同学校毕业总体区别:

985大学——阶层跨越

211大学——前途无量

重点一本——衣食无忧

普通二本——半身奔波

民办本科——耗光家里积蓄,工作难找

高职专科——学个手艺活,直到退休

社会大学——底层打工,受尽磨难

用功读书目的,不是为了跟别人孩子比成绩,而是将来能拥有更好选择,而不是被迫谋生。

,